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文|李道哲埃隆·马斯克——这位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特斯拉CEO,竟出人意料地点赞了小鹏汽车发布的新一代IRON机器人,...
2025-11-09 6
人口数量多了还是少了,从来不止是数字变一变那么简单,背后还牵扯着代际关系的重新梳理、社会权力结构的调整,甚至消费市场的走向。
聊人口世代,首先得明确划分标准,但这个标准并不是全球统一的。从报告的全球划分框架来看,最年轻的是阿尔法世代,接下来是Z世代、千禧一代、X世代、婴儿巢世代,还有尖末世代。
但实际情况里,不同国家对“世代”的理解差别很大。中国更习惯用“80后”“90后”“00后”划分,甚至会细到“85后”“95后”,和全球标准有重合,但又不完全一样;印度的代际变化没跟着西方的路子走,“婴儿巢世代”这种说法在当地没什么实际意义,反而更符合美国的固有印象,和印度真实的社会情况不搭;北欧、非洲这些地区还会有“甜点世代”这种专属标签,用来描述符合当地市场特点的人群。
报告特别强调,它的结论是基于全球视角,尤其是以欧美市场的数据为主要依据,不是针对某个单一国家。搞懂这种“划分差异”,是看懂后面所有趋势的基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代标签,只有贴合当地社会文化的人群特点。
最近几年,少子化和人口减少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报告进一步确认了这个趋势的必然性:2024年,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人口减少,其中包括中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和东欧大部分地区,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这个行列。
联合国之前预测2058年全球人口会达到100亿的高峰,但现在人口减少的速度变快了,这个预测大概率实现不了。
拿中国来说,2024年人口比上一年少了139万,看起来减少的幅度变小了,但要注意,2024年是传统观念里“适合生孩子”的龙年,出生率本来就比普通年份高,即便这样,也没改变人口长期减少的趋势。
报告用一组数据打破了“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固有印象:全球范围内,大家理想中想生的孩子数量是2.1个(这个数字刚好能让人口保持稳定,不多也不少),心里预计生1.8个,可实际只生了1.6个。差距的核心不是“不想生”,而是“现实压力太大,生不起”。
从原因来看,18%的受访者因为经济压力没生孩子,18%因为个人情况(比如职业发展、生活节奏快)暂时不生,11%觉得现在的孩子数量够了,只有11%是因为外部社会环境(比如世界局势、生活不稳定)才选择不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理想生育数也不一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能到2.5个以上,中国的理想生育数大概1.5个,实际生育率还不到1个,这也进一步说明“压力比意愿更影响生育”。
和少子化相对的是老龄化,而报告里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不同世代对“老”的定义差得挺多——Z世代觉得61岁就算“老了”,婴儿巢世代却认为72岁才算,越年轻的人,给“老年”定的标准越低。
联合国的标准也在调整:之前把60岁以上归为老年人,现在更倾向于把60到75岁叫做“初老人群”,75岁以后才算“真的老了”。这种调整背后,是“年轻老人”(Yold)群体的崛起,他们的特点和传统“老年人”完全不一样:
接受科技的能力强:全球58%的老年人说自己对人工智能有深入了解,或者实际用过,不少高龄老人已经是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老年大学里的手机摄影、视频剪辑课特别火,疫情期间的线上购物、视频通话也让他们快速适应了数字生活。
观念更开放:在移民、性别平等这些社会话题上,银发群体常常比年轻人更进步。比如,老龄化程度高的社会对移民更包容;问“男人在家带孩子会不会让他没那么阳刚”,60到80岁的男性里只有12%觉得“会”,但Z世代男性里有28%这么认为;在女性平权、反对歧视跨性别者这些事上,婴儿巢世代的观念也是所有世代里最开放的。
追求个人成长:60到80岁的人对个人成长的需求很强烈,不仅包括培养兴趣(比如钓鱼、健身、下棋),还涉及职业发展——韩国星巴克就专门设了高级咖啡师培训中心,面向银发族,推动“不分年龄的就业”。
但市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严重不够:只有19%的55岁以上消费者觉得,新产品考虑到了他们的需求;全球广告里以老年人为主角的比例只有8%,这和他们的人口占比、消费能力完全不匹配。
在世代研究里,X世代和Z世代是两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一个是“被忽视的中坚力量”,一个是“从统一走向分化的年轻群体”。
X世代:隐形的中坚力量
X世代是最容易被研究漏掉的群体,但报告说,他们其实是现在社会的核心:拿美国来说,X世代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上过大专以上的人第一次超过50%,而且女性受教育程度也第一次超过了男性;全球范围内,G20国家的X世代也普遍有高学历。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企业决策的掌控者——财富500强CEO的平均年龄是59岁,正好属于X世代,而且因为高管任职年限延长到了60-70岁,未来10年X世代还会主导商界。
但X世代也面临“三明治压力”——就是上要养老人、下要养孩子的压力:美国58%的X世代要养孩子,28%要赡养老人,这种双重责任影响着他们的消费选择。比如欧洲的X世代买汽车,会优先选SUV或者MPV,主要是考虑“方便老人上下车”“能装下一家人”,这种和“人生阶段”强绑定的消费需求,比“世代标签”更能定义他们的选择。
Z世代:从“全球世代”到“内部分化”
去年的报告把Z世代叫做“第一个全球世代”——不管在欧美、中国还是东南亚,他们都是从小就用社交媒体长大的,都经历过疫情带来的压力和孤独,对性别平等、LGBTQ群体权益这些事态度开放,表现得很一致。
但2025年的报告发现,Z世代内部开始不一样了,而且性别是最大的区别:女性更偏向进步、自由的想法,男性则更偏向传统保守,这种差别比其他世代都大。
比如问“女性追求平等是不是过了头,反而歧视男性了”,全球Z世代男性里57%觉得是这样,女性只有36%,差了20多个百分点;问“企业是不是应该推动LGBTQ群体平等”,29%的Z世代女性支持,男性只有19%;在环保话题上,25%的Z世代男性觉得“全球气温上升超1.5℃不是大问题”,女性只有17%。
社交媒体还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分化:拿英国来说,15到34岁的男性常用YouTube、TikTok,女性更爱用Snapchat、Instagram;不同平台的算法推荐会让他们只看到自己常看的内容(就像困在信息茧里一样),男性更容易接触到传统观念的内容,女性更容易接触到进步理念的内容,最后让观念差异变得更大。
当然,Z世代还有很多高度一致的地方:对科学家的信任度、对精英阶层的看法、对未来的乐观程度,还有教育观念等,这些共性依然支撑着他们“全球世代”的底色。
这份报告不只是梳理了人口趋势,还给企业和品牌指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银发市场潜力很大。“年轻老人”有消费能力(美国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25%,却握有70%的资产),也有消费需求(比如学新东西、用数字产品、享受好服务),但市场上能满足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却少得可怜。
品牌得跳出“只做保健品、保险”的固定想法,开发适合他们的数字产品、休闲服务,同时在广告里多呈现银发群体的正面形象,少用刻板的老套印象。
其次,要重视X世代的“隐形影响力”。作为收入最高、决策力最强的群体,X世代的消费需求和“人生阶段”深度绑定,品牌不能只靠“46到59岁”这个年龄来定义他们,而要围绕“一家人一起坐车”“养老人”“提升自己”这些场景来设计产品,比如汽车的“方便老人使用”功能、旅游的“家庭套餐”等。
最后,要应对Z世代的“分化趋势”。品牌要注意Z世代男女在想法、常用平台上的差别,别用“一套方案打天下”的营销方式——对女性群体,可以多讲平等、环保这些话题;对男性群体,可以多强调传统价值和实用性,同时也要警惕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通过多元内容搭建沟通的桥梁。
人口变化不是危机,而是重新寻找机会的开始。搞懂每个世代的真实需求,打破对“年龄”的固有想法,才能在变化里找到长久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文|李道哲埃隆·马斯克——这位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特斯拉CEO,竟出人意料地点赞了小鹏汽车发布的新一代IRON机器人,...
2025-11-09 6
2023年7月3日,王秀珍的世界突然崩塌,清晨她像往常一样准备去田里割草,可这一切都变了样。她的邻村村民熊某出现在她面前,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异常,熊某...
2025-11-09 8
1973年出生的舅舅,小时候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数粮票,现在天天抱着手机给孙子抢早教课优惠券。这跨度放在全人类历史上,怕是没哪代人能比70后更有体会,他们...
2025-11-09 4
把“不完美”留给对方,反而让大脑给你送拥抱。这就是哈佛2023年发现的诀窍:每周至少三次,把素颜、打喷嚏或工作骂人的表情包发给伴侣,就能让催产素分泌飙...
2025-11-09 4
11月2日,在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项目比赛中,广东队全红婵/王伟莹夺得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冠军。时隔半年重返赛场,全红婵用强大的实力和超高的人气证明自...
2025-11-09 6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毛雪汪》节目组,纵览...
2025-11-09 4
提起大汉,人们脑海中会想起长安的博大,洛阳的繁华,会想往边塞的猎猎长风,西域的金戈铁马,有辞赋所歌咏的文治,有玉门所见证的武功,有豪迈的帝王,也有不羁...
2025-11-09 6
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叙利亚总统沙拉访问美国。11月9日,叙利亚总统沙拉开始他就任以来的第一次访美行程,这已经创造了一个纪录,因为历史上从没有叙利亚...
2025-11-09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