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 “无效打卡” 吗?朋友圈满是健身、背单词、读书打卡,你跟着定闹钟、发动态,可俩月过去:体重没降、单词全忘、书合就记不住… 别骂自己没毅力,你可能...
2025-09-23 0
*本图文为《日谈公园》播客独家内容,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稿件请勿转载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作为西游 IP 改编作品,从角色设置到精神内核,都对《西游记》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浪浪山的烟火与灵山的佛光交相辉映,无名的小妖怪们组成的是“假取经团”,踏上的旅程其实是“真修行”。《日谈公园》的主播李叔趁着电影热映,请到了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毓龙,谈谈电影与原著巧妙的人物对照关系与“灵山只在汝心头”的一脉相承,带着大家感受人生这场修行的过程。
李叔:《浪浪山小妖怪》里取经四人组的人物设置,跟《西游记》原著之间有对照关系吗?
赵毓龙:我觉得是有对应关系的,挺巧妙、挺好玩,甚至可以说有一点狗血。首先小野猪完美对应,猪八戒就是一头野猪。那为什么找一只蛤蟆演唐僧呢?蛤蟆——蟾蜍。
李叔:金蝉子。
赵毓龙:对,谐音梗。其实原著指的是知了,能够对应金蝉子;但是蝉的形象,拟人化难度很大,除非整个动画的环境设置是昆虫世界。如果环境当中又有人、又有哺乳动物,突然冒出一只虫子就很奇怪;从技术手段上来讲,昆虫拟人化是挺难的一件事。蟾蜍的“蟾”最起码谐音,所以蛤蟆精、蟾蜍做金蝉子也合理。
李叔:那黄鼠狼跟沙僧有什么关系?
赵毓龙:《西游记》原著当中,沙僧也有很多名号,其中一个是“黄婆”,这里也还有所谓金丹大道的东西在。孙悟空是铅,猪八戒是汞;铅就是元神,汞就是元气。内丹讲的是元气和元神的配合,之间需要一个调和物,“先天真意”,而调和就是媒;一想到媒,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婆。先天真意与五色五行相对应的是中央脾土,对应的颜色就是黄;黄鼠狼整个外部的美术设计就是土黄色。
李叔:确实我觉得这个角色整个的魅力、前后的性格反差,挺有意思的。
赵毓龙:这个人物是完整的、立体的,而且确实打动我了。在我们的这种文学艺术作品的人物长廊当中,基于一些民间信仰,正面的黄鼠狼确实不多,大家对黄鼠狼这种动物其实往往敬而远之的。《浪浪山小妖怪》里只是用了一个引子,就是黄鼠狼在那块儿装神弄鬼。
李叔:黄鼠狼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一开始是话唠,后来不让他说话,到最后就真不爱说话了,有一些佛教的修行,本身就有止语这一项内容;不说话的时间长了,实际上能够更多地去感受到自己不说话或者少说话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可能真的会影响性格、让你意识到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话,这种改变我认为是很真实的改变。
赵毓龙:会觉得其实真正的在修行的就是黄鼠狼。
李叔:对,猩猩从头到尾没有变过,一直是特别天然的一个人;他像绿野仙踪里的狮子一样,最后获得了勇气,但他的那颗真心是没有变过的。
赵毓龙:猩猩就是块璞玉,不用去雕琢,他就是这个状态;而黄鼠狼是有修行的灵性,他没有一个导师告诉他,但是他有一种修行的自觉,在被动的、不能说话的状态中,慢慢开悟了。
李叔:磨刀石就成为了他的法器。
赵毓龙:对,在我们的民间故事中都是这样,大家总要说法宝。真正的会写故事的人,笔下的神魔所用的法宝并不是多么古怪的东西,其实往往就是陪伴着修行者一路走来的、身边的伴随物;修成了,身边的伴随物自然就成法宝了。佛道当中经常出现扇子,扇子当然是一种刻板的法宝,它容易成为法宝就是因为它是修行者的伴随物。
李叔:最后黄鼠狼离开的时候,他没有拿铲子,而是拿的磨刀石。对他来讲铲子不是法宝,磨刀石是法宝。
赵毓龙:对,可以理解为铲子是加工法宝的工具。都是伴随物,但伴随物和伴随物不一样。
李叔:在面上磨刀石是用来加工铲子的。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正好反过来。
赵毓龙:本身就是一种叙事技巧,人物或者物象间的关系倒置,经常用这种方式去构造艺术效果。
李叔:小猪妖的法宝就是他的葫芦。
赵毓龙:大家去解读这些故事的时候,需要带着这样一种倒置思维。你认为的主体不一定是主体,可以倒过去想一想,所以我特别喜欢黄鼠狼这个形象。
猩猩大家觉得那就是猴子,但猩猩和猴子不是一种动物,古人对于猩猩和猿还是有区别认知的。古人不区分猿和猴,很少说猴,大部分就直接说猿。但猩猩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动物,因为猩猩通人语。现代生物学知识也告诉我们,猩猩跟我们的亲缘关系更近。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生物学知识,但是最起码通过观察发现猩猩确实特别有灵,能听懂人说话;甚至在浪漫的想象中,他们认为猩猩是会说人话的。《浪浪山小妖怪》就利用这个制造了一个戏剧效果,猩猩明明通人语,但说话都不利索,齐大天圣、大齐天圣,一共就四个字排列组合,其实就是构造了一个简单的喜剧效果。
还有那匹马。历史真实中那匹马就是很瘦的,《浪浪山小妖怪》里面也是瘦骨嶙峋的。
李叔:刚才说的是主角团,那反派团的这些妖精跟《西游记》原著里是怎么一个对应关系?
赵毓龙:大王洞不用说了,基本上就是属于《西游记》中的那种人马刀枪,一个老虎精很常见。唐僧出了大唐镜,没到两界山就遇了一难,就是掉进一个老虎洞里。大王洞里那个大王连个名儿都没有,就叫大王。
李叔:在妖王里其实也是个nobody。
赵毓龙:对,其实《西游记》原著中,唐僧遭遇的第一个魔怪也没有名,就叫寅将军,也是挖陷阱抓他。
然后再说双狗洞,我条件反射想到的就是莲花洞里的金角银角。大哥二哥,都有点冒傻气那种感觉,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而且在《浪浪山小妖怪》里,齐天大圣的那副行头是从双狗洞拿的;黄鼠狼的像珠,也是从双狗洞拿的,就意味着双口洞里面法宝多、宝贝多。整个《西游记》原著当中,论法宝多,就是平顶山莲花洞,所以我觉得是有对应的。
还有一个被弱化的故事,但是它的弱化是对的,因为要是表现得太充分,就把后边的小西天盖掉了,就是老鼠精,编导来了个性转,人家本来是地涌夫人,在这里面直接就叫地涌。但还是保留了原著的一些形象,原著是金鼻白毛老鼠精,《浪浪山小妖怪》里面是白鼠,脖子上戴个金项圈。如果选择这个故事的话,就可能会新生出另外一条直线,因为这个故事在原著中也写得特别有味道。最后小西天,就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了,原著中也相当精彩。
李叔:其实我也挺好奇,经历这么多故事,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小西天、黄眉怪来当这个故事里的最终大boss?
赵毓龙: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原因。第一,因为毕竟是小妖怪们的假冒取经团队要上西天,那目的地就是小西天。
李叔:因为又不能让他们真的上西天,剧情线拉太长了,所以中间来个小西天。
赵毓龙:所以就是设计了这么一个小西天,原著当中也不辨真假,不辨真正的西天的灵山圣境和假的灵山圣境。连唐僧都没看出来,就更不用说蛤蟆精他们了。
再有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本身很精彩,也能揭示整个西游记中所写的神魔江湖的人情世故。除了黄眉怪还有谁有这么大的资本呢?没人敢动未来佛的弟子。最后弥勒佛祖出现,其实就是原著想传达的:取经就是一场仪式,这里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呢?大家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我反而很喜欢最后的那一段,就是弥勒佛祖来了之后,还再助黄眉童子一道真气。
原本弥勒是让童子在这儿历练唐僧师徒,结果童子玩得心都野了,早就忘了自己的功课,那眼看真唐僧可要来了;假唐僧憋个大招、硬拉升都打不过,那没办法,再赐两样法宝。这些来自于天庭的魔怪们,是带着任务来的,取经团队没到势力范围的时候,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虽然总说戴面具,但我们要倒置关系去看问题。
一个童子,等真的取经人来了之后,才会戴上那种狰狞的面具;没来的时候,照样过日子,来自天庭、来自灵山圣境的魔怪,也吐纳、也休息,到人间也是带着作业来的。等到眼瞅毛脸雷公嘴的和尚走到势力范围里,大家再把面具带上。
《浪浪山小妖怪》里说的是恶人扮好人,其实在日常中是好人扮恶人,大家戴上狰狞的鬼脸;等唐僧的取经团队走了之后,大家就把这些面具撤掉了,师傅该来领徒弟的就来领徒弟。
就许唐僧师徒一路在大道上西行,伴着日升月落,说说笑笑地看花草、听风声、看细雨?黄眉童子心里大概也会想:“谁还没有师傅呢?等我完成了这个任务,我和我师傅也能走在西行的大道上,我们俩也能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也能看日升月落、听风声、看细雨。”这就是大家的日常。
李叔:就算他是个配角,他也有他的人生。
赵毓龙:对,我有我的生活。这其实是我觉得读了《西游记》之后,真没觉得哪个大妖怪让人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小朋友要树立一个是非观,但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非观就没有那么清晰了。早晚有一天会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早晚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孙悟空,我们得接受这种庸俗的日常。
那四个小妖怪有孙悟空管,孙悟空把自己的救命毫毛发出去了。但其实不能叫救命毫毛,因为在原著中救命毫毛特指的是观音菩萨给孙悟空的那三根毫毛。
当然这有观音的考虑在里面,三根毫毛用到了狮驼岭三个魔头——狮魔王、象魔王、鹏魔王身上,分别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普贤菩萨的坐骑,大鹏金翅鸟更是佛祖名义上的舅舅,这都是娑婆世界的大佬。
观音不是娑婆世界的,是极乐世界的外调来的,编制不在这儿,这个时候就不能出场,所以就给三根救命毫毛。
铙钹在小说当中写的很清楚,它不像是金铸的,好似皮肉长成的,原著当中救孙悟空出铙钹的是亢金龙,独角兽。小说写把独角插到铙钹的缝里,铙钹像皮肉生成一样把那只角裹得严严实实,不留缝;亢金龙费了好大的力顶进去,最后又费了好大的力拔出来,拔出来之后筋疲力尽,骨软筋麻,瘫倒在地。这就是从远古走来的生殖崇拜。
李叔:前面铙钹,后边又出现了人种袋、狼牙棒,就全对上了。
赵毓龙:《浪浪山小妖怪》毕竟是合家欢电影,其实原著当中说的很清楚,叫短软狼牙棒,“若粗若细实可夸,要短要长甚停当”,黄眉童子拎个啥跟着各路神将在那儿打。黄眉童子也不知道,师傅说狼牙棒、铙钹、人种袋你就拿去用,师傅给我的法宝自然是好的了,哪知道师傅这么坑。
李叔:给了一个生殖崇拜三件套。而且这法宝还特别厉害,我小时候看这段看得特别爽。小朋友很自然带入到主角视角。孙悟空厉害,战无不胜。看到这块儿的时候,我说黄眉怪怎么这么厉害?孙悟空搬不完的救兵,搬一波抓一波,到最后我精神上已经站到黄眉怪这边了。
赵毓龙:他的强不是他本人能力强,而是法宝之强,因为刚才已经提到这是生殖崇拜的东西。其实《金瓶梅》里都说过,“生我之门,死我之户”,生死的轮转、人类的繁衍就在这里。孙悟空面对“生我之门,死我之户”能有啥本事?
李叔:那小说安排弥勒佛给了黄眉童子这三个法宝,纯粹就是作者的恶趣味吗?
赵毓龙:当然不是,之所以在这个地方加上恶趣味,本身也是因为弥勒的信仰,他在从中古一直到近古这样一个善变的过程。
在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有弥勒信仰的。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西行,其实要去中天竺摩揭陀国的那兰陀寺。那里有一位戒贤法师,玄奘是要跟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相传《瑜伽师地论》这部经文就是弥勒所造的,玄奘认为这是能帮助他解决一切学术困惑的总钥匙。
在整个西行的途中,玄奘也是实时向弥勒祈祷的。比如孙悟空的一个历史原型,就是石磐陀。当时玄奘要出关,希望有一个向导,他就向弥勒祈祷,石磐陀就出现了;而玄奘死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弟子都聚在自己的床前,要求他们一起称颂弥勒,希望能够保佑自己往生都是净土。这就涉及到当时一个弥勒信仰,叫上生信仰。其实就是想美事儿,尤其是中上层社会的人。
因为我们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中,弥勒是先于释迦牟尼涅槃的,释迦牟尼说弥勒其实是往生,六欲天之一的兜率天,以慈世菩萨的身份为众生说法。如果你要是能够持戒、皈依,时时称颂弥勒,你就可以和弥勒一起往生兜率净土,好处在于不入轮回,老百姓怕入轮回,我告诉你往生兜率净土就不入轮回了,那中上层社会的人当然就迷信这个了。这辈子有权有钱,下辈子变猫变狗还不一定,往生兜率净土,就不入轮回了。
还有下生信仰,等到这个世界从污浊世界变成阎浮提世界之后,弥勒就会下降人间成为未来佛。下生信仰很有蛊惑力,武则天武曌就利用弥勒下生信仰给自己登基造势,封自己是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就拿弥勒自比了,但这其实富有讽刺意味,古代农民起义军也经常打着弥勒旗号。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封建政权,试图推翻另一个封建政权,但总要给受众画大饼。老画这种大饼谁信呢?
所以更流行的是弥勒化身信仰,弥勒以化身的形象在人间行走。它的原型应该是后梁时期浙江奉化的契此和尚,就是布袋和尚。他的一个重要符号就是布袋,其实原来布袋很小,不大,但艺术形象就越来越夸张,后来长得像个褡裢,夸张有艺术效果。
飞来峰的弥勒塑像,布袋是不大的,但老百姓还是觉得夸张有意思,都人种袋儿了,量越大越好。在近古的绘画中,布袋儿经常跟小孩子形象联系在一起,布袋上爬满了小孩子,或者是一个小孩子拉扯布袋。小孩的个数有16个的,也有18个的,一般认为可能跟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有关。但老百姓不理解这个,老百姓就觉得多子多福,就是人种袋。
所以其实跟弥勒整个形象的大众化、民间化、世俗化、通俗化、文艺化有密切的关系。但无论怎样,弥勒是未来佛,毕竟是娑婆世界未来的主宰,弟子在这里搞一些事情谁敢管?
李叔:而且谁知道是不是弥勒的意思。
赵毓龙:对,这就是西游记经常想要告诉给大家的。其实有的时候你认为的不是你认为的,你觉得是偶然的,后边都是有筹谋的。我不是说在用阴谋论去解读故事,而是就只借着《西游记》原著中能呈现出来的那些东西给大家说就可以了。
李叔:《浪浪山小妖怪》本身是一部完成度比较高的作品,我们对作品里主角团整体的观感也比较正面。
赵毓龙:完成度高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如果只从理念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它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原著的精神。
一个方面就是它揭示出了取经这个仪式的无意义,在解构这件事情。
原著写定者——不管是不是吴承恩——其实是一个世俗的文人,不是一个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信徒,他对于宗教的态度就是一种当时主流社会的态度,就是三教混融。《西游记》车迟国那一段里,猴王对车迟国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就是儒释道三教混融,就是主流价值观。但胡适早就指出了《西游记》的写定者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带着一种嬉笑怒骂的态度看待社会,所以他写的不是宗教,是揭示神魔江湖的人情世故,《浪浪山小妖怪》不就涉及了这些吗?
我看网上还有剪的切片,豹督头把幕后的这些给小妖怪看了,小妖怪整个世界观都崩塌了。小野猪是没去看《西游记》原著,不然早崩塌了。就是给你揭示出来这些东西无意义,无意义怎么能成为文学经典?因为它的意义点不在这儿,它揭示出来的是如果你把人生看作修行,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取经一事无疑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人生的修行,它其实是过程导向型的,不是结果导向型的。
《浪浪山的小妖怪》最后有一句话,“敬每一个勇敢上路的人”,原著中唐僧师徒不就是勇敢上路的人吗?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取经用了14年,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唐僧在《还至于阗国进表》里说的很清楚,自己往返西域用了17年;后来民间集体口述改变了,要么就是3年,要么就再翻倍,6年,没有14年之说,14年基本上就是这个百回本的一个创造。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值呢?因为古人算日子一年360天,360乘14等于5040,小说原著当中说回来还得有8天时间,加在一起就是5048卷;佛祖让唐僧师徒从藏经阁里取出来的经文藏书,一共就是5048卷,也就是佛祖告诉你了什么叫修行、什么叫取经。
到了灵山、从藏经阁里拿出经文叫取经吗?上路就已经开始取经了。5048天对应5048卷,走的每一天、每一天消耗掉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应的就是一卷经文的功德,这就是修行。
李叔:而且如果师徒四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直接跟着孙悟空一个跟头,当天往返把经取回来了,那取回来就是一卷经,因为你在这件事上只付出了一天的时间。
赵毓龙:太理想化了,假如真唐僧也像小野猪一样弯道超车,让孙悟空带着剩下三人一起飞,功德都没修满,就算飞到了位置,也根本见不到灵山。什么叫灵山胜境?灵山胜境本身就是一个幻想出来的境界,只给有资格看到它的人看。
唐僧师徒有导航,他们知道一个大概的距离,具体的点是怎么落实的?唐僧只知道西天距离十万八千里,不知道斯哈哩国那个点在哪里,因为没有必要知道。只要走够了5048天,第5049天走到哪儿灵山就在哪儿;睁开眼周遭全是灵山胜境,佛祖就要告诉你这一点。所以咱们上路就完了,你走到哪儿,哪就是灵山。《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有两句话特别动人,一句话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再有一句是“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灵山在哪儿?灵山在你身上。走够了日子、修行积累满了功德,灵山自然而然就从心底幻化出来,显现在周遭了。我之所以喜欢这句话,因为本身我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就像长途旅行、爬山一样,我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儿,老师其实也就是指了一个方向,你就跟着自己的师傅走,一路走、一路西行,可以看日升日月落,有说有笑,我们不知道会走到哪儿,但积累满了、火候到了,走到哪儿,哪儿就是灵山,你觉得那里是灵山就行了,有可能你像小妖怪一样到了小西天,就觉得这就是灵山了。
李叔:我看有一个解读说在《西游记》里,为什么会到小雷音寺?就是因为他们着急了。那就给一个假的,让他们别急。
赵毓龙:《西游记》原著中其实一再提到这件事情,通天河这一段正好走到一半,十万八千里。小说当中陈登、陈清两兄弟说得很清楚,西天十万八千里,走到我们这里五万四千里;唐僧自己也说他走了七八年了,14除以2正好七八年。那一回里,唐僧有个外号叫“陈到底”,大丹脱漏,经验值被清空了;越着急越让你接受惩罚,欲速则不达。但着急不行、不着急也不行。比如金平府元夜观灯,三个犀牛怪,避尘、避暑、避寒,那回给的教训是什么呢?眼看要到灵山了,就开始散宕,就玩吧,给点教训。所以原著就在告诉你,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拿捏好尺寸、劲头,火候、节奏都得把握好;只要把握好了,最后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李叔:《浪浪山小妖怪》这个作品我看完之后,整体来讲还是比较喜欢的。就是在于他们最后已经意识到了取经无望这件事情,因为如来佛祖和孙悟空本来就认识,所以如意算盘从一开始都是痴心妄想;大家是不是应该从现实主义、务实的角度,想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跟黄眉混,比跟着大王洞的无名大王混强多了;所以其实那时蛤蟆精和小猪妖做的都是非常务实的选择。
而且在现实的生活中,我相信甚至大部分人都会做这个选择。但就像刚刚说的,如何去看待一个人物、爱上一个人物,就是在面临一个现实困境、一个艰难选择的时候,看人物如何做这个选择。
《浪浪山小妖怪》里,作者给了他们一个非常容易去判别正误的锚点,就是吃小孩;要是没有吃小孩这个事儿,其实没有什么理由非要反对黄眉怪,这个大领导比以前的领导看上去像样多了,来这儿之后就装神弄鬼一下还能吃俩腰子,这谁不愿意。但是吃小孩儿这事儿就觉得不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总有底线;吃小孩违背了底线,就得跟你干,所以最后做出那样一个选择。至于最后打赢打输、死不死,实际更多是从一个商业化剧本的角度来考虑,但那一瞬间的决心我觉得是非常宝贵的。而且以他们真实的武力值,不说大招什么的,他们这么一去,胜算实际上微乎其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非常难得。
我昨天看完之后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剧照,选的是在大战前夜,小猪妖在篝火前烧大家的那些衣服,就是他荣耀时刻之前觉悟的那个瞬间,所以虽然《西游记》不是一个佛教传教的书,但里边确实也有一些佛教背景,也常会说佛讲佛,师徒四人也都是佛教徒。
大家经常说佛教四大皆空,如果“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那还跟人较什么劲呢?现在很多现代人很容易陷进入到这种虚无主义,但实际上在《金刚经》原文里有专门的段落解释这件事,就是“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如果立志成佛、立志成为一个觉悟者,那就得诸法断灭。但佛教说的“空”和大家想象的“空”不是一码事儿;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切皆无自性、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性质,没有确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上去像是什么都没有,也代表着可以是任何事情,这才是“空”。
同样《金刚经》里的一句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你明白了所谓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里没有那么大的“我”,也没有那么在乎他人、所有人,也不那么去追求长生不老这件事情,只是凭借本心去做在当下认为正确的事情、修一切善法,自然就会到达彼岸,成为一个有修行的人。《浪浪山小妖怪》最后主角团的选择非常符合佛教对于修行精神的诠释。
赵毓龙:今天该积累的功德、该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以及应该思考的东西都够了,今天这一段经文您拿到手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修行,一天是一天。
相关文章
你在 “无效打卡” 吗?朋友圈满是健身、背单词、读书打卡,你跟着定闹钟、发动态,可俩月过去:体重没降、单词全忘、书合就记不住… 别骂自己没毅力,你可能...
2025-09-23 0
据美国《防务新闻》23日报道,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于当地时间22日宣布,美国空军的首款六代机F-47战斗机目前正由波音公司制造,预计将于2028...
2025-09-23 0
导语:今日秋分不一般,60年一遇,3大特点,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 今天是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凌晨2点19分04秒时我们迎来了今年秋天最为重要...
2025-09-23 3
9月23日,河南信阳。上午9时,三人被醉驾追尾撞亡案在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9月23日早晨,离世男子母亲代女士称,已经调整好状态,准备好上法庭,...
2025-09-23 2
*本图文为《日谈公园》播客独家内容,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稿件请勿转载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作为西游 IP 改编作品,从角色设置到精神内核,都对《西...
2025-09-23 4
根据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渐进式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而由人社部...
2025-09-23 3
9月12日凌晨,北京三里屯附近的数码城门口,连往年最活跃的黄牛都没了踪影。几年前,每逢苹果新机发售,他们总是蹲守在门店外收货,一转手就能赚上千元。而今...
2025-09-23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