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7日 13:58 2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车出景宁县城,沿着瓯江小溪顺流而下,再经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42公里的路程如一条时光隧道,将尘世喧嚣渐次滤去。当海拔攀升至600米,一片被青山环抱的村落骤然撞入眼帘——郑坑,这个畲族人口占比超七成的秘境,正以最原真的姿态,静静守候每一位寻访者。

稻浪里的庆典

秋日的郑坑乡吴布村,空气里浮动着谷物成熟的甜香。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村口晒谷场已响起悠长的牛角号,“呜——呜——”的声浪掠过层层叠叠的梯田,惊起几只白鹭。这是畲族丰收节的序幕,亦是郑坑最热闹的时节。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田埂上早已站满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姑娘们的凤凰装缀着银饰,走动时叮当作响,似串起了一整个秋天的喜悦;汉子们裹着靛蓝包头,腰间别着镰刀,黝黑的脸上淌着汗珠,却掩不住眼里的笑意。随着族长一声吆喝,庆典正式拉开帷幕。

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摇锅”比赛。一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架在木桩上,参赛者需站在锅沿,踩着圆锅快速转动。我们同行的友人刚站上锅沿就晃了个趔趄,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这比健身房的平衡木难多了!”他扶着腰感慨,却在畲族小伙的示范下再次尝试。阳光透过稻穗的缝隙落在他脸上,与畲民们的笑声、呐喊声交织,谱成最生动的乡土乐章。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不远处的空地上,“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正让人屏息。传承人赤着脚,先是在烧得通红的木炭堆上从容踱步,火星溅在他的裤脚,他却泰然自若,还向观众挥手致意;随后他转向刀梯,36把锋利的钢刀朝上,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只见他深吸一口气,赤脚踩在刀刃上,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直至顶端展开一面畲族图腾旗。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里有惊叹,更有对畲族勇士无畏精神的敬佩。

云端里的茶香

晨雾还没散透时,我们登上了郑坑茶园的凤凰台。风裹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低头望去,700多米海拔的山间,云雾正像软绸似的缠绕着茶园——300多亩惠明茶基地藏在雾里,只隐约可见一排排茶树的轮廓;远处那栋玻璃顶厂房倒清晰些,在青山间透着规整的光,像给这片茶乡安了个踏实的“后盾”。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这话绝非虚言。柳山的九曲红茶,是实打实的珍品。沸水冲下去,茶叶在杯里慢慢舒展,茶汤便染成透亮的琥珀色;先闻,清清爽爽的茶香钻入鼻腔;再喝,入口先是醇厚的茶味,咽下去又留着股清甜,连不爱喝茶的同行的老李都能多抿两口。更贴心的是,农忙后泡一杯,解腻又养胃,浑身的乏劲儿像是被茶香"冲"走了大半。

顺着小路往茶园里走,才算真正读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顺着山势铺得整齐,青翠的叶子沾着晨露,风一吹便轻轻晃动,把旁边古朴的柳山村都衬得活泛起来。三四月春茶旺季时,园子里满是采茶人:草帽压着额角,竹篓挎在腰侧,指尖轻轻捏住茶尖那片嫩芽,一折一摘,竹篓里很快就积起一小捧春绿。这时深吸一口气,满鼻都是茶叶的清香混着泥土的腥气,那是春天最实在的味道。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走累了,就去茶园旁的茶寮歇脚。眼前是绕着雾的青山、淌着水的小坑,手里捧着刚泡好的九曲红茶,茶香裹着热气飘上来,连时间都像被这股惬意绊住了脚。望着这景、品着这茶,倒真像钻进了一幅画里,只想多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

舌尖上的传承

日头升到头顶,“田里人家”的长桌宴已经排开。十几张方桌连成长龙,桌上的菜肴冒着热气,蒸腾的白雾里飘出笋干的醇厚、糯米的清甜。最显眼的是中间那道"畲族乌米饭",紫黑的米粒油光发亮,这是用南烛叶汁浸泡糯米蒸成的,据说吃了能强身健体。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尝尝这个!”身旁的畲族阿婆往我碗里舀了一勺“豆腐娘”,嫩绿的豆腐娘带着豆香,混着葱的清爽,在舌尖化开。阿婆说,这是用山泉水磨的青豆,煮得稠稠的,撒把葱花就是最好的早餐。她的手背上布满皱纹,指关节有些粗大,那是常年织布、舂米留下的印记。

长桌宴的高潮是“喝交杯酒”。畲族姑娘端着自家酿的米酒,唱着《敬酒歌》向客人敬酒,歌声婉转如山间清泉。“客人来啊咧,米酒香咧……”若是客人接不上歌,就得连干三碗。好友老张被姑娘们围住,他举起相机说:“我用照片换酒喝,行不行?”引得满桌哄笑,快门声和碰杯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席间小调。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宴席间隙,我溜到后厨帮忙。畲族大妈正教游客做麻叶麻糍,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抡起木槌反复捶打。“要捶到能拉出丝才算好。”大妈一边示范一边说,和糯米混在一起,“这麻叶是山上采的,清热解暑,老一辈传下来的方子。”拿起捶好的麻糍,咬一口软糯香甜,仿佛把整个秋天的滋味都含在了嘴里。

红土地上的记忆

午后的阳光变得柔和,我们沿着村后的石头路往山上走,去寻访“红军洞”。带路的是83岁的雷大爷,他手里拄着竹杖,脚步却很稳健。"这条路我走了一辈子,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儿转移的。"

穿过一片竹林,山腰上出现一个隐蔽的石洞,洞口被藤蔓遮掩,仅容一人侧身进入。“1935年,挺进师的伤员就藏在这里。”雷大爷拨开藤蔓,洞里黑漆漆的,“畲族老妈妈钟金钗每天趁着天黑送吃的,要走十多里山路,还得躲过敌人的搜查。”他指着洞壁上的划痕说,“这是伤员们刻的,盼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在郑坑村的文化礼堂,我看到了钟金钗的画像:梳着圆髻,穿着粗布衣裳,眼神坚定。1937年,景宁县第一个畲族党支部就在郑坑成立,钟金钗的儿子钟福体成了第一批党员。后来,钟福体为掩护战友牺牲,钟金钗又把家里的粮食、布匹都捐给了红军,被战士们称为“畲族革命老妈妈”。她的故事被改编成歌剧《畲山黎明》,每当村里唱起剧中的选段,老人们总会红了眼眶。

礼堂的展柜里,还陈列着当年的煤油灯、步枪子弹壳,还有一块褪色的红布,那是畲族妇女为红军缝制的旗帜。讲解员说,郑坑有6位烈士被载入《组织史》,他们的名字被刻在村口的纪念碑上,和青山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

指尖上的非遗

傍晚时分,我来到村民蓝大妈的家里,她正在织畲族彩带。阳光透过木窗照在她手上,五彩的丝线在指间翻飞,转眼就织出一只凤凰的图案。“这是‘万字纹’,代表吉祥如意。”蓝大妈说,她从8岁跟着奶奶学织彩带,如今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以前姑娘出嫁,都要亲手织条彩带当嫁妆,上面的花纹藏着对婆家的祝福。”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她家的墙上挂着许多剪纸作品,有“龙凤呈祥”,也有“五谷丰登”,都是她丈夫的手艺。他正在剪一幅“丰收图”,红纸在他手里转来转去,不过十分钟,一群挑着稻谷的畲族姑娘就跃然纸上。“这些图案都是老辈传下来的,每个纹样都有说法。”他指着一个类似稻穗的图案说,“这叫‘谷魂’,畲族人相信,粮食是有灵魂的。”

院子里,几个年轻人正跟着老奶奶学唱畲族山歌。“要像山泉水一样,又清又亮。”老奶奶示范着,歌声时而高亢如山顶的风,时而低沉如林间的溪。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学得最认真,她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周末就来学山歌,“我想教孩子们唱,不能让这些调子断了。”

夜色渐浓,郑坑村亮起了灯火。远处的梯田里,几盏灯笼在风中摇曳。隐约间,山歌声从某个院落飘出来,混着蛙鸣和虫唱,像一首古老的摇篮曲。

晚潮|畲寨郑坑:秘境里的“畲族活态博物馆”

离开郑坑时,我带走了一条蓝大妈织的彩带,上面有稻穗、凤凰和星星的图案。它不像博物馆里的文物那样冰冷,而是带着畲族人的体温和气息。或许,这就是郑坑最珍贵的地方——它不是被玻璃罩起来的标本,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在续写着畲族文化的故事。

车下山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郑坑村的灯火像一串散落的星星,嵌在青山深处。我知道,只要这些灯火不灭,这个秘境里的故事,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