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解码”红色旧址 让历史“活”起来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3日 12:21 4 admin
“解码”红色旧址 让历史“活”起来

团队在展馆内讲解。

“解码”红色旧址 让历史“活”起来

中共天津地委成立大会旧址(普爱里)复原图。

和平路上,最吸引人目光的十字路口,常因沉浸式戏剧演出围满了游客。作为“舞台”的浙江兴业银行旧址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成为最受游客青睐的打卡点。“这里曾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天津地委书记李季达存放秘密文件的‘地下机关’。‘一个机关单一职能’的秘密工作原则,让这座建筑成为中共天津地下党历史的重要见证。”天津城建大学红色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兰巍的讲述,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该校红色建筑资源研究团队用了五年多时间,为我市500余处红色旧址“解码”,让沉默的建筑成为鲜活的党史教材。在天津城建大学革命丰碑展馆中展陈着精选的一百处重要红色旧址、遗址,已经成为天津市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利用保护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转化为面向公众宣传的阵地。

让建筑成为党史“讲解员”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开始了一项特殊任务:将党建工作与学科特色结合,挖掘天津红色底蕴。该校副校长杨静说,“我校结合建筑专业特点,以红色建筑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天津的红色资源,组织师生深入挖掘,于2019年创办了‘革命丰碑——天津市革命遗址展览’,受到广泛好评。”

兰巍带领团队从党史部门、文物机构搜集360余处革命遗址线索,利用暑期跑遍天津16个区,完成首批测绘。“一个学生扫描一处建筑,现场需两天,处理数据、绘制正投影图则要几个月。”兰巍回忆,团队协力拼搏,在国庆前夕推出“革命丰碑——天津市革命遗址展览”,让建筑成为党史“讲解员”。展览亮相后引发轰动,成为全国首个以红色建筑系统讲述地方党史的创举。

门牌与文献间的“历史打捞”

作为建筑历史科研团队,兰巍团队对于红色旧址的挖掘,是一场“双重证据法”的实践。在日常研究中他们发现,党史文献中的“某路某号”往往因道路名称、门牌号码变迁而失准。兰巍团队大量查阅党史材料和房地产资料,翻遍民国《天津电话号码簿》,结合现存建筑反推位置,让文件记载、历史记录互相印证。和平区解放北路上的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是解放天津前夕中共天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兰巍告诉记者,这是他运用多门学科专业材料解开的疑团。起初,兰巍从党史资料中查到“地下党指挥部设在交通银行下行”的记载,但具体建筑不详。兰巍考证建筑历史和图纸,发现两大疑点:一是历史记载交通银行旧址位于法租界四号路;二是在银行这种公共建筑设立党的领导机关,与秘密工作原则相悖。为此,兰巍查阅了大量资料:房地产资料记载,此建筑在道胜银行倒闭后于1928年售予交通银行,建筑图纸上,二楼被用作宿舍;1937年的《天津电话号簿》记载此建筑为交通银行下行所在地;1948年的《天津电话号簿》更明确此建筑时为交通银行宿舍。当事人的回忆、我党机构性质与建筑历史结合为完整证据链,从史实上证明我党在白区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智慧和经验,更好地挖掘了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

类似突破不胜枚举:交通饭店曾为陈赓锄奸活动居所,平津战役时的刘亚楼驻地通过现场勘察确认……团队新发现200余处红色旧址线索,将天津红色资源数据库从最初的280处扩至2021年的360处,再到如今的500余处,其中180处为率先发现。

随着对红色建筑遗址的不断深入研究,团队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理解,成为天津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的“专业智囊”。

杨静说:“2021年在市委宣传部支持下,我们对展览进行优化升级,打造了‘革命丰碑——天津市红色旧址展览’,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鲜明。2023年,学校成立天津市首个融学理研究、文化传播、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红色文化遗产研究院。六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传承,打造‘一馆一院’,把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不断擦亮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

让红色记忆“活”在数字时代

团队致力于建立天津红色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的历史与现状信息库,目前掌握的资料包括这些红色资源的基础资料、100个建筑的测绘图、点云和三维模型、各时期天津城市历史地图和红色资源历史GIS地图,以及大量相关档案文献和相关保护利用研究成果等。

红色保护不能止于存数据,更要让历史“活”起来。兰巍团队将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融入保护工作。在该校“革命丰碑”展馆内,大量建筑模型精准还原历史原貌,中共北方局旧址的室内陈设也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团队还复原了中共天津地委成立大会遗址、中共顺直省委机关遗址、北洋法政学堂遗址等。通过制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天津主要红色旧址、遗址历史地图,团队搭建的红色旧址信息库,整合测绘图纸、文献资料,并开发专题数字博物馆。观众扫码即可获取旧址的“前世今生”,学生讲解员结合模型与数字展板,讲述“地下党为何选择租界设机关”等历史逻辑,让红色故事兼具温度与深度。2024年,团队对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等遗址进行AI复原,观众可通过屏幕“穿越”历史现场。

天津城建大学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特色思政课”。全校思政课全覆盖至展馆授课,目前已有京津冀三地的1000余个党支部来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百余名学生讲解员累计服务超1800天,展馆获批天津市科普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课堂”。2024年,团队推出主题沉浸式党课,通过角色体验与情景再现,让党员在历史场景中感受信仰力量。

“红色资源保护需一代接一代。”兰巍团队正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全覆盖调查,今年暑期完成上千处建筑调研,未来将聚焦“抗战文物”“军事文化遗产”专项,计划打造天津红色文化基因库,推动红色旧址转化为旅游资源。

天津城建大学党委书记史庆伟表示,“我们坚持结合城建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天津的红色建筑资源,建成了革命丰碑展馆和红色文化遗产研究院,系统实施‘红色文化浸润工程’,构建具有城建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形成馆院互促、多课堂融通的育人体系,开展红色建筑测绘、数字化重现等工作,让红色文化走进课程和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起来,打造了用红色资源育人的城建范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拓展‘大思政课’内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人才。同时,积极承担文化使命,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进城市记忆工程,助力城市建设,努力服务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丁晓晨 被采访者供图)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