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和悦洲“头道街”的回忆之一:人气旺盛 热闹纷呈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6日 21:09 2 admin

我的故乡和悦洲有三条街:头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三道街中“头道街”最有名。因为它最长,最繁华,也最热闹。

和悦洲“头道街”的回忆之一:人气旺盛 热闹纷呈

我4岁时离开了二道街,搬到了头道街的洄字巷。1954年我8岁时遇特大洪水,洲上的人家全部搬离,到对江的长龙山上搭了窝棚临时居住。等大水退去后,父母亲便在离洙字巷不远处的一个高墩子上搭建了一处茅屋,四面都是用芦席捆扎起来,当作“墙壁”,中间又添了两道“芦席壁子”,便也就能把房间和外面的“客厅”隔开,总算有点家的样子。在这处茅屋中我长到了11岁,此后踏上了离家求学之路。因为我离开家乡前有限的童年大多时间是在头道街度过的,所以头道街在我脑海里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

我首先想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头道街上举行的一些盛大活动的热闹场面。我记事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全国到处都是勃勃生机,蒸蒸日上的情景,当家做了主人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党和国家根据当时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比如庆祝国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合作化运动等等。

每当有重大事件需要庆祝或宣传时,和悦洲的人们都会走上头道街上游行庆祝。比如庆祝中苏友好条约签订时,大家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男的穿上“苏联大花布”做的衬衫,女的要不就穿上苏联式的“布拉吉”(即连衣裙),要不就穿上前胸有两排扣子的“列宁装”,一路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如果是规模比较大的活动,那更是特别壮观了。一般都是有长长的游行队伍。队伍领先的通常是秧歌队,姑娘们手拿红绸飞舞着,踩着鼓点边跳边往前走。秧歌队的后面跟着的是腰鼓队,再后面还有高跷队,“车上轿”(类似北方的旱船),打铃箱,(把长长的竹子剖开,中间用铁丝绑些铜钱,两头再封起来。玩的时候一只手拿着铃箱,用铃箱的两端交替着拍打两肩,双腿,前胸,后背等身体的不同部位,舞动时铜钱串发出悦耳的声音,很好听)最出彩的一次是由8个人抬着一块大木板,上面坐着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打扮成一只和平鸽的模样,还做着展翅飞翔的样子,表示的是:我们热爱和平。

游行时,表演的队伍都走在街中间,其余的人排着队走在两边,领头的人手里拿着一只用硬纸板做的喇叭筒,嘴对着喇叭筒高呼口号。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倒美帝野心狼!”“公私合营就是好!”“走合作化道路!”等等。跟在后面的人每人手里举着一面上面也写着口号的三角彩旗,嘴里一边呼着口号,一边晃动着手中的彩旗。队伍浩浩荡荡,口号声响彻云霄,人心振奋,用如今的话说就是满满的正能量。每当此时,我们比过年过节都兴奋。不过,这样的热闹在我离开家乡后就很少见了。

我再来说说热闹的头道街。

说头道街最长,如今想想大概也不过200多米吧。但当时在我们的心中可能就像上海人心中的南京路那么长。更吸引人的是它的热闹。街上的商铺一家接着一家,卖什么的都有。人们都把和悦洲称之为“小上海”,热闹繁华的程度可想而知。因为店铺齐全,花色繁多,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所以吸引了四路八乡的人们。对江来的,江北枞阳县来的,还有从下江来经过和悦洲去九华山朝圣的香客(当时大轮码头在和悦洲),头道街上永远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极了。

就说店铺吧。叫“行”的(读银行的行)有:米行,鱼行,鸡蛋行,水果行,茶叶行,典当行等,据说在清字巷的上街头还有一家银行。我至今还记得鸡蛋行里的伙计坐在大门口,面前放着两只大箩筐。一只是空的,另一只里面装的都是鸡蛋。伙计两只手并用,一手攥着5个鸡蛋。嘴里不停地高声念着“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同时把鸡蛋放到空着的那只筐子里。大概是怕万一分心打了岔就把数过的数字忘了吧。而在我听来,他们报数的声音就像是一曲动听的曲子,那么悦耳动听。水果行也很有职业道德,坏的水果从来是不卖给人吃的,所以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去河边,在浅水处去找那些漂在江面上的半坏的橘子解馋。

再来说说“匠”。和悦洲上有木匠,铁匠,铜匠,锡匠,皮匠(鞋匠),砖匠,瓦匠,篾匠,扎匠(给亡人扎祭品或扎节日灯笼),染匠,剃头匠,钟表匠,锁匠等。他们大多技艺精湛,是各个行业的能人,而且服务态度好,真要一时没钱给,赊账就行。这些匠人们用他们的本领给洲上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困难,深受大家的欢迎。

和悦洲上还有一些“坊”呢。我记得的就有面坊,油坊,染坊,糕饼坊,酱坊等。我的父亲原来在一家糕饼坊帮工,到了快解放时他和我母亲两人才自立门户,自己开了个小作坊,做些糕点来卖给周围乡下的一些小贩。一开始条件艰苦,就在做饭的缸灶上炕饼子。那些乡下的小贩带着稻萝来我家进货时称呼我父亲“杨老板”,称呼我“小板姑”(即老板的女儿),我简直骄傲得不知天南地北了。不过这个小作坊的寿命不长,到了公私合营时都被并到一起,成了“大通糕坊”。虽然父母为了想把生意做大些,处处都要精打细算,但对我来说那短短的几年真的是享受的几年。说起享受,现在想来太可笑了。大不了把切方片糕时切破了的用一根篾片从整条已切好的糕中挑出来给我尝尝,或者就是包麻酥糖时把不够包的那零头给我解馋,有时候大方一下,就把蒸蛋糕时溢到模子外面的影响形状的边边角角给我。就这样我已经够满足了,仿佛自己是个小公主一样。

头道街上还有酒馆,菜馆,旅店,戏院,这些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但大家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每天街上的人流来来往往,穿梭不息,店铺老板和伙计们招揽顾客的声音高亢有力,游人们携家带口,与商贩们讨价还价说得不亦乐乎,可以说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你可能都想像不到头道街的晚上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吧。到了傍晚,店铺的伙计们就开始给“汽油灯”打气了。打好气后就挂在店铺大门的上方。天色一暗,汽油灯全部都亮了起来。那灯光不仅照亮了店铺里的货物,还照到了石板街上。有人说,那些年和悦洲的头道街晚上如同白昼,“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可以看清楚”。此时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反而不是那些店家,而是那些走在街上卖着各色诱人小吃的人们。有卖哒哒糕的(其实是蒸糕,因为卖糕人手里举个竹棍不停地敲打,声音哒哒地响,我就把这叫哒哒糕),有卖“饺儿”(馄饨)的,还有卖汤圆,卖面条的。他们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我最满足的就是花两分钱,买一碗酒酿小元宵,又吃又喝了,好不惬意!

到了店铺打烊时,喧闹了一天的头道街仿佛归于平静。此时,有个打更人就开始他每天的例行工作了。打更人一边的肩上扛着一根挺粗的竹筒,另一边的手上拿着一根木棒。他手敲着木棒一边高声喊叫着。他的声音有板有眼,不仅拖着腔,还带些语气词呢。他常常这样喊着“小心火烛喂,谨防小人啦!”然后咚咚两声敲击着。再接着喊“水缸挑满水耶,锅门口要扫清啦!”喊过这句后再敲两下竹筒,又喊起来“芦席壁子不能挂煤油灯啦!”如今看来,他的职责并不是打更报时,而是提醒人们防盗防火啊(因为和悦洲有一小半人家住的是草房,更穷的住的就是芦席壁子做“墙”的房子,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火灾。)我往往就带着对白天的热闹情景的幸福回忆,在他的喊叫声中进入梦乡。

如今,天翻地覆,和悦洲头道街繁华和热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在我的心里却永远挥之不去,不仅抹不去,只会一直伴随着我……

作者:杨金镏

编辑:崔远珍 审稿:夏西玉 终审:徐达佩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