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气象+”伴我游新疆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0日 09:55 2 admin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朱金宜文/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0日 第 12 版)

“气象+”伴我游新疆

巴音布鲁克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无人机设备。

“气象+”伴我游新疆

自驾游车队在天山托木尔大峡谷内游览。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暑期到新疆旅游的真实写照。在社交平台上,“到新疆穿什么”“独库公路今天天气如何”等讨论高频出现,游客对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

记者近日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度走访阿克苏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了解气象服务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鲜活实践。

及时预警 保障旅游安全

落地阿克苏地区,八月骄阳似火。驱车向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深处驶去,巍峨硬朗的雅丹地貌逐渐在眼前铺展开来。这里曾是连接天山南北的木扎特古道所在地,千年来的风沙侵蚀、雨水冲刷,让峡谷岩层形成奇峰兀立、形态各异的“硬核”景观,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地质公园。

游客或自驾车,或骑上骆驼,流连于这片颇具西北特色的深山巨谷。“游客在峡谷内游玩的路线,其实也是峡谷洪水发生时的泄洪沟。”天山托木尔景区安全办主任杨龙告诉记者,峡谷所在地区夏季易发生强对流天气,特殊的地质结构不利于降水渗入地面,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洪涝灾害。对此,景区通过与气象部门深度合作,建立峡谷气象站,实时监测天气变化,为游客旅游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每天都会安排经过气象知识培训的工作人员,前往峡谷地势较高的后山处,观察云层变化,向景区安全部门及时汇报情况。”杨龙介绍,一旦接到温宿县气象局的天气预警信息,景区会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向游客提醒告知雨情,关闭洪涝风险较高的峡谷旅游区域,并利用摆渡车等方式及时转移疏散游客。

记者看到,景区在峡谷不同区域地势较高处设置了平台栈道,平时可供游客纵览风光,必要时也可作为集中游客的“安全岛”。“现在一进入景区,就能收到相关天气信息和旅游提示,对我们带队游览的路线规划很有帮助。”导游奚文广说。

精密监测 掌握天气变化

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的独库公路,是许多游客来新疆自驾的“必打卡”线路。这条全长561公里、连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沿途串联起独山子大峡谷、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天山神秘大峡谷等多个景区,跨越近10条主要河流和4个终年积雪的冰达坂。车行独库,常有“一天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体验。

在独库公路上,天气既是景观,又是影响通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今年5月31日,独库公路“结束冬眠”恢复季节性通车,较往年提前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开门迎客”。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孟富强介绍,去年6月,新疆气象部门在独库公路沿线新建了10个全要素气象观测站,新增北斗系统信号传输渠道,促进对春季融雪等关键数据的获取与回传,精准掌握独库公路天气条件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与文旅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等共享监测数据与预报信息。

目前,具体到相应路段的实况天气等气象服务产品,在独库公路沿线各景区的电子显示屏上发布,游客还可通过手机APP等方式,获知公路沿线14个重要节点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随时查看独库公路天气走势,便于行程规划。

耕云播雨 守护草甸生态

越过天山,走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的巴音布鲁克,一望无垠的高山草甸层叠错落,初秋的凉意化作碧草间似有若无的一抹黄色。远方的云轻吻山脊,开都河静静流淌在草原上,这种秀丽而又静谧的美,为巴音布鲁克引来许多游客。

在游客眼中,云与草,投映出这片天地间最美的颜色。而在巴音布鲁克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工作人员看来,云与草形成了有机的“生态循环”。

据巴音布鲁克气象站站长黄向春介绍,巴音布鲁克地处天山山脉中段南麓,是连接南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关键区域,在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维系湖泊与湿地生态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天山山区水塔”之称。“这里的空中云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山区降水却相对有限,我们希望通过人工增雨,让‘云中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黄向春告诉记者。

从去年5月至今,巴音布鲁克人工增雨试验基地共开展大中型无人机增雨作业30余次,在冬春季开展飞机增雪作业23架次。精准、科学地“耕云播雨”,为这片“绿野汪洋”注入勃勃生机。据气象部门监测,今年1—7月,巴音布鲁克山区累计降水量为197.9mm,比去年同期增加54.2mm,增幅37.7%。尤其是在7月全疆气温偏高、降水较少的情况下,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当地较为干旱的情况。

“这几年草长得越来越好了,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好事。”蒙古族牧民拉曼已经在巴音布鲁克生活了数十年,在他看来,人工增雨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助益作用十分显著。水丰、草美、牛羊成群的景象,不仅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诗意栖居”的田园生活之美,也让当地民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