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豆子在手,权力在我”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2日 09:17 2 admin
“豆子在手,权力在我”

“豆子在手,权力在我”

  位于菏泽市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资料图)
  7月17日,从鄄城县城出发,驱车向北,青纱帐一路相伴,行驶约20公里后,我们到达旧城镇旧城村。
  同样是夏收前后,82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在中国政权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主之举——村民“豆选”出第一任村长——这是冀鲁豫边区第一个民选村政权。
  第一次“豆选”有什么背景?民选成功后,村子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抗战胜利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跟随一粒小黄豆,我们走进小村,“推”开了历史大门——
  村民们自己选出“当家人”
  88岁的常崇岭自出生起,一直生活在旧城村,还在20世纪90年代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他也是目前村里唯一在世的亲眼见过抗战时期“豆选”的老人,“但不是1943年第一次‘豆选’村长那回。”
  “那时候,我还是个娃娃……”随着老人微颤的声音,我们穿越回那“特别热闹的一天”——
  趁着农闲,早饭后,大家陆续来到“老家庙”。18岁以上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发了一颗黄豆粒儿。“不到岁儿”的常崇岭,没有豆粒儿,在一旁看热闹。
  村民越聚越多,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站出来,讲了投豆粒儿的规则:“想选谁,就把豆粒儿放在谁身后的碗里。不用看其他人,自己想选谁就投谁。”话毕,几位候选人走上前,一字排开坐下,一人身后一个粗瓷碗。每位候选人都说了几句,接着,“豆选”开始,大家都不说话了。
  活泛的村民大胆走上前,先把豆粒儿放进碗里,其他人自觉排队跟上。在村民注视下,最初站出来讲话的干部和另一位干部清点了豆粒数,宣布了结果。
  “虽然常大哥看到的不是冀鲁豫边区第一次‘豆选’村长,但基本情况是差不多的。”原菏泽市委党史委主任田浩存说,据有关资料记载,邢淮濯当选为旧城村第一任“豆选”村长,常海波为副村长。选举结果公布后,群众沸腾起来。他们抬着自己选出的“当家人”,吹起嘹亮激昂的唢呐,走遍大街小巷。新当选的村长、副村长庄严地向村民发誓:保证一心一意为咱村老百姓办事,一定对得起父老乡亲!
  田浩存说,“豆选”选出的村长得到群众热烈拥护,说明这种选举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方式,既顺应了群众的民主要求,又符合群众文化水平,“‘豆选’是在战时环境中进行的一次基层政权建设探索,充满民间智慧,顺应群众自我意识觉醒的趋势。所以,村民参与‘豆选’积极性高涨,后续民生民主运动开展得也顺畅。”
  这次的成功“豆选”,绝非无为而成,而是党领导并精心组织开展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田浩存说,中共运西地委在郓城、鄄城两县的北部与范县交界一带设立了试验区,建立党政机关和农、青、妇、民兵组织,改造基层政权,开展民主民生运动,“他们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鄄北旧城村作为试点,派地区抗联的一名组织部部长,住在村里帮助群众开展工作。”
  “有了党的领导和群众拥护这两个基本条件,‘豆选’首先出现在旧城村,就能理解了。”田浩存说。
“豆子在手,权力在我”
  骄阳下,菏泽市区,赵王河水静静流淌,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倚河而立。
  这座纪念馆,对“豆选”作了充分纪录:纪念馆保存了一个被定为三级革命文物的粗瓷碗——1943年春,冀鲁豫区委书记黄敬,在南华县委驻地圈头村推广民主建政经验时,该村“豆选”使用过的碗;菏泽泥塑艺人康志敏,用泥塑还原了“豆选”场景,在纪念馆永久展出。
  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光辉的一页,值得永久纪念。
  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伪军反复“扫荡”、国民党加紧搞反共“摩擦”以及天气灾害等原因,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为战胜困难,党领导人民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实行“三三制”、建设民主政权,就是其中一项。
  1941年,陕甘宁边区在“三三制”原则下进行第二次全民普选,群众创造了投豆豆、画圈圈、举胳膊等别具特色的选举方式。“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首民谣最早响起在陕甘宁边区。
  旧城村“豆选”,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的。
  为扭转斗争局面,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对目前冀鲁豫工作的指示》,指出“过去工作薄弱之处,是群众未曾较好地发动”。1942年,刘少奇同志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群众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干部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开展民主民生、减租减息运动。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刘树燕认为,改造村政权,让村民自己说了算,是发动群众战胜困难的有效途径。“豆选”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说明了“豆子在手,权力在我”的道理。
  由此,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山东根据地,有统计的71个县政府中,民选的县长占94%。在根据地村级政权中,大都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一批庄户县长、长工村长、牛倌区长。
  “被选者大多是作风正派、积极为群众办事、工作成绩显著的人。”田浩存说,建立新的民主政权的同时,根据地大力加强民主教育,一方面对干部进行发扬民主作风、遵纪守法,反对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教育,一方面对村民进行基本的民主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从而防止新政权蜕变为旧政权,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民主政权。
豆选仍有用武之地
  “听以前村里老人说,‘豆选’的村长干得不孬,带领父老乡亲们学东西、搞生产,日子好了不少。”常崇岭回忆说。
  田浩存解释说,“学东西”“搞生产”,就是我党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斗争热情,根据地得到空前巩固。
  一个点的成功,为整个运西地区乃至冀鲁豫边区民主民生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据统计,到1945年初,冀鲁豫边区有12个专区、116个县政权、近2000万人口,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运西专署辖有18个县,成为全边区的第一大专区,运西军分区主力部队达到1.5万人,还有几十万民兵。
  当“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发出,全面大反攻开始。冀鲁豫行署和军区联合发出命令,号召全边区军民实行总动员,投入抗日大反攻的滚滚洪流中,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树燕说,共产党以清脆的“豆选”,掷地有声地传达出政治主张,高举民主大旗,在扎实推进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中赢得民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引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同样在山东这片红色热土,沂蒙革命老区也曾广泛实行“豆选”等民主实践形式。如今,传承下来的“豆选”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找王书记!她懂土地纠纷政策,能说清楚。”“选徐大姐!她很会调解家庭内部问题。”遇到矛盾纠纷,就到镇综合治理中心找“豆选”调解人,成为临沭县青云镇居民的共识。
  青云镇党委分管负责人刘思杰说,借鉴“豆选当家人”的理念,在综治中心设置“豆选台”,公示领导干部分管工作、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等各项信息,群众“点将”,让其来主持“公道”,调处纠纷。“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最大程度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持续关注双方的个体感受和变化,力争让群众对结果满意、过程舒心。”刘思杰说,今年以来,青云镇成功调处112件矛盾纠纷。
  “‘豆选’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定位,意味着对全体人民意志的遵从,也是对全体人民利益的敬畏。”刘树燕说,在后来的解放区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大地上,“豆选”也极大地推动和保障了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落后情况下的人民民主权利,释放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豆选仍有用武之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