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3日 13:06 3 admin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

——大清溪古亭记


秋阳穿过岭南的浓荫,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碎金。循着导航的指引,车停在北乡镇茅坪村的田埂边,远远便望见一道木构的剪影立在山坳间——那便是大清溪凉亭,一座从光绪七年(1881年)走来的长亭,正静静候着远道而来的探访者。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走近时,最先触目的是两侧四对石柱,青灰的石面上爬着浅浅的苔痕,像时光写下的细密注脚。它们稳稳撑起亭顶,将“通透”二字诠释得恰到好处:风从东北向的山口吹来,带着山野的草木清香,穿过亭内的梁柱,又往西南向的河谷飘去。抬眼望,亭脊梁上“光绪七年仲冬吉旦首事立”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仍能辨出当年刻字时的郑重,九架梁的抬梁穿斗结构严丝合缝,木梁的纹路里藏着百年的风霜,却依旧坚固如初。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亭内便是“宜乐”古道,青石板被磨得发亮,缝隙里嵌着干枯的草屑。俯身抚摸石板,指尖能触到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秦汉年间的马蹄踏过的印记?是东汉的驿卒匆匆赶路时留下的鞋印?还是清代的商贾挑着货担,铁杵在石板上磨出的沟槽?资料里说,这条古道能追溯至秦汉,东汉时已成广东通中原的要道,想想便觉神奇:千年前,或许有穿着宽袍的书生,背着书箧在此歇脚,望着亭外的群山感叹前路漫漫;或许有挑着茶叶、丝绸的挑夫,放下担子喝一口随身的凉茶,与同行人唠几句家常;更有驿马飞驰而过,驿卒翻身下马,在亭柱上匆匆记下“平安”二字,又策马远去。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站在亭中央,闭上眼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五里一驿,十里一站”,古人的智慧藏在这短短几句民谣里。大清溪凉亭便是这古道上的“标点”,是南来北往者的慰藉——走累了,在此歇脚;天凉了,在此避寒;下雨了,在此躲雨。它不像名山大川那般张扬,却以最朴素的姿态,承接了千年的人间烟火。往西望,是乐昌的方向,往东北去,是北乡、九峰的群山,那些曾经被脚步丈量过的山路,如今虽少了商贾的喧嚣,却因这凉亭的存在,依旧带着鲜活的温度。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同行的村民说,以前村里的老人常来这亭子里坐着,讲古道上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商人在亭里丢了钱袋,回头找时,竟有个樵夫守在亭中等他;说有一年大旱,路过的道士在亭前掘井,竟真的挖出了清泉。这些故事或许带着几分传奇色彩,却藏着当地人对凉亭的珍视。如今,古亭成了古迹,被好好保护着,石板路依旧干净,木梁定期修缮,连亭边的野草都有人细心打理——不是为了“开发”,只是不想让这千年的印记,在时光里慢慢褪色。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离开时,夕阳已沉到山边,给凉亭的木柱镀上了一层暖光。回头望,那座不大的凉亭立在古道上,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看着往来的人。它见过秦汉的明月,照过东汉的烽烟,听过清代的马蹄声,如今又迎来像我这样的探访者。那些刻在石柱上的岁月,藏在木梁里的故事,不是冰冷的历史,而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温情。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或许,古迹的意义便在于此: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有机会停下脚步,触摸那些被时光沉淀的细节,听见历史的呼吸。大清溪凉亭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显赫的名声,却以最本真的模样,守住了“宜乐”古道的魂,也守住了岭南大地上,一段关于“行路人”的温暖记忆。

(白春明 2025.9.22)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在光绪的石柱上,触摸千年古道的温度——大清溪古亭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