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文化特派员日记:以光影助力新西坑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13:54 3 admin

潮新闻 记者 黄彦 见习记者 朱亮羽 通讯员 王姚呈

秋日的夜晚,丽水市缙云县溶江乡新西坑村的文化礼堂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台上婺剧演员聚精会神表演,台下的村民们沉浸在剧情之中,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一年前,这里还比较冷清,让礼堂热闹起来,离不开省文投集团派驻村里的省文化特派员王大川。他经过深入调研,与当地共同研究,实施新西坑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策划“主题文化月”、拍摄《竹梦归乡》、打造“红色基地”,依靠“光影”,让一个常住人口仅200余人的小山村“文化出圈”。

文化特派员日记:以光影助力新西坑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2024年,王大川初到村里,发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但也面临一些“窘境”。比如,粟裕将军曾率部宿营的红色故事在村内口口相传,村外却鲜为人知;花灯、板龙等传统技艺丰富,但后继乏人;古宅成片,却年久失修;年轻人外流,“空心村”现象突出……

要让文化“动”起来,首先得把文化阵地建起来。在派出单位和当地支持下,王大川积极协调资源,广泛征询村民意见,对礼堂进行全面改造翻新,还安装了环绕音箱、电影银幕、乒乓球桌等设备。

设施有了,如何用起来?“村民喜欢什么,我们就送什么。”王大川与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座谈研讨,决定利用省文投集团在农村数字院线的资源,在村里的文化礼堂放电影,还推出“主题文化月”活动机制:每月设定主题,每周举办不同文化活动,既有传统民俗的鱼灯巡游、迎花灯,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婺剧演出、文艺演出,文化品牌逐渐打响。

自“主题文化月”开展以来,累计吸引周边村民和游客超过1.2万人次参与。新西坑村更是顺势组织“共富夜市”,动员村民在活动场所周边摆摊设点,销售土特产、美食小吃,实现集体增收30余万元。“现在我们每天都像过节!”刚看完戏的村民代表胡异珍感触是最深的:“现在村民都不打牌、搓麻将了,听听戏、唱唱歌、打打乒乓、卖卖特产……夜生活越来越丰富。”

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王大川意识到:新时代乡村,需要“被看见”。依托之江电影集团资源,他策划并推动了文旅微短剧《竹梦归乡》拍摄,讲述青年返乡创业、共建美丽乡村的故事。取景地就在新西坑村内。拍摄期间,村民踊跃参与,争相报名担任群众演员,文化礼堂一度成为“小剧场”。“导演夸我演得最自然!”村民谢月珍因为有着一头漂亮的银发而被选中成了女主角的奶奶,她笑着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会演戏,因为短剧,越来越多人到村里来玩,非常开心。”自然山水与村民笑脸共同入镜,成为外界了解溶江、认识缙云的一扇窗口。

文化特派员日记:以光影助力新西坑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特派员来‘种文化’,让村民自己成为主角,真正有获得感。”新西坑村书记丁军伟介绍,新西坑村村民郑金亮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因要照顾残疾妻子,过去只能务农,收入有限。如今游客增多,郑金亮将自家房屋改成农家乐,兼营小卖铺,还考取了水上救生员证,月收入超过6000元,生活大为改善。

为传承新西坑村的红色基因,在乡政府、村两委支持下,王大川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将闲置宗祠改建为“粟裕挺进师洪坑岭战斗展览馆”,并扩展打造红军宿营地、红色长廊、中国革命历史墙绘等体验式景点,以电影式布景再现革命历程。如今,新西坑村已成为缙云县重要的党建学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参观者和游客络绎不绝。

文化特派员日记:以光影助力新西坑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10月10日,浙江日报2版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