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北京候鸟家庭”戳痛无数中年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日子过反了

抖音热门 2025年04月24日 02:55 2 admin

你听说过“候鸟家庭”吗?

在北京,有这样一群家庭,周一到周五住在市区的“老破小”,周末则像候鸟一样“迁徙”到郊区另一处大房子里喘口气。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上好学校,考好成绩。

“北京候鸟家庭”戳痛无数中年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日子过反了

就像《人物》报道里的林一凡,她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丈夫毕业于清华,夫妻俩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在北京拥有三套房产。

妥妥的人生赢家,生活似乎没什么值得去吃苦的了。

但为了孩子能上北京东城区的小学,她一家五口都挤到了市区35平方的“老破小”。

没有客厅,没有沙发,夫妻俩和孩子挤上下铺,姥姥、姥爷睡单人床。

因为床跟床之间的距离不过两三米,老人早上4点起床,林一凡就会被吵醒。

平时谁打个电话,整个家都听得很清,没有隐私,更没有喘口气的地方。

在逼仄的空间里,一家五口的情绪都是紧绷的。

“就感觉越活越倒退了,从来没过过这种日子。”

“日常矛盾几乎一触即发。”

周末到大房子里,才能稍稍缓解生活的牺牲感和委屈。

看完不免唏嘘。

明明可以享受生活,夫妻俩却把“活着”过成了“捱着”,把“当下”典当给了虚妄的“未来”。结果,越折腾,日子越苦闷,越挣扎,生活越内耗。

顺序颠倒,日子过反,这无疑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01

  • 错序一:对孩子教育投资过度,对自我人生牺牲过多。

《人物》还采访过一位候鸟妈妈——李木木。

为了让孩子能进入西城一所可以直升重点初中的学校,她毅然放弃了海淀的学位,卖掉了郊区600平方米的3层别墅,以一千多万元购入了金融街一套仅5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

为了搬进这狭小的开间,她卖掉了很多衣服,因为小房子放不下,放大房子没机会穿。

她还戒掉了买花的习惯,“因为花插在家里,看到的都是衰败的东西。”

同时,她也丢掉了对美好的追求,因为孩子能出人头地才是重要的。

“父母苦点累点没关系,孩子的教育不能将就。”

可是,孩子的教育需要投资,父母的人生同样需要投资。

试想,若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狭小的上下铺度过,看到的,是父母把生活过得潦草而廉价,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委曲求全。

那他会作何感想?

曾有一位14岁男孩,父母皆为复旦大学教授,生活优渥,他却多次想要自杀。

他说:

“我再怎么读,我也不一定读得过我爸妈,我就是读成他们那个样子,你看他们俩都是大学教授,现在不也就活成这个鬼样子吗?不也就是个社畜吗?

还要生个像我一样的孩子,天天操心。

我为什么一定要被社会全部都折磨一遍以后再死呢?早晚是死,我现在死了不挺好吗?”

比起一味地付出与牺牲,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活得精彩,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像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她深知,做母亲,需要付出,但不能牺牲。

她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就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上:

阅读、学习、出书、开展讲座……

看着她努力上进的背影,女儿也不需要管,不用催,总是自己自觉学习。

初三毕业后,女儿就独自前往英国求学,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

正如杨澜说的:当父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首先应该过非常充实和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孩子是透过父母这面镜子看世界的。

当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才能顺着光,走好自己的路。

“北京候鸟家庭”戳痛无数中年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日子过反了

02

  • 错序二:亲子关系第一,夫妻关系第二。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发明家庭系统排列,他说:

家庭系统中存在关系秩序,即夫妻、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顺序,违反此顺序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和生命中的厄运、工作的不顺、家庭的失和等。

家庭中,夫妻关系优先,亲子关系次之。

可反观很多父母,却习惯以孩子为中心,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电视剧《虎妈猫爸》里,就描述了这样一幕:

夫妻俩原本恩爱和谐,可生了女儿茜茜后,两人都一门心思扑在女儿身上,感情也淡了不少。

为了重拾婚姻的激情,两人决定把孩子交给老人一天,重温二人世界。

可出门没多久,夫妻俩便一会儿担心女儿在爷爷、奶奶家住不惯,一会儿商量着给女儿打包点什么。

最后,爸爸无奈地感叹:

“咱俩现在是除了茜茜,就没什么可聊的了是吗?我发现结婚以后,这三句话不离孩子啊。”

随着对彼此的忽视越来越多,夫妻俩后面摩擦不断,关系紧张,一度闹到要离婚。

而茜茜也在这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关系中,养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

很认同一句话: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稳固的夫妻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共同体”,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方圆,就始终坚定地站在妻子董文洁身边,共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一次,方一凡成绩不进反退,董文洁气得当众大骂儿子,方一凡觉得自尊大受打击,母子二人当众争吵,不欢而散。

方圆没有和稀泥,而是开导儿子,告诉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那样对妈妈。

“北京候鸟家庭”戳痛无数中年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日子过反了

然后,他再私下跟董文洁说出自己的想法:

父母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可是一味强求和别人横向比较,只能带来无尽的痛苦,转变思考方式,纵向去看自己的人生,才是智者所为。

得益于方圆的理解和尊重,董文洁和方一帆虽总是冲突不断,却每次都能很快化解。

这种健康的家庭关系,不仅让方一凡在成长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整个家庭充满了爱与温暖。

所以呀,父母真爱孩子,就应把家庭的核心放在夫妻关系上,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相爱,如何携手共进。

毕竟,父母才是家庭这艘大船的掌舵人,他们的关系决定了家庭的航向和孩子的未来。

03

  • 错序三:盲目内卷鸡娃,忽视个体教育。

中国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曾在画中警示父母:

千万别用统一的模板去“捏造”孩子。

“北京候鸟家庭”戳痛无数中年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日子过反了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却常常拿“成绩”当作评判孩子唯一的标准,盲目追求高分与名校。

我们为孩子报满各类补习班,逼着他们各种刷题,在不经意间将孩子打磨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物”。

就像《北京第一代鸡娃的血泪史》的作者王食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没有了课余生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学习。

周末,她甚至要完成学校及9个冲刺班的全部作业。熬夜写作业,早已是常态。

初二那年,她喜欢上了写作,还偷偷写了十几万字,然而,妈妈发现后却以影响学习为由,严令禁止她写作。

从那之后,王食欲的精神状态不太好,还经常头疼,对未来充满绝望。

之后,更是患上躁郁症,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有一次半夜,她突然想跳海自杀,给妈妈打电话说:“我不想活了,活着实在没意思!”

盲目内卷下,孩子赢得了分数,却燃尽了热情;考进了名校,却丢失了自我;获得了一纸学历,也写满了满满一本的病历。

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把孩子送进哪所名校,而是帮助他成为“自己”这个领域的最优版本。

在海淀区当老师的博主@弦歌缓缓讲过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孩子从小就对历史充满兴趣,于是,他的父母便研读史书,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的小故事。

上小学后,父母就带着孩子逛各种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所以,当大多数同龄孩子睁眼闭眼都是学习时,这个孩子已然在父母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热爱和努力的方向。

最终,这个孩子如愿考上了一所名校的历史系。

很认同一句话: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定制,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内卷。

尤其是当下AI时代,当知识与信息随时可被机器学习和复制时,教育更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尽可能挖掘孩子的热爱,发挥孩子的长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04

波兰作家莱蒙特曾说过:“一切事物都是有顺序的,如果没有顺序,那就会出错。”

生活亦如此。

倘若你觉得孩子难养育,家庭难和谐,自己难舒心,不妨先停下来,重新排排序。

当你理清了家庭的序位,明白了教育的方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就能带动孩子一起开启正向的良性循环。

点个,与父母们共勉。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