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7日 03:55 4 admin

一百多年前,满清政府在哈尔滨的道外区设立官道衙门。当年,这里是哈尔滨人气最旺、商业最火、人情最浓的地方。这里酒肆茶社、饭店剧院,应有尽有。你可以先到鱼市胡同的范记永吃上一顿水饺,再到靖宇头道街的温泉浴池泡个热水澡,然后到北三道街的评剧院看上一出戏,或是到松光电影院看场电影……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哈尔滨的很多故事都得从道外区说起。历史上,先有傅家甸(老道外区),后有哈尔滨。在哈尔滨百年发展历程中,道外区形成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历史风貌的老街路、老建筑、老字号和老艺人,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旧城区改造,这其中的“荟芳里”等老街区荟芳里在玛克威后南十六道街也复存在了, “桃花巷”也早已更名为南勋街。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在老城狭窄的街道上,在老城斑驳的墙壁上,有的是沧桑、有的是回忆、有的是故事。老城的故事,真的很多,本文只讲述老城里“桃花巷”的故事……

“桃花巷”是当年从事皮肉生意的地方。说大鼓的、吹糖鱼儿的、拉洋片的民间艺人聚到一块儿吹拉弹唱,热闹非凡。据说当年“圈楼”的周围也很繁华,出大门就有绸缎庄、小买卖、杂货铺,小作坊一家挨着一家,经常看到伙计们拎着椭圆形的食盒到“圈儿里”送饭。

“桃花巷”,它要比“荟芳里”有名气的多,这里特别热闹,卖什么的都有。上个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河南、河北等“关内”地区的人踊进哈尔滨,聚居在这里形成棚户区,这些人在这里落地生根,世代生息。解放前,这里既是五行八作、十样杂耍无行不有的“群艺荟萃”之处,也是哈尔滨下层人的消费场所。茶(水)楼、戏园、妓院汇聚于此,昼夜喧腾,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场景。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就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风貌独特的保护建筑。随着老城区的改造,不少景观已化成了瓦砾,再想回忆那一段历史片段就只能看老照片了。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桃花巷”这样的院子格局上有些像四合院,进大门之后,四周是二层楼。楼梯在外面,有一条走廊,两边是规格大小一样的房间。在许多人童年的记忆里,想起“桃花巷”,就是拥挤和脏乱的代名词。一间单独的房子是13米,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人卧室的大小,但解放后能分到了这样的房子,邻居会说,你家可真大!那时是一家三代住在里面。这些楼房举架很高,所以人口多的人家都要建“吊铺”,就是把房间分成两层,在一旁安个梯子,上面可以住人。如今,许多大杂院变成了大高楼,人们再也不用挤在那小破屋里了。

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在拥挤不堪的大杂院里,生活的即开心又不开心,因为好多承载历史的老楼已永不存在了。有人说,谁也阻挡不了时代的脚步,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正在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正如现在好多人在抱怨现代生活的烦躁、冷漠、空虚,可谁真的愿意完全的回归到过去呢?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人们,能忍受乡间生活的单调和无聊么? 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追访中有位网友讲,老道外分为东北傅家区,从六道街划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一些居民表示:能迁入新居是他们多年的梦想,政府拆除大量危房棚户也是为民造福,可这里的老房子中一些保存完整、根基坚固、有特色、带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也被一同拆毁,实在可惜。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旅游价值来考虑都应保留下来。据了解,有价值的老建筑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几,保留下来的南二、三、四道街也大都是后建的赝品。已被拆除的南新街64号是一座中式古典院落,搞文物的人说,单是带有南新街64号门牌的老门梁就具有文物价值,因为这一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式古典建筑老宅被彻底拆除后,老门梁和门牌号就已经成为绝版。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在老道外有很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它们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在权衡眼前经济利益与老建筑对城市的长期价值时,更应该重视对城市文化历史的保护。谁也不想让自已热爱着的城市,变为一个没有“历史”痕迹的城市。如果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本上去品读我们的城市,这对我们来讲无疑是一大遗憾。

哈尔滨老城故事--“桃花巷”的变迁

我们熟悉的老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磨电没有了,老房子拆了,大杂院少了,街上的楼高了……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建设,但也需要丰富的历史遗存。

“桃花巷”,“变化太大了!”

(文/摄 刘纯)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