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斑窥曼城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0日 09:58 2 admin

泽众

地球的西部、靠近北大西洋的英伦三岛,当地的土著白人以及泊来的黑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每天急匆匆地穿梭于曼彻斯特街头。我每次上街遛弯,困于语言不通,而无法与陌生人对话,只能一边浏览异域风情,一边目不暇接地观察那些流动着的人群,试图从举止与神态破解他们不为所知的、而我却渴望想得到的密钥。

斑窥曼城

英国最古老图书馆的藏书

在曼城旅居,满目所见,几乎全是不一样的面孔。也许因离开自己的生养地,走得太远,才有了这般见识。进而突悟到,人看人竟然也会生出新奇感。只是对于那些别样的面孔,我无法猜度,在他们同样看见我的时候,对方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踏出国门来到这陌生的天地间,忽然发现这些与己不同的人种,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下,竟也悠闲地生活着。这种无须说出口的惊诧,在我初来乍到的内心里,还是留下了强烈的惊喜甚或震撼。

春夏交替的四五月份,曼城的气温,很长一段时间徘徊于十五六度以下,而且来自大西洋的海风,几乎每天从不缺席地刮个不歇,一股寒意穿过外套,还是让我感觉到了。但是,大街上的年轻人,却多着短袖短裤,步履急匆匆地从我身边走过。有的人偶尔与我目光相遇,会报以轻微而友好的笑意。

早晨和傍晚在街头跑步的年轻女性多于男子,他们挺拔的身姿裹着紧身短衣裤,愈发彰显出西方人那种面部轮廓分明、身形高大健壮、动若脱兔般的青春活力。近距离、真实地、而不是从图片或影像里,感受着一道道靓眼的风景,跟大西洋的风似的每天都在街头飞奔。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心的融入,原本对于西方社会的神秘感悄然消散于无形。过惯了凡人的平常生活,我感觉世间哪里都差不多。时下的互联网时代,曼城送外卖的有色人种,我几乎随时随地都会碰到。超市里采购食材,急匆匆回家做饭的年轻人,也多若繁星。只是街边出租车的生意,不显得有多火爆。也许相对昂贵的打车费,让那些无特别急事的人,选择了步行或别的出行方式。

北角这个地方,虽说是曼城有名的酒吧艺术街区,但在我去过利物浦之后,与那里的整洁、安静相比,不难发现其红砖斑驳、凌乱与破败的陈旧底色。阴暗狭窄的背街里,风雨侵蚀过的门洞,已失去往日的光泽;坑凹不平的路面,使人视而远之。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垃圾桶,则胡乱地堆积在少有人迹的小巷里。街面上多处在建的工地,严实的围挡把本不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窄狭,带给人常以年计的通行不便。

我住的楼下是一处建筑工地,施工速度异常缓慢,在小型机械的辅助下,每天可见不多的几名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身着鲜明的浅绿色标志服,头顶安全帽,站在离地有两层楼高的架板上,重复地执尺、上料、砌墙。打地面、拆围挡都是人工体力劳作。看惯了大街上店铺门前,那些整日围坐在餐桌前,一杯水酒尽闲情的人们,让我对于这些不声不响地,游走于建筑工地的他们,给予了几分特别的关注。

曼城著名的阿尔伯特广场在哪?上高德地图一搜,原来竟在离我的住处不足两公里的中心地段。于是,我便独自欣然前往。沿着有轨电车的那条街,一直向西走,然后南拐不足百米,即见一处围挡严实的工地。不巧!已经持续了五六年的修缮,还没有结束。这样漫长的期待,不知是否还有机会一睹其尊荣!

我只好在周边转悠,却意外地步入了一簇典型的欧式古建群落。街区里仅见极少的人影,僻静而萧瑟,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昔日石质楼宇,极似曼城早春的天气,不时透出丝丝寒意与冷清。也许是它那过往的老主人们,还心有不甘地、暗地里对我这个东方的后来者,悄然施展着久已不再的傲慢与威严。

斑窥曼城

建在运河旁边的维多利亚公园

曼彻斯特这座人类最早工业城的沧桑,不仅显露在街面上,还有意无意间从肌理中浸出。满载着当年工业革命荣光的有轨电车,依然穿梭于市区主干道。体验一把电车的欲望,曾载着我直达城市远郊,越过旧城和杂草丛生的郊野,徒步于索尔福特一隅新建的现代建筑群落间,才让我见识了曼城的现世时尚与新风彩。

城市中心狭窄而拥挤的街道,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凌乱气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大街上,仍然矗立着有些年头的绿色邮筒,至今还在使用。躺在这些邮筒里的信函,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公寓楼下,被分割成一个个小格子的私家信箱。据说大街上的那些邮筒,还有满街跑着的邮车,还属于英国皇家邮局的资产!

泛着黝黑金属光亮的城市雕塑,让曼城的历史更真实地呈现在街头。在各处行走,发现匆匆而过的行人,很少有人驻足关注那些载满岁月印痕的雕塑。而脚下碎方石铺就的人行道,却早已被数百年来踏足于此的人们踩磨得光亮异常。不难想见,各种无形的生活压力,竟将今人们的情绪催逼得如此紧迫且现实。

在与北角一路之隔的安科,我常去维多利亚公园散步,附近正是曼城昔日的工业厂区。有多处老厂房已改造成大大小小的公寓楼,但依旧保留了其原本的轮廓。古老的运河是工业革命前期的遗存,如今倒成了公寓楼下的一道独特风景。留有大片绿地的维多利亚公园,就在运河旁边。水边草地上,成群的鸽子、鸭子自在地时聚时散,与匍匐在那里晒太阳的俊男靓女,互无打扰,各自安好。

斑窥曼城

我第一次乘坐英国火车出行,始于曼彻斯特的皮卡迪利(Piccadilly)车站。这个似垂暮老者神态的火车站,却是人流较密集之处。火车站袖珍、实用而敞亮,透过玻璃隔挡,从候车厅里一眼便望得见,停在一道道铁轨上的列车。乘车候车不用穿地道过天桥,便可直达月台,站在那里跟乘BUS一样便捷。此般完整的留存,不正体现出一种少有的怀旧与留恋吗?也许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见到火车站初生时的模样。

在那些年久失修的旧屋墙体、工地围墙上,令人百般不爽的涂鸦,随处可见。这种所谓的西方文化,令人很难苟同。但也有好看的:在我居住的公寓楼下马路对面,临街的一户老宅,巧妙地把七个圆洞,在黑色背景墙上涂出了七色交错的,向上矗立着的四条鲸鱼形象,引得路过的行人常常于此住足留影。当然,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对面公寓楼上,每天都有双来自东方的眼睛,会百无聊赖地反复记录下这有趣的一刻。

周末,去了趟英国乡村。曼彻斯特城外,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地貌,低处郁郁葱葱的树木与细流为伴,高处整坡绿茵茵的草场上,零散分布着的牛羊在悠闲而缓慢地涌动。走近一个异常安静的小镇,两间宽的二层联排别墅矗立在道旁,渍痕斑驳的墙壁处处透着岁月的印迹。镇子里的道路蜿蜒盘旋,随势起伏变幻,给人以天然流动的美感。无论路途中还是镇子里,过往的车子总比行人多。道旁或街道里不见公共垃圾箱,公厕更无处寻觅。每家每户门前栏栅里,却种着各种花草,同时也十分显眼地摆放着垃圾箱。西方文化中的私有理念,竟然直露得如此毫不遮掩。

居住在曼城,去的最多的是超市。大大小小的超市不少。一家大的连锁品牌超市,距离公寓大约百十米远,每次去都人流不断。有手提篮筐的,有徒手拎着三两件物品的。自觉排队结账,秩序倒也井然,客气的礼让言语,不绝于耳。在这里,超市成了居家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当地人想必也和我一样,急着买完食材,赶回家做饭。

大街上,随时会碰上拉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人。外来的旅行客?出门远行者?不得而知。但这确是曼城的一道风景。这座城市只在清晨八九点钟之前,才呈现出安静、孤寂的神态,惟有大西洋的风,在了无人迹的街巷里流动着。连同蜷曲在道旁屋檐下的流浪者,也一动不动地酣睡不醒。楼下车子驶过的嘈杂声稀疏可闻。

也许是住在大道边的缘故,每天都要承受各种爆棚噪音之扰。急救车、消防车的尖叫、警车持续的鸣笛,还时有好事者,将自己座驾的音响开得特大,一阵接一阵地从楼下呼啸而过。以至于我家刚满一岁的宝宝,每每听到那种撼人耳膜的噪音时,总被吓得频频向我求救,而我只能急忙一边关紧门窗,一边安抚他:那个跑来跑去的恶魔被爷爷赶跑了!

看来,以前从别处听到或从照片看到,有关欧美所谓盛大高绝的描述、想象与自我预估,都与我的实地感受至少拔高了多个等级。而这些源自心理的、臆想的、甚或是被人为夸大了的初设场景,终归在亲眼目睹之后,引发我不小的失落与遗憾。

2025年7月5日于伦敦

作者简介

泽众:本名谭文德,陕西渭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热衷于文学创作,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已出版散文集《草叶集》、《心归云水间》。曾获第五届杜鹏程文学奖。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