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7日 09:16 2 admin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国庆黄金周的德阳中江,东北镇觉慧村的村口早早排起长队——挂着川A、渝A牌照的车辆蜿蜒数里,游客们举着相机穿梭在“银丝瀑布”间,屋顶垂落的挂面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美食集市的香气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这幅车水马龙的热闹图景,正是“中国挂面第一村”如今的日常。

这里的一碗挂面,盛着三重滋味:有千年手艺沉淀的历史沧桑,有村民朝夕相伴的人间烟火,更有农文旅融合催生的潮流时尚。而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地理标志特色小镇核心区,中江挂面村的崛起,恰如地标中国农旅品牌专家李耀中所言:“地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地理标志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佐料一:历史沧桑,千年挂面的时光印记

中江挂面的故事,早在宋代就已在蜀地市井间萌芽,那时凯江两岸盛产的强筋小麦、清冽江水与温润气候,共同孕育出这一独特美味,也正是李耀中口中“成就产业的地方特色”最初的模样。元代时,古蜀道上的商队将挂面带出盆地,使其成为南北往来的“旅途干粮”;明代更凭借“洁白中空、久煮不烂”的特质跻身宫廷贡品,“御面”之名传遍天下。

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竹枝词》里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生动描绘出当时挂面畅销南北的盛况;“中江挂面保宁醋,橘子出在赵家渡”的民谣,更将其与阆中保宁醋并列,刻进巴蜀百姓的生活记忆。道光至民国年间,中江境内挂面作坊林立,产品沿长江水运销往鄂、湘、粤,陆路直达京都,“家家做面、户户晒面”的繁盛景象,成了老辈人最深刻的记忆。

这份沧桑,藏在18道手工工序与70道小工序的坚守里。精选保护区内的强筋小麦粉,以凯江水精准配比和面;温湿可控的两次发酵,“抖、拉、抻”一气呵成的拉面绝技,每一步都需匠人用经验与耐心把控——拉制后的面条能形成独特中空结构,最细者可穿过针眼,晾晒时能垂挂5米之长,这便是老祖宗传下的“绝活”。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工艺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千年手艺终于有了正式“身份认证”,为后续“地理标志带动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佐料二:人间烟火,寻常巷陌的生活滋味

在挂面村,挂面从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底色——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正是乡村最鲜活的“有形资产”。村子里独特的“回”形院落格局,屋顶相连成开阔平台,既是民居也是天然晒场:晴好天气里,家家户户屋顶架起木杆,洁白挂面如纱如幔,村民穿梭其间翻晒整理,阳光洒在银线上,构成最动人的乡村图景。这种“前店后坊”的模式,已延续了数百年。

68岁的陈立亮是村里的老面匠,从16岁跟着父亲学做面,手上的老茧早已成为丈量工序的标尺。“和面要‘三光’——盆光、面光、手光,发酵得看天看温,晒面得趁晴趁风。”国庆期间,他的作坊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围着看他拉面,只见面团在两根竹棍间逐渐延展,最终成了细不可见的银丝。“最多一天卖了300多斤,有重庆游客说,就想带点‘非遗味道’回家。”老陈笑着说,作坊里的面不仅供游客购买,还会送到村里的餐馆,让大家尝到最本真的滋味。

村里的美食集市更是烟火氤氲的缩影。刚出锅的清汤挂面,撒上青翠葱花、淋几滴香油,便是最纯粹的鲜香;讲究些的,配上土鸡炖出的浓汤,加一勺豆瓣酱,筋道面条吸足汤汁,一口下去满是满足。除了挂面,八宝油糕的软糯、中江柚的清甜也在摊位上飘香,游客捧着碗蹲在屋檐下吃面,与晒面的村民唠家常,国庆的热闹里,藏着最踏实的生活暖意。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佐料三:潮流时尚,农文旅融合的新生机

谁也没想到,这根古老的面条,如今成了国庆假期的“潮流密码”。近年来,挂面村以“手工挂面产业+田园民宿+文化旅游”为模式,用“文化旅游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让千年古村焕发新生——这正是对李耀中“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理念的生动实践。

清华大学设计院主导的规划,将“山、水、林、田、园”自然风光融入村落:非遗展示馆里,老面匠演示传统工艺;手工体验坊中,游客能亲手尝试和面、拉面;田野间的小火车载着孩子穿梭,远处的水上咖啡屋临湖而建,坐在露台喝咖啡,眼前是凯江波光,远处屋顶的挂面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国庆期间的“宋韵烟火集”更是人气爆棚。飞檐翘角的宋代门楼内,上百位非遗传承人现场献艺,八宝糕的酥香与特色辣味交织;夜幕降临时,古乐奏响,百戏杂技登台,花火鱼灯巡游其间,复刻出大宋市井的热闹盛景,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朋友圈里满是“中江挂面村”的打卡动态。年轻创客还开发出麻辣、番茄、菌汤等口味的速食挂面礼盒,印上“银丝传奇”“非遗手作”等时尚标签,文创店里,挂面造型的钥匙扣、印有晒面图景的帆布包,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2025年国庆,挂面村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试开园以来累计超百万游客到访,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9月底承办的全国非遗体验周活动,更让这里成为全国非遗爱好者的聚集地,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价值跃升。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地理标志特色小镇:一根面条撑起的发展样本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地理标志特色小镇核心区,挂面村的崛起,正是对李耀中“地理标志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理念的完美印证。小镇以“中江手工空心挂面”公共品牌为核心,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优势,构建起“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将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与农业生产、文旅资源等“有形资产”深度绑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让挂面附加值大幅提升。通过制定严格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从原料种植到生产加工全程管控,确保每根挂面都符合“洁白中空、筋道爽滑”的特质——就像黑龙江以地理标志标准赋能大米产业、江安以标准培育“蜜本南瓜”一样,标准化生产让中江挂面摆脱了“土特产”的局限,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小镇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规模化小麦种植,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国庆期间,周边农户在村里的作坊务工,日均收入超200元,真正实现“一根面条富一方人”。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在地理标志引领下,小镇的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规划中的面食街、非遗文创街即将亮相,春节前温泉酒店也将开放,还将联动永太、黄鹿等3个镇推出“一心+三镇”精品线路——这种“地理标志+文旅”的模式,与江安县迎安镇以“蜜本南瓜”为核心打造农旅活动的思路一脉相承,都是通过产业与文旅的融合激活乡村业态。从“卖面条”到“卖文化、卖体验”,地理标志不仅守护了老手艺,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全国地理标志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中江样本”。

国庆的热闹渐渐褪去,挂面村的屋顶仍垂着银丝,美食集市的香气依旧萦绕。一碗热气腾腾的挂面端上桌,既有历史的厚重、生活的温暖,也有时代的鲜活。这根穿越千年的面条,在地理标志的护航下,在文化旅游的赋能中,完美诠释了李耀中的乡村发展理念——当地方特色、地理标志、文旅融合这些无形资产,与农田、民居、手艺等有形资产相拥,乡村便真正拥有了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的内生动力,也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一碗面里,读懂乡村振兴的生动密码。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中国挂面第一村:一碗面里有人间烟火历史沧桑,还有年轻潮流时尚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