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铁血丹心照山河—— 通化抗联故地拜谒记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0日 16:01 5 admin


铁血丹心照山河—— 通化抗联故地拜谒记

通化的夏滚烫而灼人。清晨八点,靖宇陵园的广场上聚满了同我一样带着崇敬的拜谒者。陪同我的是老友吴玉君,一位将四十余载光阴都浸在抗联历史里的学者。他曾任通化市作家协会主席,更是让抗联精神在地方文化血脉中扎根生长的播火者。他主持撰写的《抗联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词,成了参观者触摸历史的 “指尖指南”;编著的《永远的抗联》用详实史料与生动叙事,为东北抗联的战斗历程 “立传存档”;《杨靖宇赋》《抗联史诗》等作品,则以滚烫的文字将英雄事迹刻进石碑,化作通化城最厚重的文化地标。他写下的二十余篇抗联现场教学教案,至今仍是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的 “精神教材”。

“这里是国家 AAAA 级景区,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吴玉君望着陵园大门,语气里满是自豪,“自 1958 年建成以来,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这里寻根铸魂,这里早已是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他的讲解细微而震撼人心。在他口中,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温度 —— 杨靖宇雕像拳头上的凹陷里藏着永不弯曲的骨气,抗联军旗的弹孔中跳动着未熄的烽火,让我们得以触摸到白山黑水间那簇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拾级而上,晨光中的杨靖宇将军铜像愈发肃穆。将军身披大衣,目光如炬,坚定地望向长白山方向,仿佛仍在凝视着他用生命守护的山河。铜像两侧的四个展室,陈列着将军生平的图片与文物,每一件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塑像后侧的灵堂,静静安放着英雄的忠魂。

杨靖宇(1905-1940),这位原名马尚德的河南确山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更是鄂豫皖苏区与东北抗联的缔造者之一。1932 年,他受满洲省委委托赴南满整顿磐石抗日游击队,这一去便是八年!八年间,他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率领东北军民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他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五昼夜,最终壮烈牺牲,用 35 岁的生命践行了 “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的誓言。

这位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将一切都献给了祖国与人民。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灵堂,深深弯腰致敬。将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谱写的是中华民族最壮丽的英雄凯歌,留下的是照亮千秋的精神财富。杨靖宇精神,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我们党、我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吴玉君在《杨靖宇赋》中写道:“黑水白山,镌刻将军足迹;红城热土,写满抗争记忆。” 国难当头时,是英雄挺身而出的壮举;强敌环伺中,是赤子不屈的豪气;游击转战里,是将军不朽的战绩;慷慨赴死间,是民族不屈的大义。将军是民族英雄,更是民族忠魂!跟随吴玉君转往相邻的东北抗联烈士纪念馆,他的脚步明显加快。这座地下建筑规模宏大,布展精心,进门两侧直立的 14 杆步枪直指苍穹 —— 既是向参观者致敬,更象征着东北十四年浴血抗战的不屈脊梁。最让人热泪盈眶的是 “八女投江” 场景:八位女战士的雕像立于波涛之上,眼神坚毅如钢。吴玉君指着图片上的文字轻声说:“她们中最大的冷云才 23 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 13 岁啊。” 抗联将军们的不屈头颅、将士们的战斗身影,让展厅里的呼吸都变得沉重,不少参观者红了眼眶,潸然泪下。这时,吴玉君用他磁石般的嗓音,朗诵起刚完成的《东北抗联赋》:“魏巍白山,千里蜿蜒,见证不屈之东北抗联,何以弱兵之旅御寇于雪地冰天,殊死牵敌三十余万……”铿锵的语调里,有白山的松涛,有松水的呜咽,更有将士们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的乐观与豪迈。“研究创作这么多年,终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80 周年前夕完成了。” 他长舒一口气,眼里闪着泪光。

离馆时已至正午,陵园外的甬路上青松挺拔如卫士,鲜花绽放似朝阳。吴玉君回望抗联雕塑群像,轻声说:“总有人问抗联精神是什么?你看这通化城的烟火气,就是最好的答案。”风吹松柏沙沙响,像是英雄们点头称是。瞬时,“铁血丹心照山河”,涌入我心。入夜通化,万家灯火。我忽然懂得,那些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魂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街头烟火,化作了灯下安宁,化作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樊军)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