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晚潮|三江口上赏夜景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9日 11:00 2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云中鹤鸣

晚潮|三江口上赏夜景

我一直以为,眼前的风景,是特地为外地人准备的“饕餮之宴”,而它们只是本地人生活中的“背景”而已。

国庆夜,我特地“装扮”成一个外地人,重赴三江口,想从自己生活着的“背景”中,重新发掘这颗熟识的“江湾玉盘”的独特魅力。

抵达三江口时,夜色已悄然漫过甬城的上空。这里早已成了“人潮的世界,灯光的海洋”。我陡然发现,站在东西走向的江厦桥上,才是欣赏三江口夜景的最佳视角。

站在江厦桥南侧桥栏极目远眺,脚下的奉化江上,裹着淡淡的月色和变幻莫测的灯影的晚风扑面而来,老远便可闻到节日喜庆的气息。只见高楼林立的江岸、绿树成荫的江厦公园,在月光和灯光的沐浴下,显得更加层次分明、鲜活灵动。而今夜奉化江上最靓的“星”,莫过于素有宁波地标建筑美誉的“灵桥”(俗称“老江桥”)了。远远望去,与江厦桥相距几百米的灵桥,犹如长虹卧波,那不时变幻着的灯光,仿佛向你我诉说着灵桥的“前世今生”。

晚潮|三江口上赏夜景

长虹卧波奉化江。

灵桥系唐长庆三年(823年),由明州刺史应彪所建,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清代诗人李邺嗣的《鄮东竹枝词》“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 ”,道出了那时灵桥的旧模样:江面上16条木船联结而成,上铺木板,以篾索联系成排,连络两端。而南宋王应麟的《济南陈公修东津桥记》则告诉我们灵桥桥名的由来:刺史应彪始建浮桥,有虹景见云表,即其地维舟,随潮汝上下,故桥以灵名。宋更名桥曰东津。1936年,东津浮桥改建为钢结构桥梁,并恢复桥名“灵桥”,一直沿用至今。

远望七彩灵桥,不免让我穿越到从前。在那个没有路灯的年代,我仿佛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夜间不是趁着月色,就是手举火把或打着灯笼小心翼翼过桥的场景。我们还可以从宋代王亘的《登灵桥门晚望》“渡水虹霓轻缥缈,隔江牛女淡朦胧”中,品读出旧时灵桥的“夜景”。诗人以“虹霓”喻灵桥,既呼应了灵桥“虹景见云表”的建桥传说,又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其横跨江面的轻盈姿态;借“隔江牛女(牵牛、织女二星)淡朦胧”之意,烘托出暮色下江天交融,虚实交织,让灵桥的夜景既有晚风拂桥的灵动,又有星雨落江般的浪漫。

当你站在江厦桥北侧桥栏,从左到右来个180°环视时,三江口的景致如同徐徐展开的千年历史长卷般尽收眼底。这悠悠流淌的三江水,见证着宁波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港、中国大运河南端的出海口的繁华,到现代都市的“港通天下”;从古三江口的渔火点点、浪舶风帆,到如今的灯影闪烁、大桥流光;老外滩的百年老洋房与周边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它们宛如画卷中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晚潮|三江口上赏夜景

三江口处忆流年

你会发现,自西北而来的余姚江,与自西南而来的奉化江,在此交汇成甬江,三江之水将“三江口”书写成了一个大大的“Y”字母或“人”字后,再滔滔东流入海。据说,1844年宁波开埠后,三江口的江北岸老外滩成了“外国人的居留地和商埠区”。老外就因三江口呈“Y”状,而将此地称作“Y-town”,宁波人音译过来就成了“外滩”,它可比上海外滩还要早20年呢。“外滩”之名的由来,听起来虽有点牵强,但富有接地气的时代创意。宁波作为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方言中吸纳了不少音译的外来词,如“水门汀”(cement,水泥地)、“司的克”(sticker,手杖)、“司必灵”(spring,弹簧锁)等。其实,我初中始学英语时,也常用这种方式标注单词读音的。

你还会发现,今夜横跨三江口的江厦桥、新江桥和甬江大桥,仿若三道长虹,将“宁波三镇”(海曙、鄞州、江北)串联起来。你看,此时的三桥六端,三江六岸,楼宇鳞次栉比,灯光错落闪烁,车水马龙,人潮如涌,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真可谓“甬城灯如昼,点亮三江口”啊!

晚潮|三江口上赏夜景

游轮畅游余姚江。

也许你还有所不知,古时的三江口还有一个“三江亭”呢。它可是当时的达官、商贾、名士、僧人迎来送往的“候舟亭”,更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观景亭”。

或许你一定会好奇地问:“古时三江口的景色美吗?”我还是让南宋绍兴年间的明州知州潘良贵来告诉你吧!记得他在《三江亭记》中这样写道:“余到官二百余日,见一日送客至东门,循城而行,大江横其前,群山拱其外,岛屿出没,云烟有无,浪舶风帆,来自天际。”最后,他发出“此明之绝景也”的赞叹。他想,三江口这样的“绝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乎,他就在此处新建了一个亭子,供当地老百姓游观。他想到这里曾有三江亭,为两宋之际的兵火所毁坏,故仍沿用了“三江亭”旧名以示纪念。他还专门作《三江亭记》和《三江亭》诗,当时的明州士绅汪思温、蒋璇、薛朋龟等人都纷纷和诗。其后出任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的南宋文人范成大,还特地陪同当时的丞相魏杞登临此亭,还作诗《立春日陪魏丞相登三江亭》。足见三江亭在当时老百姓特别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当然,他们的醉翁之意不全在酒(三江亭),而在于那迷死人的“三江景”。

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尽揽三江胜景、文人争相题咏的三江亭早已不复存在。我想,倘若三江亭还幸存的话,当你登亭再赏三江口夜景,虽然眼前的“大江”依旧,但那时的群山、岛屿、云烟,乃至船来船往、帆影点点的景象,早已被如今满目的高楼大厦、大桥流光等所遮没。我倒是挺怀念南宋潘知州眼中的三江口“绝景”的。

蓦然发现,只有你用心去欣赏,本地人生活中的背景,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藏风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