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5日 00:04 3 admin

有天下第一仓之称的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朝邑镇。这里是曾经的朝邑县城所在地,朝邑县归大荔县后,由于在县名中没有朝邑符号,所以现在的朝邑县只存在于历史中。相比对岸山西的合并,如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各取一字万荣县,临晋县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大荔与朝邑的合并,应该更科学,即地名的历史延续性更,不因产生新地名而削弱原有地名的历史信息。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是晚清重臣阎敬铭倡导修建的。所以景区门外的广场上有其塑像。丰图义仓大门朝西,这一点让人很不解,一般情况下,大门朝南才更符合建筑布局的习惯。但当我们走进景区后,才发现其中的玄机,原来丰图义仓由两部分组成,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夯土筑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真正意义上的仓门是朝南开的。义仓是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不属于州官管理,开仓方便,遇灾荒时,可以开仓就地赈济,因设于乡社,又称为社仓。为附近居民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粮食,以备饥荒,这应该是一种国家保障措施的补充形式,但是如何管理些粮食,在景区由于没有仔细学习简介,所以没有看到相关的管理制度,我想这种模式的运作和管理,对今天的民间管理非常有参考价值。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清光绪初年,黄河流域连年大旱,光绪三年旱灾达到极点,旱灾的中心在山西,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光绪三年清廷为了解决山西灾情调派阎敬铭去视察赈务,取得显著成效。八年阎敬铭倡议修建丰图义仓。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阎敬铭是原朝邑县赵渡乡人(今大荔县赵渡镇)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历任清政府户部主事、山东巡抚、工部侍郎等职。光绪八年(1882年)升任户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九年(1883年)任军机大臣,十八年卒,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阎敬铭为什么会提出修建义仓的建议,可能与他在山西赈灾的经历有关,充足的粮食储备是抵抗灾荒的最有力武器,所以当他回到家乡时,借助自己的声望,提出这样的建议,最终付诸实施,这种防灾的制度性措施,是他为家乡的一大贡献。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花费三万两银的丰图义他依然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从光绪八年阎敬铭提出,到光绪十一年竣工,效率还是非常高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从简介上看,丰图义仓建成后,上报朝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这是称丰图义他为天下第一仓的来历。但真正对我们更有意义的,应该是义仓的一整套建设、运行、管理等制度,从这方面加强研究,可能对景区的提升价值更大。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古朝邑县的大庆关与黄河东边的山西永济浦津渡之间,有条历史上非常名的黄河铁索桥,而如今的永济黄河铁牛就是它的遗物,浦津渡因为黄河铁牛而带火了一个景区,但黄河西边大荔县的黄河铁牛没有发现,沿黄公路边有村民仿制的铁牛,一条通道的废弃,让曾经的繁荣也随之消散,这恐怕也是朝邑存在感不高的原因吧。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阎敬铭提出建设丰图义仓虽然表面上看为家乡作贡献,但如果从朝邑的地理位置看,更可能是一种战略布局,秦晋之间的互助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秦穆公在晋国受灾时借粮给晋国,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只有将丰图义他放在国家备战防灾的战略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到丰图义仓的作用。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阎敬铭晚年隐居于永济中条山下,估计是一种自保的措施。他位极人臣,功高而得罪慈禧老佛爷,如果回到家乡,可能很难善终。他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永济现存的王官别墅虽然与他有关,但是在他死后修建的,并没影响到他的隐居。


备战备荒丰图义仓

曾经地朝邑县以今天的朝邑镇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曾经的朝邑县古迹并没有留下多少,丰图义仓应该是最有名的了。所谓的唐塔宋祠清仓,我们只能看到仓,但站在仓墙上,对面的楼和塔依稀可见,可惜没有开放。

修建义仓是非常好防灾措施。但是站在更高层次上来说,真正最有效的防灾是国家的强大,这一点在世界局部出现动荡时,国家撤侨的成功就充分证明了。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