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1日 00:57 2 admin

2025年9月,一场看似低调的联合国大会选举,却悄悄引起了全球近190个成员国的高度关注。

在国际民航组织第42届大会上,中国第八次高票连任一类理事国;与此同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计划署等多个国际机构也在加快落户中国的步伐。

而在另一边,美国也迎来了一个“新身份”——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世界警察”,而是一位被中国公开邀请做“朋友和伙伴”的合作对象。

这场看似程序性的表决,背后藏着的,是全球治理格局的微妙变化。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高票背后,是实力,也是信任

国际组织的选票从不只是形式,尤其是在民航这种全球产业链高度依赖合作的领域里。

2025年,中国以压倒性票数第八次当选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这不是“惯例”,而是“共识”。

一类理事国的门槛很高,必须是“在全球航空运输方面占主要地位”的国家。中国能连续拿下这一席位,背后是实打实的民航成绩单。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航空旅客运输量达到了7.3亿人次,稳居全球前列,对全球航空运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这不仅意味着“人多”,更意味着“飞得稳、飞得快、飞得远”。

从高原机场建设到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商业运营,中国民航的每一步都在缩小与传统强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

但真正让190多个国家愿意投票支持中国的,不只是数据,还有合作的态度。

过去几年,中国在国际民航组织内推动的“绿色航线计划”“亚太航线互联互通倡议”,获得了广泛响应。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成了很多非洲、小岛国“飞起来”的关键支点。中国不是去“主导”组织,而是去“成全”更多国家飞得更高,飞得更安全。

而且这次选举的背景并不轻松,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当口,国际组织的选票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中国能在这种氛围下高票连任,不只是民航问题,更是一场“信任投票”。这说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存在感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做实事”。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联合国机构“搬家”,搬的是重心,也是方向

除了选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联合国下属机构正在“往东走”。过去,它们的总部几乎都集中在欧美国家,如纽约、日内瓦、巴黎。

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开始在中国落户,而且不是象征性地设个办公室,而是设立核心机构。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在上海成立。这是这个组织在欧美之外设立的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是实打实的“总部”。

为什么选中国?原因不复杂,谁现在在教育科研领域投入大、成效明显,谁就有话语权。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STEM人才输出国之一,工程师、科研人员总量全球第一。这背后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快速崛起,也是产业链升级的倒逼结果。

除了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在今年与中国商务部签署意向声明,计划在上海设立“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

这个中心的定位非常清晰:不是为中国服务,而是借助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去帮扶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

比如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经验,正是这些国家最需要的。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这些国际机构的“搬家”,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变化,实质上是全球治理重心的东移。这种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随着新兴国家集体崛起、自主性增强而逐步形成的趋势。

而中国,恰好是那个“准备最好、平台最稳、资源最全”的承接者。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国际话语权理解为“谁说话声音大”,但现在看来,谁能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谁能搭建更有效的平台,谁就有资格“定标准”。

中国没有去抢别人的位置,而是在努力创造新的空间。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合作还是对抗?中美关系迎来“身份选择题”

选票、机构、平台,不过是表象,真正让人关注的,还是中美关系这个“压轴戏”。

就在中国高票当选理事国的同一周,中方在与美国友好团体的会面中,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定位:“中美应当成为伙伴和朋友”。这话听起来像外交辞令,但放在过去几年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背景下,分量不轻。

过去几年,中美之间的关键词是“脱钩”“对抗”“遏制”“围堵”,几乎每一个都带火药味。但2025年以来,气氛似乎在某个节点悄悄转向。

从高层互动到学术交流,从经贸复谈到移民协调,两个超级大国似乎开始试图“摸石头过河”,重新定义彼此。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中方这次定调“伙伴和朋友”,其实是在为美方“留台阶”。中国一贯强调不搞结盟、不对抗,不输出意识形态,也不谋求当“世界老大”。

简单说,中国的目标不是“赢美国”,而是“把事做好”。但如果美国执意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甚至敌手,那合作空间自然会被挤压。

这也涉及到一个现实问题:美国是否还具备塑造国际秩序的“信用”?如果说20年前,美国的“民主灯塔”还能吸引一批追随者,那么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质疑美国是否还能代表“普世价值”。

而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虽然没有那么响亮的口号,但至少更接地气、更切实际。

表决完毕,中方高票当选理事国,近190国参选,美国也迎来新身份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不光是“参与者”,更是“规则共建者”。

而美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变化中的世界,是否愿意在新的全球秩序中扮演“合作方”而非“主导者”,这不仅是中美之间的身份选择题,更是整个世界未来走向的“选项A或B”。


结尾

一场联合国的表决,不只是一次程序性的投票,更是一面映照全球格局变化的镜子。

中国高票当选,不是偶然,而是积累;美国迎来“新身份”,不是被动,而是选择。

在这个分化与合作并存的时代,谁能抓住机会重塑全球认知,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选择朋友,还是对手,这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命题,也关乎整个世界的方向感。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