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一守,两招打破美国封锁,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美国:你的牌对我不管用了。根据美国媒体的消息,美国农民将面临近45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如果在下一个播种季...
2025-10-15 1
10月8日下午,三位科学家因为金属有机框架的突破性贡献,拿下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奖项公布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
"我小时候家里十几口人挤在一间房里,还得跟牛一起住。"这就是一位顶级科学家的真实起点。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项改变世界的发现,起源于一次"不务正业"的实验,
他压根没想着要做什么超级材料,只是觉得把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混一起,
看看会长出什么东西,挺好玩的,结果就这么玩出了诺贝尔奖。
北大化学学院的季者教授跟了亚吉五年半,他说导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Work harder"。
实验做不出来?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1980年,15岁的亚吉拿着签证,一个人从约旦飞到了纽约州的特洛伊市。
父亲只念过六年级,母亲完全不识字,家里养牛卖肉勉强度日。
到了美国,英语都说不利索,亚吉就先去社区学院补课,然后转到州立大学,
一边给超市装货袋、拖地板,一边把学业啃下来。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季者回忆,导师从不允许学生做"小修小补"的研究。
什么叫小修小补?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往前挪一小步,发篇论文交差。
亚吉不吃这套,他要的是开新方向,做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有一次季者需要个沙发,实验室群里导师发消息问有没有人要。
季者秒回"我要",以为会寄快递。结果没多久,亚吉自己扛着沙发敲开了他的家门。
这个细节季者记了很多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说到做到,亲力亲为。"
金属有机框架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搭积木,搭出一个三维网格结构。
这个网格里全是孔洞,孔洞里可以装东西——气体、水、二氧化碳,什么都行。
1999年,亚吉做出了MOF-5,这种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到离谱——几克粉末展开就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可以用它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从沙漠的干燥空气里抓水分子,甚至可以清除水中的污染物。
除了诺贝尔奖,亚吉还拿过2018年的沃尔夫化学奖、2024年的唐奖和索尔维奖。
奖拿到手软,可他从来没停下脚步。做完金属有机框架,他又搞出了共价有机框架(COF),把金属去掉,全用共价键连接,稳定性更好。
再后来,他开始研究Weaving结构——像锁子甲那样把分子机械互锁起来。
最近,这位快60岁的科学家又开始拥抱人工智能,用AI预测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指导实验合成。
季者感慨:"他会跟我说,永远不要让草长到你的鞋子上。人要是站在草地上不动,草就会长上来。"
说到金属有机框架的诞生,不得不提一个中国人——李海连。
上世纪80年代末,亚吉还在读博士,导师收到南京化学会议的邀请但去不了,就让他代替去参会。
那次会议上,南京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李海连带着这个外国博士生在南京四处转悠。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后来李海连想去美国读博,联系了亚吉。那会儿亚吉刚拿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实验室刚起步,什么都是新的。
他对李海连说:"这是个全新的实验室,我们可以做点新东西。"
就是这个李海连,按照亚吉的想法,把有机和无机的分子砌块混到一起,合成出了MOF-5——那些闪闪发光的立方体晶体。
他成了亚吉第一篇金属有机框架论文的三位作者之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邹晓冬在直播中特别强调:"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做出诺贝尔奖的工作,不光需要导师,也需要学生。
这里有中国人的贡献。"
季者说,导师最让他佩服的一点,是亚吉从来不是为了"做材料"而做材料。
"他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把这些分子混一起会怎么样?结果长出了晶莹剔透的立方体晶体。
用X射线一解析,发现分子像横梁和立柱那样搭起了一座房子。"季者眼里闪着光,"这就是化学家的浪漫。"
科研的起点可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仅仅是出于好奇和对美的追求。
金属有机框架现在能吸附二氧化碳、能从空气中抓水,这些应用都不是最初计划好的。它们源于一位化学家对未知的探索,对美的执着。
在培养学生这件事上,亚吉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会让学生坐在面前,两人对着电脑,他说一句,学生敲一句,一字一句地教怎么写论文。"
这对老师来说太花时间了,"季者说,"他自己改肯定更快,可他就是要手把手教,让你知道好的科学论文应该怎么写。"
亚吉还特别反对用复杂的词汇和从句堆砌句子。季者刚去美国时,GRE培训机构教他要用生僻词、写复杂句才能得高分。
结果第一次改论文,那些句子全被导师删掉了:"没人看得懂这些东西。我们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让人读懂。"
这个理念背后是更深层的思考:真正的影响力不是炫技,是把思想传递到别人心里,让别人认可你的工作,跟着你的方向往前走。
从巴勒斯坦难民营到诺贝尔奖台,亚吉用了40年,
这40年里,他做过别人不敢做的事,走过别人没走过的路,
他告诉学生:"别让草长到你的鞋子上。"意思是,别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被淹没。
这句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太难。
可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科学才能一直往前走,世界才能变得不一样。
相关文章
一攻一守,两招打破美国封锁,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美国:你的牌对我不管用了。根据美国媒体的消息,美国农民将面临近45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如果在下一个播种季...
2025-10-15 1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记者手记: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新华社记者徐壮、袁睿金秋的阳光播洒在北京大街小巷,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城市主干道上,全球...
2025-10-15 1
我一个成都来的,本以为避暑山庄能凉快得穿薄外套,结果进园差点热得脱短袖,门票花了130块,走半天连瓶矿泉水都难买到,这反差真能把人气笑。这地方说是清朝...
2025-10-15 4
中国出台稀土新规,美方疯狂反制,中方的最新表态是什么?冷静下来的特朗普,又是通过哪些举动向中方示好的呢?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出台稀土新规之后,美方想要主动...
2025-10-15 4
每天只要30分钟不动,预期寿命就被悄悄偷走6年,药罐子却越堆越高。 这不是吓唬,是2025年9月《柳叶刀·健康长寿》刚公布的数字:中等强度运动干得过任...
2025-10-15 7
自诩尊重法治的欧洲,为何会干出海盗般的掠夺行为?荷兰是哪来的底气对中国企业如此嚣张蛮横?最近荷兰干了件挺不地道的事儿,它用行政和司法手段,把一家正常合...
2025-10-15 6
“31斤说没就没,真的只靠早晚换吃的顺序?” 10月,北京,一位普通白领把鸡蛋豆浆挪到早上、魔芋面留在夜里,半年体重从78kg掉到63kg,帖子点赞破...
2025-10-15 6
总听人说,大西北的风是有魔力的,能吹淡心头的褶皱,把日子吹得敞亮。揣着这份念想,我踏上去兰州与西宁的路。没成想,这一路不仅眼睛被风光喂得饱足,连味蕾都...
2025-10-15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