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特朗普罕见承认错误,否认他所钟爱的关税效力,他发现了什么?他的改过能不能为中美解决分歧带来积极影响呢?近日,特朗普在一次专访中...
2025-10-21 0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夜里,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天特别黑。
没人注意到几架直升机低空掠过城镇上空。
凌晨一点过后,一支特种小队悄悄靠近一栋三层楼的住宅。40分钟后,枪声停了。
十年悬赏、全球通缉、无数传闻和猜测——那个名字终于从现实中消失。
奥萨马·本·拉登,死在了自己卧室里。
可事情真正吸引人注意的地方,不是在那个夜晚,而是在事后搜出来的一堆硬盘、手稿和录像带里。
没人想到,那个藏身在高墙内的恐怖分子头目,除了枪和炸药,还收藏了大量美剧、纪录片,甚至还有欧美流行音乐的CD。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出人意料。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人重新开始审视这个人的另一面。
他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基地”组织的领袖的。
那得从更早以前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本·拉登还是个年轻的沙特富商之子。
家里有钱,人又聪明,受的是西式教育,爱踢球,也会英语。
那时候的他,跟后来的样子完全沾不上边。
变故是在1979年。
苏联出兵阿富汗。
整个伊斯兰世界都在震动。
那年,他突然决定前往阿富汗支援“圣战”。
一开始,他并不参与前线作战,主要负责资金和后勤。
但就是在那个阶段,他接触了一大批来自不同国家的极端分子,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圣战者”网络。
到1988年,他正式成立“基地”组织。
那时候,这个组织还只是个松散的情报和战斗网络,目标是“捍卫伊斯兰世界的尊严”。
可很快,事情变了。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
美国大兵进驻沙特。
本·拉登公开反对。
他觉得“西方的脚踩到了圣地”,这事儿他咽不下去。
沙特政府没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让他彻底寒了心。
他离开祖国,转入地下。
1998年,他发布了一份“全球圣战宣言”。
几个月后,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相继遭到炸弹袭击,200多人死亡。
再之后,就是2001年的“9·11”。
那天的画面,全世界都记得。
两架飞机撞进纽约世贸双塔,火光、浓烟、尖叫、坍塌——震撼到了每一个人。
其实在那之前,美国情报系统已经追踪本·拉登多年。
但他行踪诡秘,始终难以锁定。2001年袭击发生后,美国正式将他列为头号通缉犯,悬赏2500万美元。
追捕行动持续了整整十年。
期间,美军几次差点抓到他,但都因情报不准或操作失误而失败。
他就像个影子,时隐时现。
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藏在伊朗,还有人说他早已化名改头换面。
没想到,最后他竟然躲在巴基斯坦军方基地附近一栋毫不起眼的房子里,就在阿伯塔巴德,也就是巴基斯坦陆军士官学校旁边不到两公里。
这事儿,谁听了都觉得蹊跷。
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那栋房子里的生活。
他不是一个人。
他和几位妻子、孩子一起住在那里。
房子没有网络,没有电话,连一扇能望街的窗户都没有。
每天靠信使传递信息。
他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
可他还是保持着对外界的强烈关注。
房间里有大量关于美国政治、国际局势的剪报。
他还反复观看一些欧美纪录片,尤其是关于自己和“基地”组织的新闻。
他会在笔记中写下对美国政策的分析,甚至修改一些组织内部用于宣传的视频稿。
而在这些“工作”之余,他也有自己的“私生活”。
有过情妇,有人说他对菲籍女子和西方女星有着强烈兴趣。
一个被媒体采访过的前情妇说,他“像野兽一样沉迷于自己的欲望”。
还有一本书,名叫《失落女孩日子》,是他另一位情人写的。
据说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相处,有宠溺,也有冷漠。
那种矛盾的情绪,从书页里涌出来。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对惠特尼·休斯顿的痴迷。
据一些情报记录,他曾认真考虑过“除掉”休斯顿的丈夫,然后试图把她带来中东,甚至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之一。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粉丝的范畴,更多是一种怪异的占有欲。
但也正是这些细节,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本·拉登。
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教义狂热者”。
他有欲望,有幻想,有对西方文化的矛盾情绪——一边仇恨,一边痴迷。
这种撕裂感,或许正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2011年5月2日凌晨,代号“海神之矛”的行动开始。
海豹突击队在黑夜中潜入那栋房子。
行动结束后,他们迅速带走了尸体和大量资料。
当天,本·拉登的遗体被美方在航母上完成了简单的宗教仪式,随后沉入北阿拉伯海。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的名字。
参考资料:
Peter Bergen, The Osama bin Laden I Know, Free Press, 2006.
Steve Coll, 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Penguin Press, 2004.
Lawrence Wright, 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Knopf, 2006.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4.
Cathy Scott-Clark & Adrian Levy, The Exile: The Stunning Inside Story of Osama bin Laden and Al Qaeda in Flight,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7.
相关文章
«——【·前言·】——»特朗普罕见承认错误,否认他所钟爱的关税效力,他发现了什么?他的改过能不能为中美解决分歧带来积极影响呢?近日,特朗普在一次专访中...
2025-10-21 0
“吃饭八分饱”这话,很多人听了一辈子,仿佛成了健康饮食的金科玉律。但到了55岁以后,这个“八分饱”的说法,反倒可能误导人了——不是少吃就一定好,尤其是...
2025-10-21 0
当李文博带着那个号称从德国请来的专家,一行人前呼后拥地走进车间时,我正蹲在角落里,用一小块砂纸打磨着一个学徒工报废的零件。那阵仗,活像迎接什么大人物。...
2025-10-21 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近期巴西对华出口的大豆,价格又往上蹿了,10月初帕拉纳瓜港的报价,比芝加...
2025-10-21 0
文/笑看人生打破羞涩,真爱才敢请求在亲密关系里,总有一些东西,是许多人不好意思开口要的。有些女人,即使在喜欢的人面前,也依旧习惯防备、担心“矫情”、怕...
2025-10-21 0
文|kk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理论物理学家。一颗璀璨的星石...
2025-10-21 0
作者/与你同行砸钱买包、说乏味情话,未必能让女人心动;反倒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细节,最能悄悄刺激她的荷尔蒙。村上春树曾说:“真心对你好的人,都在细节里...
2025-10-21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