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主张多极化的国际智库论坛,竟然成了普京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宣战会”。在10月2日闭幕的第22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普京做了一番有关俄乌冲...
2025-10-10 0
编辑:香瓜
特朗普下最后通牒,加沙停火谈判进入“读秒阶段”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明确信号:要么接受停火协议,要么面临“彻底消灭”。
当地时间10月6日,以色列和哈马斯代表在埃及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展开新一轮停火谈判,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进入实质讨论的关键时刻。 谈判原定于5日举行,但因细节协调推迟了一天,哈马斯代表团已于10月5日晚间抵达埃及,以色列代表团由战略事务部长罗恩·德默率领,定于10月6日前往谈判地点。
据法新社、雅虎新闻证实,此次会谈由埃及和卡塔尔共同调解,谈判的核心推动因素是特朗普提出的“停火换俘”方案。该方案主张以加沙停火、哈马斯释放扣押人员为条件,换取以色列释放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哈马斯与以色列目前均对这一方案作出积极回应,为谈判奠定基础。
世界多国外长们激动地称之为一次“真正的机会”,仿佛和平的曙光已然刺破加沙上空的阴霾。但就在谈判代表们奔赴埃及的同时,加沙民防部门传来的消息却冰冷刺骨:仅在周日的一场空袭中,就有至少20人丧生。这诡异的对比,为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和谈,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虚幻与残酷交织的阴影。
这场谈判桌之所以能被强行拼凑起来,背后最大的推手,无疑是远在美国的总统特朗普。他不像传统的调停者那样穿梭斡旋,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粗暴直接的方式,通过他的“真相社交”平台,向全世界进行了一场高分贝的直播。
他单方面地向世界宣告,与哈马斯的沟通“富有成效”,甚至乐观地预测,第一阶段的协议“本周内就能完成”。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更是放出总统照片,预告将有重要讲话,把一场复杂的外交角力,导演成了一出充满悬念的个人秀。
这更像是一场被强制催生的进程。特朗普抛出的“20点和平计划”,核心条款带着不容置喙的最后通牒:哈马斯必须在10月5日下午6点前作出回应,否则将面临“地狱般的打击”。这种极限施压的风格,与其说是调解,不如说是胁迫。
当哈马斯在10月3日发出那个信号模糊的声明后,特朗普的枪口又立刻调转,公开对盟友喊话,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轰炸”。他的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和作为特使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也随之发声,异口同声地强调,持续的轰炸不可能换来人质的释放,必须停火。这套组合拳,将谈判桌前的各方都置于一种被舆论和强权双重裹挟的尴尬境地。
表面上看,牌局似乎有了进展。哈马斯的回应被外界解读为“积极信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表示,希望人质能在几天内获释。但掀开这层乐观的薄纱,底下是双方在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的坚硬红线。
哈马斯的声明玩了一手漂亮的语言游戏。他们“原则上同意”了人质与遗体的交换机制,这听起来是巨大的让步。然而,对于特朗普方案中真正致命的两条,战后交出武装实现“非军事化”,以及接受由“技术专家委员会”临时管理加沙,声明中却只字未提。
这种模糊的策略性同意,很快就被哈马斯官员自己的表态戳破。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或许保持着外交辞令,但其他官员如马尔祖克和马尔达维则坦率得多。他们直言,在72小时内释放所有人质“不现实”,整个计划“模糊不清,无法落地”。
分歧是根本性的。特朗普的方案试图彻底剥夺哈马斯的执政权,而哈马斯坚持,未来的任何管理机构都必须建立在“民族共识”之上,哈马斯“必须有发言权”。更不用说解除武装,那条被哈马斯视为绝对不可触碰的“生命线”。就连撤军问题,以色列提出的“逐步撤出”方案,也与哈马斯要求的“立刻、全面”撤军,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僵局。
最讽刺的画面,莫过于谈判桌与战场的双轨并行。外交官们在开罗和沙姆沙伊赫之间穿梭,而以色列的轰炸机从未真正熄火。和平的语言与战争的噪音,构成了一曲残酷的二重奏。
就在各方代表团陆续抵达埃及的同时,以色列的炮火仍在加沙城和汗尤尼斯等地落下。当地居民观察到,近24小时的空袭频率虽然有所下降,地面部队也出现了小幅后撤的迹象,但这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全感。无人机的侦察和零星空袭仍在持续,脆弱的局势一触即溃。
军事行动早已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以色列军方参谋长埃亚勒·扎米尔的警告言犹在耳,他毫不掩饰地表示,一旦谈判失败,以军将立即“恢复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这等于明说,战争的暂停键随时可能被再次按下,炮弹的射程就是他们划定的谈判底线。
美国务卿鲁比奥的那句“轰炸期间不可能释放人质”,与其说是在劝说盟友,不如说是点破了这种“边谈边打”策略的内在矛盾。它暴露了各方对谈判本身深刻的不信任,谁都在为最坏的结果做着两手准备。
所以,谈判,它并非和平的真正转折,更像是在强大外力下被催生的一场外交表演。特朗普的强制手段制造了谈判的“势”,却无法弥合根本的分歧。各方在红线边缘的语言游戏,只是在拖延时间。而战场上从未停歇的炮火,才是这场牌局最真实的背景音。
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各方能否坐到一张桌子旁。而是他们是否准备好,为了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去触碰那条事关生存或毁灭的红线。从目前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更像是一次战略喘息,而非冲突的终章。
相关文章
一场主张多极化的国际智库论坛,竟然成了普京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宣战会”。在10月2日闭幕的第22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普京做了一番有关俄乌冲...
2025-10-10 0
心脏支架人最怕啥? 再堵。 2024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把“心静APP”二维码贴进病房,护士一句话:“每天蹲15分钟,效果顶慢跑半小时。 ”老爷子...
2025-10-10 0
练了三年拳还是一发力就散架?2024年5月,北京体育大学把太极“塌劲”写进国家队力量课,张伟丽连夜回队加练,导火索是科研组一句“臀肌差17%就丢冠”。...
2025-10-10 0
1950 年 6月10日下午4时,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等4人被台湾国民党当局押往刑场。随着四声枪响,四名烈士壮烈牺牲,成就了“沉默的荣耀”。吴石...
2025-10-10 0
民国时期,军阀大都讲排场,养姨太太几乎成了身份象征。那时候有这么一个川军将领,他身边的姨太太,最多时有四十位。但这人风流归风流,却没学张宗昌那一套拳脚...
2025-10-10 2
总有那么一个人,像个后台程序,平时静默,某个瞬间却突然占满你的CPU。这跟爱不爱没关系了,是一种心理惯性。心理学上有个说法,人对“未完成”的事物记忆更...
2025-10-10 1
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众多企业纷纷追逐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高额利润,试图在这片充满诱惑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然而,有这样一位山东企业家,他带领着自己的企业,坚...
2025-10-10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