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降级访华?第一个公然拒绝出席的总统出现,中国还是留了个座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7日 16:56 5 admin

我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理了一遍:北京要在9月3日那天,在天安门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整个活动大概70分钟,流程是先有阅兵式,接着是分列式,一共安排了约45个方(梯)队。国新办开了发布会,解放军方面把队伍编排、训练情况、装备配置、后勤保障这些事都讲得清清楚楚;外交部对于外国领导人和外军会不会来,说法是“到时候会公布”。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那边给出了明确消息——李在明不亲自来,改成由国会议长禹元植出席,韩联社和议长办公室都对外公布了这个消息。这一安排,被不少媒体说成是“规格降低”,还造出了“首个公开拒绝出席的总统”这样吸引眼球的标题。

我不想跟着大家的情绪走,更愿意摆事实说话。那议长是啥级别呢?在韩国的礼宾排序里位置很靠前,通常被叫做“三号人物”,地位确实说得过去,但终究不是国家元首。这种安排该怎么看呢?规格上确实降了一级,但双方的沟通并没断。之前文章里还提到另一部分情况:在建交相关的时间点前后,可能会有总统特使团来中国访问,还会带上亲笔信,团员里有被提到的“中国通”议员,甚至还有说法提到可能有前总统的儿子。这部分目前还只是媒体的猜测,得等官方确认。但把这两部分情况放一起看,情况就清楚了:台面上的礼节做到位,台面下该谈的话得谈透彻。对外面的人来说,这不是关系“闹僵了”,更像是在“控制不必要的议论”。

降级访华?第一个公然拒绝出席的总统出现,中国还是留了个座

有人问,既然是纪念活动和阅兵,坐哪个位置、跟谁坐一起,真有那么重要吗?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场合里,还真重要——观礼台的座位安排,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看出外交上的态度倾向。这次中方还透露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会有最近刚列装的装备展示出来,尤其是无人装备这块,值得好好留意。懂行的人都知道,阅兵不只是简单的“队列表演”,更像是一次“整体能力测试”的公开展示。空中护旗梯队先开场,之后是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最后由空中梯队收尾,这样的安排,是把指挥节奏、火力布置、信息传递的完整流程,都整合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展现出来。军乐团的用心也很明显,十四个排面对应着十四年抗战,八十名礼号手对应着八十周年,把历史记忆和仪式秩序结合在了一起。

从技术角度我多念叨两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周边国家怎么看待这场阅兵。这次受阅的装备明确说了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话分量可不轻——意思是这些不是还在试验的样品,也不是只放展台上的模型,全是部队里“登记在册、随时能用”的真家伙。

无人装备和反无人装备,是这几年大家容易忽略但其实特别关键的部分。到时候无人机群、智能弹药、战场通信节点一起从长安街过,真正想让人看到的,是咱们应对高强度对抗和抗干扰的能力。空中梯队的组合也在给外界递信号:预警机、歼击轰炸机、运输机这些,不是随便凑一起的,是按实际作战任务搭配的。肯定会有几款“明星机型”露面,说不定还有“首次公开亮相”的,说到这儿,懂行的人自然明白——有看头,但不会把家底全亮出来。

降级访华?第一个公然拒绝出席的总统出现,中国还是留了个座

说到训练和保障,外界总觉得阅兵就是“走队列、看纪律”,但这次披露的信息能看出,更像是在练联合作战里的“时间把控”。上万人、上百架飞机、几百台装备,要做到分秒不差、米数对齐,靠的不是口令喊得多响,是指挥控制系统在精准控节奏,再加上北斗定位、模拟演练和全程评估这些手段。要是一套指挥链路能把阅兵这事理顺,那到了战时,跨领域协同作战时这套系统靠不靠谱,也能看出些门道。

保障也不是喊口号,像“扁平化技术保障、单装责任包、读卡式与清单式维护、装备健康监测+预防性维修”这些做法,不管是部队里还是外面懂行的,都觉得——专业又实用。军地协同方面还特别强调“不打扰老百姓、尽量少添麻烦”,比如低空区域分时段净空、车辆进出城避开高峰,这些细节能看出组织能力,对外也透着一种成熟:展示实力,不能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代价。

再说说李在明做的这个选择。媒体总爱用“降规格”“公开拒绝”这类词炒热度,我更在意他是在哪些限制下做的这个决定。韩国的情况摆得很清楚:安全上得靠美军,经济上又得靠出口,再加上对美国的关税、供应链这些事都没个准头,所以只要是“能被镜头拍下来”的动作,都显得格外敏感。哪怕一句话不说,单是站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在有些人眼里也不只是“走个礼节”那么简单。

再看韩国国内的舆论,保守派还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之前也出现过反华的集会。李在明已经在国务会议上点名批评过,要求别对移民和弱势群体搞歧视、侵权,还强调要顾全国家利益和形象。这些表态算是给国内的极端情绪“踩了踩刹车”,但只要他出现在镜头里的观礼席上,反对派立马就能抓着做文章,三言两语就能给他扣上“站错队”的帽子。他刚上台没多久,能避免这种没必要的政治内耗,确实是挺理性的选择。

降级访华?第一个公然拒绝出席的总统出现,中国还是留了个座

有朋友问:那北京为啥还给他“留着座位”?这可不是“你不来我偏留着”的赌气。对中国来说,中韩之间有摩擦,也有互补的地方,产业链绑得很紧。把门、把话、把座位都留着,才是对长期沟通有耐心的表现。要是因为一次礼宾安排就给两国关系下定论,反而显得短视。更实际的是,这次阅兵本身就有重点——新领域、新质态的装备体系化展示,就是要传递“我们正从概念走向成规模列装”的信号。要让周边国家感受到分量,不靠喊口号,得靠实实在在的队伍编排、行动节奏、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到时候场面一铺开,看台上每个代表团都会做同一件事——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哪些地方自己得补补课。

我对中韩接下来几步的判断挺实在的。要是特使团真能来,而且亲笔信能当面交到位,那对话就不只是停在“礼节性互动”了,有机会把经贸、供应链韧性、产业配套、地区安全这些事拉到一个更安静的环境里好好谈。让议长出席这步棋,至少帮双方避免了“失了礼节”的尴尬。经贸上的深度合作,不会因为观礼席的座位排在哪儿就突然掉下来,市场的惯性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是一场典礼就能改变的。真正的考验在后面:能不能拿出能落地的项目,能不能在多边场合找到新的对话切入点,能不能同时维持住“战略安全上的紧张”和“经贸合作上的宽松”。

我也想给个关键的提醒:舆论场上总爱把复杂的事简化成一句口号,比如“要么亲美,要么亲中”。但现实不是二选一,而是你能不能在不被盟友“扣上帽子”的前提下,和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保持稳定的合作。这门课难学,但必须学。被动挨打是失败,主动搞内耗也是失败。李在明这次“降规格访华”,从专业角度看,更像是一次风险控制的演练。短期看,他稳住了美国那边的情绪,也减少了国内的政治噪音;中方则维持了关系的温度,保留了谈话的窗口。中期看,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合作有望推进,但路不会太平;长期看,东北亚的安全结构不太可能被一场仪式性的活动改变,真正能改变格局的,只会是自身能力的建设和规则的塑造。

把话说明白点儿:中国还是留了个座位。这不是谁给谁面子的事,是一种战略上的耐心。留座位,意味着不急着给两国关系下定论,也意味着对方还有进来的台阶。李在明这步棋赢没赢,得看他后面怎么走。座位在那儿,镜头也在那儿,关键是坐下之后的谈话能不能把杂音压下去,把该推进的事往前推。新闻会过去,装备会走过,脚步声会消失,真正能留下来的,是谁在关键节点上做了能被记住、能兑现的决定。对我来说,这才是这场阅兵之外最值得观察的地方。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