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他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判刑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15日 19:57 2 admin

樊德玲:命运翻转的工人

他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判刑

谁能想到,一个普通工人,竟然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坐过两次“常委席”?可再风光的人生也有急转直下的一天。樊德玲,这个名字如今很少听到,但那一阵风起云涌的年代,他曾站到过权力巅峰。可惜啊,这结局让人唏嘘。

开头说两句闲话。樊德玲1933年生在河北丰润,离唐山其实不远。小时候,樊家就是陋巷一户穷苦人家。其实,对于“战争”这种东西,幼小的樊德玲理解得很具体——不是历史书里的“抗日战争”,是他妈夜里听枪声会紧紧搂着他,是有人死了就再没回来。家里没什么余粮,孩子没什么奢望,他就这么长大了。

他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判刑

日子一天一天往前熬。真说起来,樊德玲大概算幸运的。新中国刚立起来那会儿,年轻人只有一腔热血——“国家需要我”,但大部分人还是只想着管饱。樊德玲却赶上了个机会——小学程度,在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也算是“能写能算的文化人”了。于是,1952年,他拉着一只布包,穿过唐山,到矿区当上了矿警。

有些时代,你没得选——矿警听起来威风,打心眼儿里,樊德玲还是更愿意下井当工人。为啥?那时候工人的地位高,饭碗铁,觉得真锤子砸出来的生活才放心。于是两年后,他换了身份,正式成了唐山矿区的工人。

他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判刑

说起来,樊德玲也算踏实人。下矿井累得满脸黑泥,裤子膝盖都磨出洞,他却没一句怨言,谁家缺人帮忙抢修顶板,他第一个上。工友们说起他,总是“实诚”“靠得住”。这一点,不光在矿上有用,后来进了党组织,也是靠着这口吃苦劲和点子灵气,慢慢被人记住了名。

1964年,“四清”运动一阵风刮进唐山矿区。别看那年头氛围热闹,底层人的心思其实复杂。上头说清扫腐败思想,可怎么干?老樊成了工作队队员,但他那点文化水准,跟顶头上司打交道也得小心翼翼。有人说后来他越来越“会来事儿”,那得看你站在哪头说。

他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2年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判刑

再后来,天就变了。都说历史里的风暴悄无声息,可樊德玲其实早觉得空气不对:领导之间说话嗓门大了,文件越来越多,底下人暗自琢磨。“造反”,不是一夜之间突然的。唐山矿区的工人胆子向来肥,樊德玲头脑清醒,风往哪儿吹他能嗅出来——于是下决心也快。

其实,他算不上最有煽动力的那批。有的人大嗓门,有的人拳头硬,而樊德玲,走得是“稳准狠”路线。总是先仔细看看上面的动向,然后琢磨着吩咐工友怎么干。“造反”换来的,是更大的台阶。唐山矿区革委会成立,他扑腾一圈,竟然成了副主任。是不是意外?是。是不是心里爽?当然。普通工人出头、不靠关系,拳头横着伸出去,这种滋味尝过一次,谁没飘。

可最让樊德玲自己都觉得不真实的,是1969年的“九大”。北京的灯光,铁马铜驼,满屋子头面人物,不知多少风云人物在场。他一个唐山矿出来的人,在中央委员会当了候补委员。你想想,头两年还和工友凑合喝大碗茶呢,这才几天功夫,名字赫然写进了大会代表名单。

一路顺势往上爬。唐山市委副书记,省总工会主任……再后面,连人大常委的座位都给安上了。这种好运气,放哪时都轮不到矿工。可风往上吹,起也快、落也急。说白了,樊德玲没背景,靠的都是那股时势和胆气。大风大浪推着,一路“走到了山顶”。人脉?讲义气?在那个年月,没这些也能头顶光环,事后想想,未尝不是一种荒诞。

不过,变化往往也轻易得让人猝不及防。那些年,谁红谁黑一天一个说法。1976年“四人帮”被抓,大批干部风光不再。樊德玲明白,自己踩过多少危险线;可也未必想得到,这一轮清算,会把自己的名字也一把“扫进垃圾堆”。1981年,满打满算,他才48岁,被免去了所有职务。一年后,连党籍都没了。最后分配回唐山开滦煤矿——似乎什么都没变,可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在厂子里已经透着阴影。

讲句难听的,有些友谊是红利来的,不风光就散摊。人在转弯,身边人也转舵。矿区老同事,有的还会喊他一声“老樊”,可眼神里,也多了点小心翼翼。更糟糕的是,没几年,他连工人工作都做不成了。不太久,他因卷入那桩运动中的过火行为,被判了十年刑。

十年,说快不快,说慢也慢。樊德玲从高位跌进监狱,这滋味有多苦,没经历过的人恐怕体会不到。监狱外,时代早就换了季,八十年代的风吹得快,谁还关心一个过气的“常委”变成了废人。

1993年,樊德玲刑满释放。他这时已经六十把岁的人,头发全白。再没人喊他官名,街坊都只当他是个“出事的老头”。他没再出头露面,像一滴水没声没息地从唐山消失。四年后,走完了人生,没给后人留什么波澜。

这一生,说是传奇也好,说是悲剧也罢——其实就是一场命运和时代的拉锯。我们有时候也琢磨,樊德玲在“常委席”上意气风发时,是否真相信自己是“造福群众”?他夜深人静会不会后悔,想当年“凑热闹”终究是有代价的?

可这样的人生,其实并不少见。大潮里被浪头推上去,风停了就露了底。我想起有人说:风过无痕,水逝无声。樊德玲这一生,既是那个疯狂年代的缩影,也是无数普通人被裹挟、被抛弃的一个注脚。

你说,这算不算世事弄人?要我说,终究世上还是多了一个“讲不清道不明”的故事。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