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3日 11:12 1 admin

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徐淑敏

  九月的风掠过甘州大地,带着祁连雪水的凉意。我搀着年迈的姑奶奶,站在张掖东仓斑驳的青砖墙外。她从兰州归来,不是为了看新城的霓虹,而是要寻回记忆里那座沉默六百多年的粮仓。我们逆着马拉松人群奔跑的方向,走向文庙巷深处那段被时光封存的岁月——那里,有她童年驮米的马车辙痕,也有我祖辈用汗水浇灌出的“金张掖”传奇。

  我们来到税亭街市场东面的文庙巷。虽然翻修的大门上挂的匾额被红绸遮盖,但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张掖东仓"几个大字若隐若现,恰似蒙着面纱的西域少女,充满了神秘感。 不久,这里就要对外开放了,我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幸运感。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看到张掖市粮食局在2002年3月16日立的碑文,我了解到明粮仓旧名甘州仓,俗称大仓,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后来几经改建,成了如今的模样。

  陈旧的青砖拱顶连绵如丘,现存的九座廒房由五十四间构成,廒房建造全为土木结构,似饱食的巨人匍匐于甘州大地。瓦棱间仿佛还沁着五谷清香。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掖大多数收购的粮食均在其内入库,1973年之后,在拆除了西南两面廒房的原址,扩建了现代部分粮仓。明粮仓至今仍继续存储着粮食,是目前国内保存年代最久、最完整,并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

  望着眼前的粮仓,不禁令人惊叹,这不仅是储粮之所,更是河西走廊农业文明的胎记。

  “瞧这粮仓,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姑奶奶的手轻轻抚过斑驳土墙,像在触摸一段失而复得的光阴。

  那时东仓仍被市井烟火包裹,我家就在市场内,与粮仓仅一墙之隔。我从未想过,那些破旧低矮的仓房,竟是穿越六百年风雨的活化石。平房陆续拆迁,我以为只是为景点让路,如今才明白,自己曾与历史比邻而居,何其幸运,又何其无知——多少年来,竟在忙碌中对它视而不见。

  门口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那片宽阔的停车场,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实属罕见。听说修缮完成后将作为古迹开放。姑奶奶颤巍巍地指向西北面说:“我小时候来过这里。你太爷爷那辈,都是赶着马车把新米送进这些仓廪的……”

  姑奶奶要回乡下时,我们在乌江岔路口停下车,走进一片稻田。张掖褪去城市的外壳,显露出水乡本色——黑河如脉,支流似网,乌江镇竟是河西走廊少有的鱼米之乡。齐腰的稻株挺立如青帐,肥厚的叶片托起沉甸甸的穗苞,在阳光下泛着青黄交织的光泽。

  记忆倏然回到童年。每年春耕,我们都随父母下田插秧;初中时,还要跟着老师勤工俭学,整整七天泡在水田里。泥水漫过胶靴,青秧从指缝滑落,老师在田埂上喊着号子,我们弓着腰倒退着,编织出一畦畦绿毯。手慢的孩子总把秧苗插得歪斜,老农跺脚笑道:“这哪是插秧,是给田埂栽头发哩!”我们苦中作乐,笑声与蛙声融成一片,汗珠坠入泥水的声音,竟也成了田间的节拍。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后来,我分配到乌江当老师,每年带学生插秧。我常叮嘱他们:“要像给大地绣花,针脚不能乱,沿着绳线插齐整,别让主人家笑话。”孩子们小手翻飞,碧绿的直线在水田里延伸,仿佛为黑土地系上一条条鲜活的缎带。如今拖拉机轰鸣替代了水牛犁田,插秧机代替了人工劳作,可孩子们弯腰时惊起的水鸟,仍和二十年前飞得一样高。

  每个仲夏夜,父亲总会指着星空说:“看见天河没有?那是上天撒向人间的稻种,咱乌江人接得最多。”那时不懂,如今才明白:原来位于黑河冲积扇的乌江大湾,是甘州区海拔最低之处,得益于祁连冰雪融水的滋养,沐浴塞外长日照耀,经受戈壁风沙锤炼,才成就了“塞外江南”的美誉。父亲是种稻能手,大伯养鱼专业户,我们殷实的家底,皆源于黑河水的恩赐。就连冬闲时节,当别处农人晒太阳时,乌江草袋厂的副业也为乡亲们添了收入。

  曾听奶奶讲起六十年代垦荒掏泉的往事。饥荒刚过,政府组织开渠,男女老少肩挑手挖,硬是在乌江岔路口的草滩上掏出一眼眼生命之泉。泉水汇成沟渠那天,祖父捧起清流,老泪纵横:“这水比油金贵,往后咱乌江娃娃再不会挨饿了。”

  我和姑奶奶来到高处的小米种植基地,只见田埂那边的小米已齐肩高,细长的穗子密匝匝垂落,宛如金红色的瀑布。

  姑奶奶抓起一把土在指间揉搓:“这地有灵性呢!别处小米煮粥水米分明,咱乌江小米能熬出三层油皮;别处大米蒸饭满屋香,咱乌江米饭凉了也不回生。”她娓娓道来祖传的辨粮秘诀:新米坠手,陈米轻浮;好米莹润,次米色浊无泽。这些技艺正悄然消逝,如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农还记得。姑奶奶是六十年代毕业的师范生,后来跟着姑爷爷调到兰州,定居多年,她却仍记得这些口诀。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我们寻到稻田主人李学琦大哥时,他正在水田边割草。我在乌江任教时,曾教过他的女儿李明玲,因此相熟。如今他是乌江有机农业的带头人,也是“云满仓乌江香米”的运营人,获评“甘肃省网络文明大使”。他的稻田不打农药,坚持人工除草,将苦豆子草深埋作肥;粮仓不用药剂,全靠科学防虫。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套家传“煮米法”——不用电饭锅,也能煮出喷香米饭,油呛葱花,拌上辣子,不炒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正是这一碗碗热腾腾的大米饭,支撑我们乌江学子走出田野,走进课堂,最终从农村走向城市。

  我们寒暄几句便攀谈起来。“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丢。”他说着,抓起一把大米让我们嗅闻,“但也不能守着老底子过日子。”他站在稻浪翻涌的田埂上,掬起一捧金黄的稻穗:“徐老师,咱这稻子喝的是黑河水,晒的是河西走廊的太阳,每粒米都藏着祁连雪水的甜!”他指尖轻捻稻壳,露出白玉般的米粒:“传统种植加生态防虫,亩产虽不高,可煮饭时满屋都是二十年前的稻香。”他打开手机,展示物联网系统——直播卖粮、云端监测、无人机巡田,新农人的世界让我们这些城市人目瞪口呆。科技正将这片土地沉淀千年的智慧,传向更远的远方。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夕阳西沉,我们伫立黑河岸边。对岸马拉松赛道上的彩旗仍在猎猎作响。我默然望着河水,想起《天下粮仓》里那位为民生疾苦辗转反侧的清官,想起袁隆平院士为“禾下乘凉梦”耕耘一生的身影。粮食这条命脉,从来都需要有人死死攥住。而今,这使命交到了新农人手中——他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用科技让土地生金;不再愁销路,而是用网络让乌江米香飘遍全国。

  暮色中传来孩子们的诵读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原来是研学的学生在开展惜粮教育。穿校服的孩子们跑过田埂,衣角沾着稻芒,笑声落进泥土,像极了当年插秧归来的我们。他们当中,或许会走出未来的农学家、农业工程师,或许会像李大哥那样回归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黑河水的滋养,都会成为生命最深的印记。

  姑奶奶离开张掖那天,我们给她带上“云满仓”的大米和小米。金黄的米粒在掌心滚动,仿佛贮藏了整个秋天的阳光。她悄悄对我说:“你爷爷若见今日光景,定会笑出声来。”是啊,这盛世如他所愿——粮安天下,心有所依。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稻穗低首,是为感恩大地;人类躬耕,是为致敬生命。在这片生长希望的土地上,每个乌江人都是守粮人,每颗粮心都是天地心。乌江的女儿,当记住米香里的乡愁,更当记住粮仓里的天下。黑河水终将汇入居延海,而乌江的稻浪,正涌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简介:徐淑敏,高级教师。笔名,追梦人,甘州区朗诵协会理事,甘州区作协会员,张掖市民协会员。喜欢读书和写作,爱好书法与朗诵,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甘肃教育》《中学生作文指导》《甘州教育》等杂志。部分散文发表于《生活文摘报》《山西晚报》《黑河水》《甘泉》等刊物。)

徐淑敏|米香里的家乡——乌江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