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抖音热搜 2025年09月07日 04:03 6 admin

9月5号当天早上,菲律宾方面再次派出相应的船只向仁爱礁方向活动。此举很快引发了我国的关注,当天早上,菲律宾海警的一艘执法船只已经来到距离仁爱礁仅有50公里左右的信义礁附近的海域。紧接着我们海警船5304就赶了过去,牢牢的控制住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菲律宾海警吨位最大的船只也开始向这个方向跃跃欲试。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相比于几天之前,菲律宾派出两艘船只试图强行闯入仁爱礁的活动而言,这一次他们的企图更加明显了。上一次他们的船只是出现在了半月礁附近,那里距离仁爱礁有90多公里。而这一次则是直接出现在了仁爱礁和半月礁之间的信义礁附近海域,从距离上来说,已经越来越敏感了。不过截止到我们发稿之时,赶到仁爱礁附近的两艘菲律宾船只,一直被我们牢牢的控制,并且从中间切割开来,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防止对方联合行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菲律宾的这两艘船虽然并没有离开,但是也没有再继续向仁爱礁前进!

而根据后续菲律宾媒体发布的消息,我们基本上可以猜测,菲律宾的这两艘船之所以没有在向仁爱礁前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实在是不能了。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根据GMA发布的消息可以得知,一名菲律宾武装部队的人员表示,他们在仁爱礁附近发现了整整24艘中国舰艇。并且认为这些舰艇都在监控菲律宾有可能对仁爱礁采取的人员轮换和补给的活动。

将菲律宾媒体发布的这则消息和目前菲律宾在信义礁的两艘船只无法再越雷池一步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看,就能够发现菲律宾方面发现的这24艘船只,大概率是真实存在的。整整24艘船枕戈待旦,这对于菲律宾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绝望的。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为什么会绝望呢?

因为目前仁爱礁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在几个月之前,或者我们可以说的更加具体一点,在上一次补给也就是5月份中旬的时候,我国在原则上其实还是允许菲律宾进行人员轮换和补给的,但是需要按照我们给出的规定去做。也就是提前进行情况通报,需要让我们进行物资的检查,然后在我们的全程监控之下,他们才能够派小型船只进入仁爱礁进行相应的轮换和补给。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我国不再强调之前的君子协议,不再强调允许菲律宾对仁爱礁进行补给了。这样一来,5月份中旬菲律宾对仁爱礁的补给就几乎已经是最后一次了。而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为止,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上面的菲律宾武装人员已经有100多天没有得到补给了。

5月份菲律宾送过去的生活物资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仁爱礁的登陆舰上的人大概率已经断粮了。他们现在应该只能够依靠自己打点鱼,维持基本的生存保障。但是在这种身体和心理双重打击的情况下,这十几号人还能撑多久,其实已经越来越说不好了。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而作为菲律宾来说,他们自然知道现在仁爱礁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不乐观了,如果再不进行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的话,那么自己对于仁爱礁所谓的影响力将会进入倒计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菲律宾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即便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试图派遣自己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想要强行闯入仁爱礁进行补给了——因为仁爱礁的那艘登陆舰已经是朝不保夕了。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但是他们现在越是急迫,我们就越是加强对于仁爱礁的实际控制力量。那两艘船只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任何办法靠近仁爱礁。这个时候菲律宾又发现了整整24艘中国舰艇出现在仁爱礁附近,无论是数量还是吨位,都已经远远碾压了菲律宾的海上力量,面对这种情况,这个南海国家已经不仅仅是焦头烂额那么简单了,他们显然已经进入了一种绝望的情绪。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时候之所以不再刻意的强调和菲律宾之间的君子约定,应该是因为我们对于南沙,尤其是对于仁爱礁的管控已经进入了收网阶段。

绝望了!菲律宾想再次强闯仁爱礁,却发现整整24艘中国船枕戈待旦

经过了这几年的实际管控,我们在南沙除了仁爱礁之外,在很多的海域上也已经加强了实际存在和管控。整体的力量在飞速的发展。所以在仁爱礁面对菲律宾不会再一味的采取怀柔手段,也不会主动使用武装力量,而是采用这种加强实际管控的方法,将菲律宾逐步的驱逐出我们的海域。这样做是建立在我们强大的信心和实力的基础上的。即便菲律宾知道我们的用意和策略,但是他们也无可奈何。

我们距离仁爱礁问题彻底解决,越来越近了。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