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晅曜亭】问道三清山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5日 20:55 3 admin
【晅曜亭】问道三清山

三清山,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世上无双福地”,其美誉自古流传。它“东险西奇,南绝北秀”,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的特点。奇峰异石、云雾佛光、苍松古树、峡谷溶洞、溪泉飞瀑各具特色。每年,这里有长达200余天的云雾缭绕,使得整座山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仙气飘逸。十一黄金周,三清山的晨雾未散,十万级台阶已响起簌簌脚步声。游客们循着青原行思的禅宗三境而来,在玉京峰的云海中寻觅“看山是山”的初遇,于钟灵毓秀、烟霞氤氲的三清修真间体悟“看山不是山”的哲思,最终在日出金芒里照见“看山仍是山”的永恒。这座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峰林”的仙山,正以道法自然的姿态,与我们携手同行,舒展开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问道之旅。

初登三清山,恰如禅宗初悟的“看山是山”之境。玉京峰如宝塔刺破云霄,巨蟒出山、东方女神等象形石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每一片树叶的婆娑、鸟群的盘旋、流泉的潺潺,都纯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此时的山是山,水是水,游客的视线被自然造化牵引,恨不能将每一处风景尽收眼底。这种原始的震撼,正是三清山作为“仙山”最本真的魅力——它不饰雕琢,却以天地为笔,在云雾间书写着最质朴的壮美。三清山拥有108处奇峰、72处异石:三清列座是峰峦;万笏朝天、九天长城是峰墙;天门众仙迎客是峰丛;三龙出海是峰林;玉灵石林是石林;巨蟒出山、观音赏曲是峰柱;神仙现指、蜗牛戏松就是石锥;并有西海大峡谷、三排尖崖壁和丰富的象形石,如老道拜月、猴王观宝,惟妙惟肖。当我们驻足于“红旗漫卷·万人颂歌”的赤诚与“晨光太极·三清同庆”的热闹,指尖轻触花岗岩历经14亿年风化的肌理,仿佛触到了《道德经》的玄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世密码,在山风中低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然而当游人从初见的激动中抽离,便踏入“看山不是山”的禅悟之境。三清山的“三清”二字,原是道教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合称。传说中三位天尊曾在此坐而论道,仙气化作峰峦,山风都带着《道德经》的玄韵。元始天尊的混元珠,可倒转局部时空;灵宝天尊的太极图,展开即显阴阳界河;道德天尊的芭蕉扇,一扇熄火山,二扇还阳魂。而民间叙事中,葛洪炼丹时遇三位白须老者踏云而来的传说,更让山石流泉都染上了浪漫的仙气。此时的山已非单纯的自然景观:巨蟒峰是天地灵气的具象,东方女神似含道教阴阳之理,连山风都成了《道德经》的注脚。正如《白杨礼赞》借树言志,《海燕》托物抒怀,三清山的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超越表象的文化隐喻——树非树,是道法自然的载体;雾非雾,是天地呼吸的韵律。

最终,当游人穿透层层迷雾,抵达“看山仍是山”的彻悟之境,三清山便显露出它最深邃的智慧。此时的山仍是那座山,却因历经迷惑后的释然而更显巍峨;水仍是那方水,却因尝过酸甜后的放下而更显澄澈。三清宫素粉的清苦、板灯耀夜的祈福、日出金芒的欢笑,都在诉说着“拥有之后的放下与释怀”。当游客身着汉服与“葛洪”对谈,听“三清道祖”讲经,或是与“东方女神”共赏“山水清音·道乐和鸣”时,道教的“天人感应”与禅宗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竟在此刻达成微妙共振。这种禅意,既是对“万物相辅相成”的哲学诠释,也是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命顿悟——正如宋代禅师青原行思所言,彻悟后的山水,是褪去所有附加意义后最本真的存在,却又因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更显厚重。

站在三清山的峰顶回望,日出时分的万道金光穿透云雾,照见的不只是奇峰异石,更是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对道法的追寻、对禅意的体悟。这里既有道教宇宙观的宏大叙事,又有民间传说的浪漫想象;既有禅宗三境界的智慧启迪,又有节日活动的鲜活烟火。三清山之妙,正在于它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看山是山”的直观、“看山不是山”的深思、“看山仍是山”的彻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道之路——或于晨光中打一套太极,或于素食里品一味清欢,或于山水间吟一句《道德经》,最终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功德圆满中“四法常钦,万古永为箴”。这,或许就是“问道三清山”的终极答案——寻觅十万八千里,灵山自在汝心头,不必于云雾峰峦间刻意寻道,道德自在山水间,在每一次日出日落的轮回里,在每一次山风拂过慈悲喜舍的刹那。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晅曜亭】问道三清山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