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2日 20:08 4 admin

在 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 的 热带雨林 —— 4268.63 平方公里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腹地,白沙黎族自治县如同一颗镶嵌在热带雨林中的 “ 绿宝石 ”, 令人心向往之 。这里,鹦哥岭的云雾缭绕 , 南渡江 的碧波蜿蜒,与 璀璨而独特、灿烂而多彩的黎族文化 交织成一幅人与自然 和谐 共生的 美丽 画卷 , 揭开了热带雨林与黎族文化 相交、 相融 、 相生 的 “ 千年 密码 ” 。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王莉 摄

绿水青山之间,蕴藏着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金山银山”奥秘,正如“两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向“绿”图强、向“新”而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定步伐——“生态+”产业模式正蓬勃兴起,林下经济、文旅融合、研学康养、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新赛道不断涌现,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迸发了新活力、驱动了新引擎。

相交:黎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

文化熏陶,取法自然。璀璨夺目“人类非遗代表作”——黎锦,或以山川草木为题,将大好河山织入棉帛之中,绚丽多姿;或以鸟兽虫鱼为脉,将自然生机融入图案之间,栩栩如生;或以风花雪月为引,将浪漫情怀点缀纹理之上,温婉动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许多生活智慧、文化灵感和人间情愫,都可以在人类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的互动之中找到来源。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这幅命名为《一路美丽到白沙》的黎锦作品,长约1.6米,以白沙境内美女峰为切入点,甘工鸟、大力神等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尽皆呈现,双面同绣的龙纹立体感十足,几何化的山峰纹路层叠交错,仿佛将热带雨林的苍翠与黎乡村寨的烟火气凝固于这方寸之间。“黎锦纺线取材于本地的海岛棉或野麻,纹样都是照着山水的影子绣的。”海南省黎族双面绣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介绍。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野花色彩斑斓、争奇斗艳,与黎族人对缤纷生活的美好追求、创优争尖的不懈奋斗,产生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形成朴素的文化内涵,并延伸为团结进步的思想精髓。猛禽身姿矫健、搏击长空,用无畏之态诠释苍穹的广袤,黎族人在它们的身上汲取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生存智慧,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仰体系。

黎陶作为独特的黎族传统艺术珍品,是人们生活和祭祀的器皿。这种“捏土成器”的独特技艺,铭刻着黎族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无穷智慧。而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工艺中的黎陶作品,则更能散发出一种古朴且自然的美感。

“80后”黎族姑娘王柳娟,是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县级传承人,掌舵青松乡非遗乡村振兴工坊。这里的每一件黎陶作品,都珍藏着生态基因。每年的“啦奥门”节庆活动,慕名而来的游客除了与黎族群众一同“庆丰收、吃新米”,“赏黎陶”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一件乐事。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在手指翻飞间,黎族人民的历史、信仰、习俗、情感、审美等凝聚其中,质朴中透着原始生命力,了解、感悟、沉浸于耐人寻味的文化写意。”王柳娟如是说。

海南热带雨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宝藏,更是黎族民歌的摇篮。黎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却有一部用歌声传唱的生态史诗,被誉为“无字的生态档案”。民歌为农事而生,橡胶林间、茶园里、田间地头,人们用歌声记录动植物、节气等规律,歌唱人们向往美好生活、传递朴素情感的心声。

在许多优美动听的黎族民歌中,勤劳勇敢、智慧乐观的黎族人一直传承——《捻稻歌》《酿酒歌》等歌曲,哼唱“我们的山兰已成熟,要积极来守护,别让鸟来吃,不让山猪拱”,让农耕智慧实现“无字传承”;《花开只待有缘人》《思念》等歌曲,表达“待到稻花香,芦苇开花时,我们再相恋,约定成夫妻......”,让真挚的情感永远留存。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邦溪镇南牙村青年朱晓保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黎乡乐团”的队长,每年欢庆黎族苗族传统节庆“三月三”,这支乐团都会以歌为媒,敬献八方宾朋。一曲《三月黎乡》这样唱:“三月三,米酒、糯米酒、山兰酒,三月三,我们来唱歌跳舞,三月三,我们黎族人好客热情像三月的太阳......”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黎族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和大自然是一体的,家乡的山水、田野、村落等皆是音乐灵感的源泉,这份和谐可以说有山有水有景致、有歌有酒有乡愁。”朱晓保说。

镶嵌在海南热带雨林中的黎族传统文化,宛如一部生动的“生态教科书”,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故事,都蕴藏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因,“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一方山水富黎民的故事,顺势发生一场绿色革命——

相融:“靠山吃山”共奔生态与发展双赢道

从刀耕火种的智慧到生态环保的实践,从织锦图腾的密码到雨林深处的歌谣,黎族文化与热带雨林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依存,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精神共鸣,相通相融。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沉淀在热带雨林中的宝藏焕发璀璨的时代光芒。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一时陷入“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困境,是南开乡高峰村的“穷根”;既是镶嵌在热带雨林的一颗“人文明珠”,又是遗存贫困和孤独的角落。2020年底,位于鹦哥岭腹地的高峰村实现整村搬迁,“变身”成牙叉镇新高峰村,是全省首个生态移民搬迁村。“靠山吃山”这一点,不再是过去单纯索取资源的生存方式,而是转化为守护青山、发展产业的富民路径,这一深刻变化,在村民符国华身上充分体现。

“每人分得10亩橡胶林,还发展了林下产业,现在我在产业基地当管理员有四五千块钱一个月。青山更绿了,日子也更好了。”符国华说。

“雨林藏茶”,林木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古茶树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南开乡牙佬村,热带雨林里的野生海南大叶茶正在变成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当地农民不仅用野生海南大叶茶的种子来培苗,还采摘茶青炒茶。野生海南大叶茶从雨林深处到市场的生态之旅,让当地农民的“增收账本”上又添了一笔。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南开乡革新村委会道友麦村村民符亚玉,就是当地民间制茶的代表。每到春来,山里弥漫的茶多酚,总能勾起他的炒茶之情。“原料好,手工炒出的茶供不应求,每年都有很多人翻山越岭过来跟我买茶,价格能卖到七到八百块一斤。”符亚玉介绍。

优质的野生茶树资源,给白沙茶产业注入了发展活力。坐落于白沙农场牙叉九队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白沙茶树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是全省首个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基地。这里保存了200多种茶树种质资源,为当地全域有机茶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茶,在以茶待宾、以茶觅商中妙用无穷。黎族的茶道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待客之心、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涵。2024年10月中旬,来自全球各地的茶行业国际友人、外商、海外侨领以及国内300多名嘉宾齐聚白沙,开启了一场“与世界共品海南雨林大叶茶”的品鉴招商盛会,以茶为媒创下了许多精彩瞬间。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白沙茶是热带雨林的一张名片,‘茶+’效益正在释放。大力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就是要让老百姓不仅吃好‘茶叶饭’,更能吃上‘旅游饭’。”白沙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姜有茎如是说。

热带雨林中的世界级名片,还有海南长臂猿。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青松乡苗村,依托海南长臂猿这一“明星”,发展起了民宿产业,守护“猿份”变成了吃上“猿饭”。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一雌一雄两只海南长臂猿在树冠戏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现在来我们村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是过来看长臂猿的。人家来我就负责带他们去玩,靠着导游这份工作,收入也还可以。”青松乡青松村委会苗村村民冯永辉说。

雨林青,黎乡美,生态富民的绿色蝶变,发生了跃动且深刻的变革。如今,白沙以雨林为基、生态为脉,正迈出矫健的步伐向绿图强。

相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白沙叙事

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一种借鉴银行的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对生态资源进行管理整合、转换提升、市场化交易和可持续运营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酝酿而生。白沙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全省率先搭建“两山平台”,每棵树、每座山、每条河都建立了“生态户口”,开启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之旅。

在“生态+民族”双轮驱动下,“两山平台”运转高效,“林下+”产业达到万亩亿元规模,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白沙山兰稻作文化公园、红坎瀑布等文旅IP引流吸客,首单林业碳汇、首个茶叶碳标签、首例“GEP贷”等纷纷开花结果......以“两山平台”为杠杆,“生态资源清单”变成了“经济价值账本”,撬动“生态”与“民族”双重价值。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生态与民族是白沙的根与魂,‘两山平台’将各类资源分散式收集,打造成‘资源包’集中式输出,实现招商引资,让每一寸山水都释放生态福利、创造富民价值。”白沙农场集团规计部副经理曾子恒说。

一条环热旅游公路如“绿丝带”般蜿蜒,将白沙的雨林秘境、黎族村落、红色印记与田园风光串“珠”成“链”。在新高峰村,环热旅游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新高峰人烹起了“旅游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集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共享农庄项目拔地而起。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新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志明信心满满:“我们不仅要走出大山,还要走向幸福,通过自身的良好发展,把新高峰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黎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白沙一道“必答题”。在白沙展示馆,这座占地1020平方米的展馆,已成为黎族文化创新表达的“试验场”和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大窗口”。展馆内,不仅陈列黎锦、黎陶、骨簪等千余件文物,还通过全息投影、3D影像、AR等技术让“静态的岁月”活灵活现,在光影流转、数字赋能中宛若泛起生命律动的史诗。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在沉浸式体验区,游客还能够透过巨幕‘漫步’于白沙陨石坑,穿越时空‘对话’70万年前的天外来物,让文化记忆突破时空界限。”白沙文化馆馆长符少玲说。

不止于此。今年,白沙紧扣“一二三五”发展策略,推动建设黎族文化特色小镇、体育运动特色小镇、低空经济特色小镇和地道南药示范基地、全域有机茶基地、热带雨林康养基地“三小镇三基地”,打响“生态”和“民族”两张特色名片,破译“雨林之书”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智慧。

在白沙这片热土上,白沙元门通航机场的螺旋桨正划破长空,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白沙·综合)成为“冠军摇篮”,鹦哥岭护林员的红外相机追踪着珍稀物种的足迹,百万亩橡胶林碳汇交易的无限潜力加速释放,南开乡牙佬部落露营地掀起生态康养新热潮,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找准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结合点,便能把准乡村振兴最澎湃的脉搏。

◎来 源: 白沙融媒体中心

◎记 者 :吴峰 陈权 王昭 梁如金 羊顺玲 黄立华 李莹 符东

◎编 辑:吴秀庄

◎审 核:陈 权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海南白沙:热带雨林与民族文化相交、相融、相生的生动实践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