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6日 18:01 7 admin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我爸刚查出血糖偏高,立马把米饭、面条、香蕉全戒了,连家常小炒都不敢碰,说是怕‘一口升糖’,结果不到一周,人瘦了一圈还天天没劲——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自我吓唬式控糖’?”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别急着吓自己,血糖高≠什么都不能吃。咱今天就聊清楚一个事: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关键值,真没必要啥都忌口。不信?听完你就知道,控糖不是“饿自己”,而是“稳住自己”。

空腹血糖多少才算“有问题”?别一看到偏高就紧张兮兮

先别急着看餐盘,先看看体检单。空腹血糖这个指标,意思是你早上没吃东西、空着肚子去抽血时,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医生一般会看这几个数字:正常值:3.9~6.1mmol/L;6.1~7.0mmol/L:叫“空腹血糖受损”,也就是高了一点,但不是糖尿病;超过7.0mmol/L:才是可以初步诊断为糖尿病。

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空腹血糖没超过7.0,就还没到“非忌口不可”的地步。很多人一看到“血糖偏高”几个字,就自己吓自己,开始乱忌、乱吃,反而把身体搞垮。

我一个老邻居,67岁,去年体检空腹血糖6.3,回家后什么主食都不敢碰,一天三顿只啃黄瓜、喝绿豆汤,搞得人瘦得皮包骨,还天天没劲。后来医生看了他体检单,直接说:“你只是血糖有点高,不是糖尿病,别自己折腾自己。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血糖偏高,真的是“吃出来”的?其实还有这几个常见原因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吃甜食太多了?”其实真不一定。血糖升高不只是吃糖多,影响它的因素有不少:

一是睡眠不好。晚上睡不好、老醒,人体的激素水平会紊乱,第二天空腹血糖就可能偏高。

二是情绪紧张。长期焦虑、压力大,身体会分泌更多“应激激素”,这类激素也会让血糖升高。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三是缺乏运动。咱年纪大了,活动量少,身体对血糖的利用效率也会降低,一动不动,血糖就容易往上飙。

四是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哪怕吃得不多,血糖也可能偏高。

不是你多吃了几口米饭、多喝了点汤圆就血糖高了,真要控制血糖,得看整体生活习惯,而不是一味盯着嘴。

科学研究:饮食控制要“稳”,不是“禁”!真正危险的是“乱吃+乱控”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忌口”,其实大错特错。真正有效的控糖,是让血糖别忽上忽下,而不是啥都不吃。

有研究指出,只要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饮食上不需要“大砍一刀”。尤其中老年人,吃饭吃得太少、蛋白质不足,反而会让身体代谢更慢,血糖更难控制。

医生常说一句话:“血糖高,不是吃坏的,是吃乱的。

我身边不少朋友,得知自己血糖偏高后就开始“自创控糖法”:不吃米饭、不碰水果,每天只喝小米粥和凉拌菜,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血压低、血脂高,身体更虚。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正确的做法是啥?吃得稳、吃得巧,而不是吃得少。比如:主食可以照吃,但换成粗粮搭配,比如白米饭里加点燕麦、红豆。

肉类别怕,多吃点瘦肉、鸡蛋、豆制品,能提高饱腹感。水果不是敌人,选择低糖的,比如苹果、柚子、小番茄,一天吃一小份就够。烹饪方式很关键,少炸多蒸,少油多煮,炒菜少放糖。

这样吃,不但不容易血糖飙升,甚至还有“平稳控糖”的效果。

自查小技巧:除了空腹血糖,还得看看这个指标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或者波动大,也得注意。想更全面了解自己血糖状态,别只看空腹值,还可以查“糖化血红蛋白”。

这个指标能反映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数值在4.0%~6.0%是正常的。

有个朋友空腹血糖才5.8,但糖化血红蛋白7.2,医生说:“你血糖白天波动太大了,得注意。”后来他开始规律运动、饭后散步,控制得挺好。

别让一个“血糖偏高”就把自己吓坏了,得看整体趋势,别凭一时的数值就下狠招。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实用建议:血糖没超过这个值,吃饭照样香,但要吃得“聪明”

咱年纪大了,吃饭最重要的不是“吃少”,而是“吃稳”。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7.0mmol/L,就别急着大刀阔斧地忌口。

我自己试过一个简单又靠谱的方法,分享给你:

每天吃饭前,先给自己定个“餐盘规则”:一半蔬菜、四分之一蛋白质、四分之一主食。这样搭配下来,吃得饱、吃得香,血糖也不容易飙。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再加上饭后散步20分钟,效果特别明显。上次体检,医生都说我血糖比去年还稳。

你是不是也发现,晨练回来后嘴里发干?我试过饭前泡一杯淡盐水,效果还不错。你平时是怎么缓解口干的?留言说说咱交流一下。

常见误区别踩:这些“控糖偏方”,只会越控越乱

很多人听信“老偏方”,结果越控越糟。这里说两个最常见的误区,看看你中招没?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一个是“不吃主食降血糖”。主食一戒,身体缺能量,肝脏会自己分解糖原,反而让血糖上升。严重的还会低血糖、头晕、心慌。

另一个是“水果不能吃”。其实不是不能吃,是得选对、吃对时间。饭后间隔1小时吃点苹果、柚子、火龙果,不但不升糖,还补充了维生素。别一棍子打死,关键是控制量。

记住:控糖不是节食,更不是惩罚自己,而是调整生活节奏。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好好吃饭、定期体检,别让“血糖”绑架了生活

血糖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长期管理工程”。不是吓一吓、饿几顿就能解决的。只要你空腹血糖没超过7.0,饮食上就别太极端。该吃的吃,该动的动,把节奏稳住,比什么都重要。

也别忘了,每年做一次体检,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查一查,心里才有底。要是有点偏高,也别慌,听医生的、慢慢调,身体才跟得上。

研究发现: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这个值,不用忌口,别自己吓自己


不是说不能喝白酒,咱这个年纪,喝的时候得悠着点,饭后小酌一口,别空腹、别贪杯,血糖才不容易出问题。

你平时是怎么控糖的?是靠饮食、运动,还是家人监督?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一起取经。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刘文静.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3):198-202.

[2]李明,张雅婷.中老年人血糖管理的常见误区分析[J].家庭医学,2021,29(8):76-78.

[3]张红梅.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2):35-36.

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大众健康科普,不涉及具体疾病诊断或治疗。如有疑似糖尿病或血糖异常,请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建议。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