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力作!苔蕾丝的反抗,撕开法国社会虚伪面纱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17日 15:55 4 admin

1927年,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震动文坛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写下了一个女性在压抑社会结构中试图挣脱命运束缚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苔蕾丝,试图毒杀自己的丈夫。她的行为震惊了周围的人,也撕开了法国上层社会看似体面的表象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力作!苔蕾丝的反抗,撕开法国社会虚伪面纱

她为什么下毒?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无处可逃”

在大多数人眼中,苔蕾丝的行为属于冷血谋杀。

但小说并没有把她塑造成“恶毒女人”的形象。

相反,莫里亚克用一层层细节揭示出她为何会走到这一步:不是出于仇恨,也不是因为另有所爱,而是因为她被困在一座看不见的牢笼中。

苔蕾丝自幼丧母,被送到乡下由姑姑抚养长大。童年生活的背景,是一片干燥荒凉的松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土地、猎枪、家族传统牢牢捆绑。

长大后,她与贝尔纳结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门当户对”的安排——她是当地最富有、最聪明的女孩,而贝尔纳是最合适的“车辙中的男人”。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力作!苔蕾丝的反抗,撕开法国社会虚伪面纱

婚后她发现,贝尔纳一切都以家族利益为重,从不真正理解她。她怀孕后更被当作“储藏后代的容器”,成为夫家维系血脉的工具

父权秩序下,连女性也成了压迫者

更令人不安的是,苔蕾丝并非只被男性束缚。

在她最孤独无助的时候,身边的女性也没有成为支持者,反而成了秩序的维护者。

她的好友安娜,曾因追求爱情而被家人逼婚,后来却接受了命运,并反过来指责苔蕾丝“不守规矩”。

女佣表面上照料她,实则对她冷眼以对,甚至用“狗”来比喻她,称贝尔纳“知道怎么驯服不听话的狗”。

在这种环境下,苔蕾丝的孤独感被不断加深。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力作!苔蕾丝的反抗,撕开法国社会虚伪面纱

苔蕾丝下毒的行为,小说中只用了一页纸来描写。她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计划周详的行动。

她只是看着丈夫把药喝下,既没有阻止,也没有鼓励。这种“冷漠”,背后却藏着巨大的精神裂缝。

她自己说不清为什么这么做。

也许是长期压抑的反应,也许是对命运的无声抗议。她不像其他文学中的“女性反抗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也没有激进的目标。

她只是想呼吸,想活得像一个人。

走出“车辙”,却没有走出孤独

小说结尾,苔蕾丝离开乡村,到达巴黎。她终于摆脱了家庭和丈夫的控制,看似获得自由。但她在城市中依然感到陌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份得来不易的自由。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力作!苔蕾丝的反抗,撕开法国社会虚伪面纱

她笑着走在街头,看起来像是幸福的人,但“像”这个词背后,是作者对自由的深刻质疑

苔蕾丝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束缚,而是进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漂泊。她不知道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也不知道该如何过新的生活。

莫里亚克为何执着写苔蕾丝?

苔蕾丝的形象并没有在这本小说中终结。

莫里亚克后来又写了《苔蕾丝在诊所》《苔蕾丝在旅馆》等短篇小说,继续追踪她的命运。他说:“我想知道她的结局会如何。”

在他看来,苔蕾丝不是一个角色,而是一种精神的隐喻。她的挣扎,不只是女性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在面对制度与自我冲突时的写照。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力作!苔蕾丝的反抗,撕开法国社会虚伪面纱

他曾写道:“我们必须先变得更好,才有资格窥见真理。”这句话放在苔蕾丝身上,恰如其分。

她在黑暗中摸索,跌撞前行,不断犯错,也不断寻找那一点点光亮。

《苔蕾丝·德斯盖鲁》之所以能穿越近百年的时间,仍然引起共鸣,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而是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困境。

苔蕾丝不是“极端个例”,也不是“反社会分子”。她是每一个在制度中被格式化的个体,是每一个试图保留真实自我而不得的人

她的挣扎、她的痛苦、她的孤独,并不属于某一性别,而属于整个人类。

当我们在今天重读苔蕾丝的故事,不是为了控诉谁,而是为了理解: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而是面对;真正的反抗,不是破坏,而是活出自己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