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萨尔瓦多的历史回响(旅人心语)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8日 14:20 3 admin

来源:【人民日报】

萨尔瓦多的历史回响(旅人心语)

萨尔瓦多城市景观。

米格尔·托瓦尔摄(影像中国)

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照亮巴西东北部滨海城市萨尔瓦多的旧城区佩洛里尼奥。此时的街道尚未被游人占满,石板路泛着圆润的光泽。道路两侧的房屋披着鲜亮的颜色,柠檬黄、湖水蓝、珊瑚红,像孩子调色盘上的随意一笔。涂鸦与壁画点缀墙面,有靓丽窈窕的剪影,也有不同字体写就的约鲁巴语单词“祝福”。

作为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是用声音和色彩构筑起来的城市。在这里,白天的鼓乐声和教堂钟声合奏,夜晚的海浪声与人群交响。色彩斑斓的房屋、街头攒动的人影、热闹的吆喝和歌声,被热带的阳光晒出独特的生命力。站在旧城高处眺望,不远处的大海泛着银光,海港处可见一艘艘船只。翻开历史尘封的书页,这些繁荣的港口曾是黑奴登陆的起点。

萨尔瓦多是巴西第一个首都,也是拉美最早的大西洋黑奴贸易集散地之一。从16世纪开始,非洲人被剥夺姓名与自由,身披锁链被带到这片海岸。据统计,在近4个世纪的奴隶贸易中,约有500万非洲人被贩卖到巴西,占美洲黑奴人口四成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从萨尔瓦多登陆。

许多黑奴在长途跋涉中死于舱底,那些抵达萨尔瓦多港口的幸存者也难逃苦难的命运——他们被带入集市分批出售,有的在矿山深处背着沉重铁镐昼夜劳作,有的成为主人宅邸中无声的影子。甚至他们信奉的宗教也被迫改头换面——将非洲神祇藏匿于天主教圣像之下,成为今日“坎东布雷”这一融合宗教的源头。

苦难之中,文化的种子也悄然种下。黑人妇女在厨房里熬制的棕榈油辣酱、夜里低声哼唱的调子、源自黑奴自卫技巧的巴西战舞卡波耶拉……这些原本慰藉心灵的碎片,最终融入这座城市的骨血。正是那些被剥夺了一切的人,用坚持与创造力赋予萨尔瓦多独一无二的灵魂。

1823年7月2日,萨尔瓦多人民赶走葡萄牙殖民军,宣布真正的独立。这一天如今被称为“巴伊亚独立日”,意味着大量黑人与混血民众,亲手赢得了尊严与自由。

如今的萨尔瓦多,2/3的人口拥有非洲血统,是巴西非洲文化最鲜明的城市。走进市中心的市场,身着传统服装的摊贩们一边贩卖着名叫“阿卡拉热”的炸豆丸子,一边热情地介绍它的非洲起源;在教堂前的广场上,一些年轻人正击鼓,为一旁将卡波耶拉跳得行云流水的舞者伴奏;在一处社区文化中心,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在非裔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非洲传统乐器,他们肤色各异,但一样专注于击打节奏,一样兴奋于音乐的回响。

在这里,黑人不再是被遗忘的背影,而是街头的主角,是编织民族记忆的手艺人,是跳跃于当代巴西文化乐谱之上的独特音符。

夜色降临时,旧城区依旧热闹。街角鼓声歌声依旧,灯光把跳动的人影拉长投射在墙面上。我坐在石阶高处,看一群孩子追逐着足球嬉戏玩闹。不远处的教堂台阶上,一对年轻人相视微笑,他们的肤色、语言、背景或许并不相同,但在这座城市里,他们并肩生活,彼此尊重,彼此祝福。

历史从不只是过去的故事,它存在于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转身的瞬间。这就是萨尔瓦多:一个在痛苦中诞生、在抵抗中成长、在融合中昂首向前的城市。如今,它的海风不再送来锁链,而是自由的气息;它的街道不再记录脚镣的回响,而是孩子们的奔跑与欢笑。真正的自由,从不是谁施与的恩赐,而是一个民族一次次从废墟中站起,在黑暗中歌唱的勇气与坚韧。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