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2日 09:08 2 admin

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黄土塘村本是黄土塘浜旁的一个小村,元代开始形成街市。这里有一条近千年历史,保存完好的老街,在500米左右的老街上,有着4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如今这里还有两三家老店铺和为数不多的老住户。

从市区驱车三十公里左右,经东北塘、八士,就是东港镇,宽阔的大路边向左一拐,再过去不远,就到了黄土塘。

千年古村黄土塘,在许多人的眼中,就是那条黄土塘老街。走在老街上,怎么都觉得一千年是那样的寻常。黄土塘老街有500米左右长,分为东街和西街。街不长,但竟是有着4处文保单位的地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丁阿婆的烟酒小店

才过中午,骄阳眩目,是黄土塘明暗层次最为丰富的时候。走进老街,只见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路,两侧低矮的房屋,在阳光下宁静地延展。老街上的老屋大门多数关着,里面偶尔传出电视的声音,只有那些紧闭的杉木排门,告诉我们那曾是一家家店铺。

老街上仅有几家开着大门:一家烟酒杂货铺,一家理发店,还有一家门半掩着,是个老虎灶。生活的基本需要,在此刻显得十分显赫。

看管着烟酒杂货铺的是75岁的丁彩英阿婆。香烟、啤酒、柠檬红茶……所有的货物都堆放在地上,只有一个小货架陈设了些东西。这是一间门面、三进深的小屋,中间隔着一个天井,有一口老井。低矮的檐头显得小巧,方格的窗棂已经露出了杉木的深黄色,有年头了。丁阿婆说,这里是他夫家的祖产,三十多年前翻造过。丁阿婆说,她夫家姓姚,公公在解放前就在这里开百货店,她十八九岁的时候嫁到了这里,在这里已经住了56年了。丁阿婆说,自己在周边有房子,但是老夫妻两个在这里住惯了,不肯搬走。老伴1千多元的退休工资加上自己的三百多块,已经够花了,守着这个小摊,虽没有什么生意,也算添些进账。在苏州大学读书的孙子放了假也会来看看他们。爷爷奶奶总要给孙子一些钱带着,丁阿婆说,“现在上大学是要不少钱的。”

那些没人住的房子

那年月,老街上是非常繁华的,街面都是店家。如今这里的人家,老人过辈的过辈,年轻人多数都搬出去住了。有的房子,由于多年没人住,很快就荒败了。有一家是武进士吴厅内的房子,就在丁家对面小弄堂里。吴厅是明朝武进士吴虎臣建造的府第。走进小院落,只见一棵茂密的大枇杷树把小院遮盖得荫天蔽日,一间老房已经没有了大门,地上长出了杂草废弃的家什、壁上的年画积满了灰尘。杉木的梁柱有的已经相当腐朽。一只黑猫堂皇地躺在散碎的黑砖地上,对走进来的人显出不安的神情。右侧的厢房里,一只旧衣橱在蜘蛛网下晃开着一扇橱门。丁阿婆说,吴厅这户人家,老人已经不在了,子女两个都搬出了这里,所以房子坏得很快。在吴厅前的姚厅,现在也没人住着。如今在老街上住着的多数是外来的租住户。

一个座位的理发店

丁阿婆家隔壁也开着门。一张老式转椅和一面大镜子表明这是个理发店。51岁的陈国新师傅是这里唯一的伙计兼老板(午后显然没有什么生意,他和一位白头发的老乡邻在聊天。陈师傅说,理发手艺是祖传的,他父亲当年就在这里开剃头店。到了办合作社的年头,黄土塘的几家私人理发店合并到了一起,这张老转椅也搬了去。七十年代插队回家后,陈国新跟父亲学起了剃头手艺,八十年代初,集体店关掉后,转椅又搬了回来,小店就重新开张了。小小理发店里,除了一张转椅和镜子,还有一张放着七八个热水瓶的桌子。

这张理发专用转椅,扶手靠背都已经不见了瓷漆,露出了黄铜的本色,坐垫也改成了竹片,发出棕红的色泽,看起来也用了好多年。屋上木梁上的大吊扇也用了几十年,仍然好好的,他们说,再早的时候,店里的风扇是在梁上张开一块大布篷,用绳子拉着上下扇风的。说起黄土塘的历史,陈师傅居然取出一张珍藏了多年的当地报纸,如数家珍地说起来。

合作饭店8元一桌菜

曾几何时,黄土塘是热闹非凡的地方。在这条老街上,有百货店、酒店、药店、南货店、米店、肉铺、布店、银匠店、茶馆店等等。

早上的老街两边,农民们会挑来新鲜的蔬菜、鸡鸭当街卖。当年的黄土塘,曾有过“小无锡”的美誉,在别的乡村还没有电灯的时候,这里早就有电灯了。

在理发店的正对面,有一间三开间的房子,原来这里是一家很有名的合作饭店,由于菜肴做得好,四乡八村,甚至无锡的客人都会到这里来吃饭。丁阿婆讲,热闹的时候,四边的河浜里都停满了船。这家饭店的老板叫何炳根,老板娘叫陆小妹。现在陆小妹和另一位职工蒋凤英两位老人还健在,也有80来岁了。理发店的陈师傅说,老饭店不但菜好,馄饨、面也好。尤其有一种“黄烧饼”,馅是用猪油、荠菜、白糖做的,味道清香甜美,是非常好吃的点心。陈师傅还记得1975年的时候在这里吃过饭,8块钱一桌的菜里面是大菜只只有。那时,炒肉丝3角,一道大汤5角,里面很多好东西。

黄土塘也曾是书码头,过5个书场,在吴厅里也开过书场,陈国新还记得小时候自己到吴厅偷听说书的情景。

石板路、洋龙、井圈

黄土塘老街的中央是用石板铺成的下面是排水沟,直通河道,不管雨下多大多久,这里从来没有积过水。不但有这么好的排水系统,当年黄土塘还有很好的救火设备——洋龙。老人们讲,那是一只很高档的洋龙,结实的木桶、全铜的配件,救火时皮管一直接到河里,两个人轮流压水,水柱可以打得老高,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黄土塘要打造千年古村落,据说是近几年就要实施的,因此,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旧址遗迹都很重要。村委在街头墙上张贴的保护条例上,竟有这样一条赫然在目——“属居民私有的古代家具、古玩、古瓷和其它文物,不准私自毁坏和变卖。”丁阿婆说,吴厅里有一个很大很好的井圈,几年前就曾被人偷偷运走,大家发现后追也追不回了,说到这个,丁阿婆露出非常惋惜的神情,毕竟,她在这里住了56年。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无锡往事:《千年古村黄土塘》(作者 吴炯)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