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诗雅16岁拍私密照,4年换20男友,最后嫁陈家乐逆转命运,网友说这才像港剧 连诗雅这个人,不晓得你们熟不熟,港圈挺多人都知道她,1988年出生,家里...
2025-11-08 3
“存储器件约占手机硬件成本的10%—20%,以目前存储的涨价速度,手机涨几百元是无法避免的。”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内存已经取代黄金,成了今年涨得最凶的实体“理财产品”。
几乎所有跟“存储”两个字有关的产品都在涨价。
“现在内存产品一天一个价,9月份以来一直在涨。”一位华强北的经销商告诉小巴。
这位经销商提供了一组价格数据:11月7日,全新三星1TB固态硬盘报价650元,过去一个月翻了一倍;主流消费级内存条、16G的三星DDR4报价420元且货量极少,而两个月前是200元左右。
有研究机构复盘发现,今年以来,DDR4的出厂价最高暴涨超过700%。

消费级配件涨得猛,自然很快就影响了消费者的钱包。
首当其冲的,是准备趁双十一换手机的消费者。10—11月本是秋季新品发布季,但很多人发现,今年的新手机较上一代集体涨价了200—500元。
其中,大内存机型涨价更猛,iPhone 17 Pro Max的2TB版本比1TB价格高出4000元;安卓机256G和512G版本的差价也普遍达到了500—600元。
对此,雷军发微博回应“内存涨价实在太多”。iQOO副总裁罗锋表示,“此次存储涨价已直接影响到了定价策略”。
感觉被“刺”的还有准备换电脑的消费者。有“装机党”表示,9月初配的主机,花700元买了内存条,两个月后发现已经涨到了1500元。而本打算蹲双十一好价的“等等党”则是悔不当初。
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现在囤内存条,2年以后能暴富。”
为何暴涨
过山车般的波动下,华强北的商户们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前者因为价格波动太大开始“恐高”,不敢积压库存;后者则看好后市,大量囤货,把内存条和硬盘玩成了期货。
有传闻称,甚至有人凑资上亿,在市场上囤了大量机械硬盘,赌年底前还会继续上涨。
有分析师表示,存储器件约占手机硬件成本的10%—20%,以目前存储的涨价速度,手机普遍涨个几百元是无法避免的。
实体资产“坐地起价”,反映未来预期的股市更是一路飞涨。今年,美股存储龙头闪迪股价已经涨超300%,希捷科技涨超200%,西部数据、美光涨超180%;A股存储芯片概念已涨超60%。
摩根士丹利在近期一份研报里判断:“AI驱动下存储行业供需失衡加剧,预计将开启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到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有望向3000亿美元迈进,存储芯片行业或正迎来新一轮产业周期的起点。”
存储行业此前经历过3轮涨价周期,都是由消费电子需求驱动。
▶▷第一轮是2012—2015年,源于智能手机的诞生;
▶▷第二轮是2016—2019年,原因是存储技术迭代,让安卓手机内存空间大幅提升;
▶▷第三轮是2020—2023年,由疫情导致的线上化驱动。

而当下这一轮,是AI需求驱动。
随着功能复杂化,AI的数据存储需求呈正指数级增长。民生证券测算,AI处理一次简单的文字交互任务,所需数据容量不足1MB;生成一次图像,数据量跃升至1MB;创作一首歌曲,数据容量提升至5MB;而让AI制作视频,每分钟需要50MB的数据支撑。
假设全球8亿用户每天用AI生成一个1分钟的2K规格的视频,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就达到29.3EB(约等于315亿GB)。
于是,科技巨头们开始狂买内存。
今年年初,OpenAI宣布启动“星际之门”项目,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AI数据中心。这个项目每月需采购90万片DRAM晶圆,占全球总产能的近40%。此外,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其他科技巨头也正加码数据中心建设。

“星际之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现场
建数据中心,最紧要是计算芯片。而计算芯片的供给一旦跟上,与之紧密配套的存储便成为下一个紧缺资源。今年四季度伊始,英伟达blackwell AI芯片开始大规模出货。这是目前最高效的大模型训练芯片,当下如火如荼的算力军备竞赛中的硬通货。
换言之,英伟达出货,直接放大了科技巨头们对存储芯片的需求。
新周期,先保利润
但存储芯片厂商还没反应过来。
目前全世界超过80%的存储芯片来自三家公司:三星、美光、海力士。
在这次需求爆发之前,这些存储厂商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下行周期。
过去两年,因为消费电子市场增长停滞,存储厂商只能打价格战抢市场,利润持续走低。
去年四季度,头部厂商开始逐步减产去库存。加之今年上半年,终端手机、电脑品牌厂商为了应对下半年的传统旺季提前备货,又加速了库存的消化。

K-Tech Showcase展会上展出的存储芯片
到今年二季度,存储厂商的产能已经和疲软的下游需求基本步调一致了。
但紧接而来的,就是AI服务器存储订单的井喷。面对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它们做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将宝贵的产能优先分配给利润高、规模大的企业订单。
而面对旧制程产品,比如中端消费电子里的主流存储器DDR4,头部厂商的选择无外乎两种:一是停产、减产,全面扩张利润高的企业级产品线;二是大幅涨价,把利润拉高。
海力士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收24.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12.72亿元),同比增长39%;营业利润11.3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4.45亿元),同比增长62%。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单季度营业利润超过10万亿韩元。
海力士在财报中称:“由于客户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整个存储领域的需求大幅增长。”

进博会上海力士展示闪存设备与AI数据中心
国产存储商也吃到了红利。如财报显示,江波龙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98亿元,同比暴增1994.42%。
但与此同时,压力也转移到了消费电子的下游。
“超级周期”的两面
实际上,每一次大型科技革命在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于前期,都不可避免地因为需求的突然井喷,将消耗的成本转移到消费端。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煤炭消耗量猛增,导致居民用煤价格开始居高不下。19世纪前30年,英国民用煤价涨了3倍,许多家庭冬天不敢生火。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电气化转型的庞大资本开支导致铁路交通成本陡增,大批工人不得不放弃通勤上班,被迫居住在工厂周边。
类似的迹象发生在了当下:就像一家餐馆,以前市场不景气,为了客流只能打折卖盒饭,现在突然出现一批愿意花大钱吃定制宴席的高端客户,于是纷纷放弃了盒饭业务。
做盒饭的食材用在了宴席上,原本吃盒饭那批人就享受不到打折的食物了。
但中长期看,对于最终买单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消费级存储的涨价潮不一定会持续,甚至可能降价。
综合各分析人士的观点,原因有三:
◎ 其一,技术平权。依照技术迭代的规律,随着企业级存储产能的放大和成熟,原本主要用于企业级的技术会进一步向消费级产品全面渗透。
比如,已在企业场景验证落地的QLC(四电平单元)存储技术,是当前兼顾容量与成本的存储方案:相比上一代技术容量更高、成本低15%—25%,读写性能也能满足手机、电脑的需求。随着QLC技术在消费端规模化应用,或将逐步推动成本下行。
◎ 其二,国产替代正在崛起,兆易创新、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一批国产存储芯片厂商有望填补供应链缺口。对国产厂商而言,当下的供应短缺未必不是一个打开市场的机会。

2025年工博会上展出的存储芯片、存储卡等
◎ 其三,消费电子企业的应对。在市场仍然疲软的当下,面对价格敏感的终端消费者,各大手机、电脑厂商乃至电商平台,大概率会一定程度上延续价格战,为消费者分担部分成本压力。
巨大的进步往往由极少数个人或组织推动,这种突破带来的福祉最终将惠及大众,但短期的阵痛也将由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以更潜移默化的形式买单。
这轮存储涨价潮,表面上是市场供需的波动,但本质是AI时代的一次深刻的资源再分配。
这轮“超级周期”会走向何方、走多远,我们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
本篇作者 | 温若梅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相关文章
连诗雅16岁拍私密照,4年换20男友,最后嫁陈家乐逆转命运,网友说这才像港剧 连诗雅这个人,不晓得你们熟不熟,港圈挺多人都知道她,1988年出生,家里...
2025-11-08 3
文 | 忆禾溪编辑 | 忆禾溪前言在众人的观念里,俊男靓女的组合才能称之为般配,不管是美女配丑男,还是帅哥配丑女,总会觉得这样的结合实在不妥。但当美艳...
2025-11-08 3
我叫林哲,今年29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每天的生活就是代码、需求和偶尔的加班外卖。我妈总说我这日子过得像个苦行僧,再不找个女朋友,就要跟键盘过...
2025-11-08 3
驻欧盟使团就欧洲议会允许萧美琴等“台独”头面人物在欧洲议会大楼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答记者问问:据报道,11月7日,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
2025-11-08 3
据商务部网站11月8日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安世半导体问题答记者问。有记者问:近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个人社交媒体账户发布关于安世半导体问题的声...
2025-11-08 3
据@红星新闻,11月7日,一位名叫“劳枝数到三”的主播,模仿2023年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劳荣枝,引起部分网友反感。她在直播中多次模仿劳荣枝在法庭上的辩解...
2025-11-08 3
11月8日,2025全国运动会跳水女子10米跳台预赛落幕,上海队陈芋汐虽在第二跳407C动作中出现失误,仍凭借后续稳定发挥力挽狂澜,以五跳总分382....
2025-11-08 3
图|小六文|小六都说穷人不叫生活,那叫生存,而现在还有个更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中国要迎来“死亡高峰期”了!现在 60 岁以上老人已达 3.1 亿,占总...
2025-11-08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