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贵州兴义:文旅融合绘就秋季康养新图景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1日 08:08 4 admin

近年来,贵州兴义,这座被南盘江与马岭河环抱的城市,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凭借喀斯特地貌的独特秋韵、温润宜人的秋日气候与多元共生的文化底蕴,从“资源依赖”转向“生态康养”,打造出全国瞩目的秋季文旅融合新样板,成为人们追寻“诗意秋居”的理想之地。

贵州兴义:文旅融合绘就秋季康养新图景

兴义万峰林

秋景“破圈”:从“一季绚烂”到“全域赏秋”

兴义的秋季康养魅力,始于大自然馈赠的“黄金禀赋”。这里年均气温15℃,秋季平均气温保持在18-22℃,既无夏暑的燥热,也无冬寒的凛冽,加上全年96%以上的空气优良天数,让秋日的兴义成为天然的“润肺氧仓”。

而喀斯特地貌与秋色的碰撞,更让这里的秋景独树一帜——在2024年中国第二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上,兴义入选贵州省2024年气候康养最优推荐地,凭借“喀斯特秋韵+温润气候”的双重优势,成为西南地区秋季康养的新晋“黑马”。

秋季的兴义,每一处风景都是“流动的康养画卷”。万峰林的秋日是“金色的峰海”,2万余座喀斯特山峰间,稻田褪去翠绿、染成金黄,与散落的布依族村寨、蜿蜒的纳灰河构成“峰林映金稻”的绝美画面,游客漫步田间步道,既能欣赏秋景,又能体验收割、打谷的农耕乐趣。

除了万峰林的“金色地标”,兴义的秋季还有更多“隐藏彩蛋”:马岭河峡谷的秋日少了汛期的湍急,水流清澈舒缓,游客可乘竹筏穿行于“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看两岸红叶与飞瀑相映。2025年国庆前3天,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4.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省外游客占比达74.62%;玉皇顶的日出秋景堪称“视觉疗愈”,清晨薄雾笼罩金色峰林,日出时分霞光洒满山谷,让人心境开阔;而则戎乡的“石缝经济”秋景更具意义,昔日石漠化山坡如今种满金秋梨、板栗,游客既能采摘应季果实,又能感受生态治理的成果。

通过串联“峰、谷、顶、乡”的全域秋景,兴义打破了“单一景点赏秋”的局限,让秋季康养从“观光打卡”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秋日疗愈”的游客。

贵州兴义:文旅融合绘就秋季康养新图景

兴义马岭河峡谷

产业引擎:“康养+秋文旅”的融合路径

兴义秋季康养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精准的政策规划与产业融合布局。依托《贵州省推进文旅体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中“打造世界级山地户外运动与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指引,兴义早在2022年便出台专项规划,明确以“秋景为基、文化为魂、康养为核”,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养”七位一体的产业体系;2024年进一步推出“秋季康养提质行动”,推动康养与多产业深度融合,让“秋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力”。

在产业载体建设上,兴义聚焦“秋季特色”打造康养基地。纳具·和园康养小镇是典型代表,这个依托600年布依族村寨打造的康养项目,已成为黔西南文旅康养产业的亮丽名片。小镇内不仅有改造自传统民居的特色民宿,还配套了首都名中医工作室、中医理疗区、药膳餐厅等设施,游客可体验苗药熏蒸、点筋调理等服务,老年游客还能享受健康档案建立、定期上门监测等服务。万峰林国际康养度假区则主打“田园秋养+运动康养”,依托“世界最美的智慧马拉松赛道”,推出秋季徒步、慢跑等项目,赛道途经峰林、田野、村庄,配备智能急救站等设施,吸引众多运动爱好者秋日打卡。

产业融合还形成“区县联动、特色互补”格局:兴义城区主打“文化秋养”,依托刘氏庄园等资源推出研学项目;义龙新区聚焦“体育秋养”,举办秋季山地赛事;安龙县以“荷乡秋养”为特色,通过荷田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形成全域合力。

贵州兴义:文旅融合绘就秋季康养新图景

万峰林马拉松

文化“铸魂”:让秋季康养有“温度”

兴义的秋季康养,不止于“身体的休憩”,更在于“心灵的滋养”——这里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秋季节气结合,让“秋文旅”充满“文化温度”,成为打动游客的关键。

秋季是兴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黄金季”。农历九月初九的布依族“敬老节”上,游客可与村民共制“重阳糕”、酿“重阳酒”;苗族“丰收节”上,“打糍粑”“对苗歌”等活动充满烟火气。这些活动让文化体验更具沉浸感。

红色文化也为秋季康养注入“精神力量”。威舍镇红军村、猪场坪乡抗战遗址等景点推出“红色研学秋令营”,结合秋季生态打造“红色+生态”徒步路线,让游客在缅怀历史的同时欣赏秋日山林美景。

文化赋能更催生出“特色旅居产品”。万峰林的民宿推出“秋日扎染”“古法造纸”体验,游客可采摘秋日植物制作染料,或将秋叶嵌入纸张制成“秋景手账本”。

此外,兴义打造“秋季伴手礼”品牌矩阵,金秋梨膏、苗族银饰、万峰林秋茶等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其中依托本地生态优势产出的秋茶,秋季销量常年稳定在高位,让康养体验延伸至日常生活。

结语:

凉爽的秋日气温是兴义吸引游客的“天然招牌”,“康养+秋文旅”的融合体系是留住游客的“坚实根基”,而有温度的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则是打动游客心灵的“核心密码”。

未来,这座喀斯特之城将继续书写“生态转型”故事,不仅成为西南地区秋季康养“标杆”,更将为全国城市探索“季节特色康养”提供“兴义方案”,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秋日身心归处”。

上游新闻记者 黄菁晶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