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3日 19:10 2 admin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菇类村这个地方,藏在广西融水县的山里头,紧挨着贵州边上,属于瑶族聚居区。

村子名字听起来有点怪,但它是当地人常说的菇寮村的另一种叫法,实际位置在贝江乡,周围全是山岭和梯田。

村里住的主要是白裤瑶支系的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保持了不少老传统。

瑶族整体上不是严格的母系社会,但在这个村子,女性地位高,家庭事务多由女方管,尤其是财产继承和离婚方面,体现出母系痕迹。

女性衣着简单,上身就两块布盖胸部,不戴内衣,下身是长裙,这在夏天常见,主要是适应山区气候和劳作需要。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村子交通不便,过去靠步行出山,现在有点公路,但还是偏僻。村民靠种地和养畜过日子,经济水平不高,年轻人不少外出打工。

说起这个村的起源,得从瑶族历史讲起。瑶族是古代百越的后裔,早年从长江流域迁到南方山区,避开战乱和汉族扩张。

菇类村的先民大概在明清时候定居这里,形成聚落。村寨建在坡上,房子是吊脚楼,下面养动物,上面住人,防野兽和潮湿。瑶族分支多,白裤瑶以男人穿白裤子命名,女性服饰更特别。

上衣用两块绣花布片,前后系住,露出肩膀和腰部,这不是为了开放,而是源于古老的生育崇拜,瑶族人觉得这样尊重女性身体。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这种衣着在融水瑶族中流传已久,夏天穿得少,便于在田里干活,冬天加层衣服。

村里女性不光穿得简单,在家庭里话语权大,未婚女孩能决定结婚对象,还能主动追求男生,这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男性通常占主导,但这里反过来。

母系社会的痕迹在菇类村表现得比较突出,虽然不是纯母系,但财产多随女方传,孩子跟妈姓,离婚时女方带走小孩和家产。

丈夫进门后,像客人一样,每年得给女方送米油钱,帮着干活。村里大事小情,妇女参与多,因为她们管着土地和经济。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瑶族有盘王信仰,盘王是祖先神,妇女在祭祀中带头,这也强化了女性角色。相比周边汉族村子,这里的女性离婚容易,不用担心社会压力,能重新组建家庭。

经济上,村子穷,靠玉米水稻和茶叶维持,交通差导致商品流通慢。女性衣着开放不是现代潮流,而是历史遗风,体现了瑶族对自然的适应。

村里瑶族和附近苗族混住,但瑶族女性更注重长发和绣花,苗族有自己的银饰和长袖衣。

菇类村的文化保留得不错,主要因为偏远。20世纪50年代,全国土地改革,这里也分了田,但习俗没大变。

60年代到70年代,集体生产时期,村里人一起种地,女性还是主力劳力。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外界影响进来,有些年轻人去柳州或广州打工,带回新想法。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但村子核心传统没丢,妇女继续穿两片衣,管家事。90年代,旅游开始兴起,村里人意识到,独特服饰和母系习俗能吸引人。

2000年后,公路通了,游客多起来,村里开民宿,卖绣品。女性在其中赚钱多,她们织布卖给游客,收入改善了生活。

但发展也带来问题,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有些年轻女孩外出后不爱穿老衣服了。

瑶族整体在广西有上百万人口,融水县是瑶族自治县,菇类村是典型代表。女性地位高源于历史迁徙,瑶族多次逃难,妇女负责传承文化。

服饰方面,两片布设计简单,布料用本地棉纺,绣上花鸟图案,象征吉祥。夏天热,穿得少通风;冬天加披肩保暖。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这不是随意,是文化符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瑶族非遗。村里教育水平低,小学在本地,中学得去县城。

很多妇女没上过学,但她们聪明,会算账管家。经济上,村子人均收入低,靠农业和旅游。近年政府扶贫,修路建网,生活好转,但贫困户还有。

母系痕迹在现代社会渐弱,但菇类村还坚持。结婚后,女方家主导,男方帮忙,但不排斥男性。离婚率不高,因为大家和气。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财产分给女儿多,儿子分少,这确保女性经济独立。相比其他瑶族支,如盘瑶,这里更注重母系。女性衣着开放在外人眼里惊奇,但本地人习以为常,视为正常。

村里节日如盘王节,妇女唱歌跳舞,展示服饰。旅游开发后,表演增多,收入上来了。但过度商业化可能淡化真实性,有些老人抱怨。

现在菇类村融入全国,手机普及,年轻人上网学东西。女性地位进一步平等,受教育机会多。服饰传统在节日和旅游时穿,日常穿现代衣。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政府推动文化保护,建博物馆展示瑶族历史。村子位置独特,广西贵州交界,文化交融,瑶族和苗族习俗混杂。

苗族女性穿长袖银饰,瑶族更简朴。经济合作上,村里人去贵州卖货,交流多。未来发展,旅游是关键,但要平衡保护和赚钱。

菇类村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变迁,从封闭到开放,传统与现代并存。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结语:

菇类村的现实,让人看到多样性。中国有56民族,各有特色,瑶族母系痕迹是宝贵遗产。女性不被动,等着追求,而是主动,这在老社会罕见。

现在平等多,但传统给她们自信。服饰虽简单,却有深意,适应环境又美观。村子发展需小心,别让钱冲淡本质。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