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9月3日搞了个大阅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事儿本来挺庄重的,结果南海那边菲律宾不消停,直接在当天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一块儿在黄岩岛附近海...
2025-09-10 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08年11月15日,清晨,紫禁城里传出消息:慈禧太后去世了。
这事儿其实不算太突然。
她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不好。
可问题是,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也死了。
而且死得更突然。
没人通知,没征兆,太医也没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位最重要的皇族人物,前后不到二十四小时,一起走了。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会上热搜。
可那时候,宫里没人敢多说一个字。
外面的人更是听天由命。
有流言,但没人敢信。
更没人敢查。
几十年后,有人提起这段事,才发现,原来一直有人知道点什么。
说起来,还得从李莲英说起。
他是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大太监,办事精细,情绪不外露,是那种眼色极准的人。
慈禧在的时候,他几乎不离左右。
可太后一死,他就像人间蒸发了。
住进自己宅子里,门一关,一句话也不讲。
有朋友去看他,他只说:“咱家不该说的事,不问。”
直到他姐姐开了口,说了几句让人意外的话。
“不是病,是毒。
拉肚子,是有人喂的。”
这话一出,没人敢接。
可她说得很细:太后临终前,脸色发黑,指甲发紫,舌苔深褐,不发烧,却一直出冷汗。
吃什么拉什么,人眼看着瘦下去。
太医开的温补药,喝了更虚。
这些细节,在宫里其实不是秘密。
只是没人敢承认。
这种情况,和老年人自然死亡不太一样。
那时候,太后吃的饭,每道菜都要多层试吃。
御膳房做出来,先是试菜太监尝,再到李莲英,再送到慈禧面前。
按理说,出不了差池。
可问题也出在这儿。
毒不是一口吃下去就死的。
是那种慢慢来的——像砒霜这种,没味道,颜色也淡。
少量掺进去,一天吃不出事,一个月也没反应,可时间一长,五脏六腑会慢慢坏掉。
2008年,有专家对光绪帝的遗骨进行检测,发现他体内的砷含量超过致死量二十倍。
那可不是一次中毒能解释的。
更像是长期被下毒,毒素积在骨头里。
慈禧的遗骨里,也发现了微量砷。
剂量不高,不至于立即致命,但影响肯定是有的。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几年,清朝已经岌岌可危。
朝廷里分成两派,一边是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想搞改革;另一边则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死守旧制。
1898年,光绪支持戊戌变法,想借洋务之力救国,可没撑几个月,慈禧就发动政变,把他软禁在瀛台。
此后十年,光绪不再露面,名义上是皇帝,实则一切由太后决定。
慈禧治政多年,不信人,也不信制度。
她依靠身边的太监、亲信和家族联姻稳固权力。
可她也知道,自己年纪大了,撑不了多久。
而光绪,一直在等。
可等来的不是释放,而是死亡。
有种说法,是慈禧早就打算在自己临终前解决光绪。
她知道,只要光绪还活着,新政就有可能卷土重来。
于是,在安排溥仪继位那天,光绪也突然“病逝”。
问题是,他前一天还在写字,吃饭,精神也不错。
太医院的诊断记录里写的是“肠胃不适,脉象虚浮”。
第二天一早,人就没了。
慈禧死前最后一晚,还有精力下懿旨、安排政务。
第二天也一样没醒过来。
太巧了。
那段时间,宫里气氛非常紧张。
光绪虽然被软禁,但支持他的人不少。
尤其是一些新派官员和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对慈禧早就心怀不满。
他们认为,只要太后不在,改革才有希望。
可这些人,没一个能真正掌权。
慈禧对权力的控制非常彻底。
她甚至在临终前亲自安排了一个三岁的孩子继位——溥仪。
这样做的目的,太明显了:就是要让一切都在她设计好的轨道上继续运行。
她死后,李莲英不再说话,宫里很多老太监也都闭口不谈。
只有少数几个在回忆录里留下了点蛛丝马迹。
比如有个宫女在回忆中写道:“她有时候晚上不睡,说看见‘他’站在镜子里。”没人敢问是谁。
但大伙儿都知道,她说的是光绪。
还有人说,慈禧死前几天,情绪很不稳定。
动不动就骂人,说“都是废物”。
有一次甚至摔了玉如意。
那是她平常最喜欢的东西之一。
这些细节,后来都出现在一些日记和旧档案里。
只不过,没人把它们放在一起看。
清朝灭亡后,很多原宫人被遣散。
李莲英的姐姐也因此才敢讲出那几句话。
但那会儿,谁也不愿意再追这个事儿。
新皇上年纪太小,朝局太乱,谁都不敢往深处问。
再后来,这些话变成了“传说”,变成了“野史”。
可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
比如,慈禧死因被官方定为“痢疾”或“肠癌”。
但她没有发热,也没有内出血。
太医开的病历模糊不清,像是在回避什么。
有人说是劳累过度。
也有人说是鸦片成瘾。
可都解释不了她那些症状。
慈禧吸鸦片这事儿宫里人都知道。
她晚年疼痛多,用鸦片算是常事。
但鸦片致死,通常需要极大剂量,而且多伴有意识模糊。
可她临终前思路清晰,写字、发话都没问题。
最合理的解释,还是慢性中毒。
可是谁下的?怎么下的?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些问题,至今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清朝灭亡三年后,1911年,溥仪退位。
那个三岁登基的小皇帝,被时代的车轮推下了龙椅。
自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宫里提起“慈禧到底是怎么死的”。
参考资料:
吴永,《清宫遗闻录》,中华书局,1984年。
丁中江,《清宫秘史》,东方出版社,1998年。
张朋园,《清季政治史论》,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中华书局,2006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室,《清代宫廷医疗档案选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章
中国今年9月3日搞了个大阅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事儿本来挺庄重的,结果南海那边菲律宾不消停,直接在当天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一块儿在黄岩岛附近海...
2025-09-10 1
一到换季我就喉咙干得像沙漠,一咳就疼。 昨天刷手机,看到北京同事晒午餐:菜花烧土豆+柿子椒肉片炒鸡蛋,配文“秋燥克星,吃完整个人润了”。 我盯着那...
2025-09-10 1
练了半年卷腹,肚子还是像充了气的救生圈? 别怀疑动作,怀疑顺序。 昨晚刷到一条热搜:北京健身房里,一个程序员靠每天20分钟HIIT+3顿干净饭,8...
2025-09-10 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1908年11月15日,清晨,紫禁城里传出消息:慈禧太后去世了。这事儿其实不算太突然。她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不好...
2025-09-10 4
北京阅兵上,有哪些令人十分催泪的细节呢?阅兵车辆中要么载着人,要么载着武器,竟然有一辆空车?知晓其中深意的人,已经热泪盈眶。北京阅兵分为阅兵式、分列式...
2025-09-10 4
据北京日报报道,美国的关税大戏,终于演到了最激烈的法庭攻防阶段。特朗普这回不是对外喊话,而是直接把“关税保卫战”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要说这场戏有多离谱...
2025-09-10 4
有句话说得好:“人没本事,一过年就藏不住。”过年本是欢聚时刻,可也是生活中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真实状态的分水岭。那些一年到头碌碌无为、没有底气的人,在团圆...
2025-09-10 4
“还用上班吗?”“会不会停课停业?”“早上送孩子上学咋整?”……昨天,河南省气象台罕见召开暴雨预报发布会,介绍本次降雨情况。这份强降雨预警在社交媒体上...
2025-09-10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