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彩叶秋菊映古建 京华盛景入画卷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5日 08:00 4 admin
彩叶秋菊映古建 京华盛景入画卷彩叶秋菊映古建 京华盛景入画卷

“北平之秋便是天堂”。11月的北京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眼下,香山、植物园、玉渊潭、陶然亭等多家市属公园的彩叶树已进入最佳观赏期,金黄、橙红、赭红等色彩交织成一幅斑斓的画卷。若无特殊天气变化,今秋“虽迟但到”的彩叶美景预计可持续至11月中旬。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多家公园了解到,为了能让游客沉浸式享受诗情画意的“大美北京”,各公园还推出了“落叶缓扫”等措施,将金秋美景多留些时日。此外,应季菊花也是点睛之笔——直径近3米的大立菊、身高2米多的“丈菊”齐亮相,为京城秋日添色不少。

山林古建相依

彩叶树进入最佳观赏期

提起北京彩叶的最佳观赏地,香山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凭借山林生态与历史底蕴,成为热门之选。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香山公园彩叶变色率已超60%,勤政殿前的“消息树”虽处变色末期,但阳光下的元宝枫与皇家建筑彩画仍构筑出辉煌秋韵。本周,香山公园推荐8处彩叶最佳观赏点。其中,位于南山区域的看云起、静翠湖、翠微亭、双清别墅、丽瞩楼、香山寺等点位串联起“双红之旅”;丽瞩楼前的银杏落叶铺就“黄金地毯”,是拍摄与品秋的经典场景。北线碧云寺则以古银杏与百年古建相依的静谧景致,为秋游画上诗意句点。

国家植物园也已进入彩叶最佳观赏期。国家植物园樱桃沟景区的水杉林堪称“暮光森林”,作为华北地区面积较大的水杉人工林,这些“活化石”植物已褪去翠绿,换上橙红金黄,夕阳下光影穿透枝叶,与溪流鸟鸣构成动静结合的生态画卷。

除樱桃沟外,国家植物园内还有多处赏秋的理想场所。例如,绚秋苑的白蜡、银杏交相辉映,北湖周边元宝槭、大花卫矛点缀出流动山水,树木园的杂种鹅掌楸以独特叶片增添灵动。卧佛寺天王殿旁的古银杏高大挺拔、金光耀眼,在红墙衬托下绚烂至极,见证千年时光。

园路水景为伴

特色打卡点勾勒别样秋韵

玉渊潭公园与陶然亭公园则以园路景观与水景特色,展现出别样的秋日风情。

目前,玉渊潭公园彩叶变色率已超85%,今年因气温适宜、雨水充沛,彩叶观赏性优于往年。为方便游客捕捉最美秋光,昨日,玉渊潭公园发布四处各具特色的赏秋打卡点位。其中,樱花园景区以芦苇、银杏、水杉、樱花为主要观赏植物,共同构成一幅自然山水园林画卷;遐观园景区的金黄银杏与丽红元宝枫形成公园东北部的独特风景线,海棠果实累累,更添一份秋日的丰盈气息;玉渊春秋景区集中了银杏、栾树、白蜡、樱花、天目琼花、悬铃木等秋色叶植物,呈现层次丰富的秋韵;樱珞花谷景区则以红黄绿交织的斑斓景致吸引游客。

陶然亭公园本周也推出特色赏秋路线,市民游客从北门入园后,来到奇境童心景区,园路两侧的银杏整齐列植,构筑成一条“金色长廊”,恍若步入童话秘境中的璀璨隧道;公园中央岛的银杏与爱晚亭相映,隔岸远眺,海棠枝头缀满殷红果实,累累垂坠;元宝枫经霜淬炼,叶色如燃。风起时,粼粼波光中红影摇曳,勾勒出一幅简素清丽的秋日画卷。最后,从南门出园,一路尽赏秋之清丽。

菊展特色纷呈

经典品种与创新造型引关注

除了欣赏彩叶,目前天坛、北海等公园正在举办的菊花展同样各具特色,是市民游客赏秋景的好去处。

天坛公园第44届菊花展坐落于祈年殿景区,1万余株菊花在广场上竞相绽放,将皇家建筑的恢弘与菊花的清雅完美融合。本次菊展的核心亮点是“菊韵四雅”主题展棚,围绕菊花“隐逸之雅、风骨之雅、清幽之雅、高洁之雅”四大特质,结合祈年殿气质打造四大展棚。而在一旁的专类展棚内,500个菊花品种涵盖五大类20余个花型,既有“帅旗”等传统十大名菊、天坛自育品种“瑞雪祈年”等传统品种,也有国外代表性品种。最引人注目的大立菊展区,园艺师培育出直径近3米的大立菊,并创新裱扎成女士长裙造型,将传统技艺与时尚元素融合,成为游客打卡焦点。

北海公园则时隔数十年再次对外展出“丈菊”。走进阐福寺景区,高大挺拔的丈菊非常吸睛,2米的“大高个儿”引起游客围观。“很多人在古画中看到比人还高的丈菊,会觉得画得太夸张了。”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的第五代传承人刘宁介绍,其实这是使用了特殊的养护手法,使其达到1.7米以上的高度,有的甚至可以长到3米。而大家常见的标本菊,高度只有1米左右。据介绍,1954年,北海公园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届菊展,当时就展出了丈菊。但由于其养护技法太难,北京很多地方都不再养殖丈菊。此次是北海公园丈菊时隔数十年再次和游客见面。

·亮点·

落叶缓扫藏诗意循环利用显智慧

深秋时节,北京多家市属公园推行“落叶缓扫”,让市民尽享秋日诗意,而待落叶失去观赏价值后,这些曾被视为“废弃物”的枯枝落叶将通过高温腐熟、粉碎造景等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北青报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了解到,此举不仅每年为部分公园节省百万级肥料支出,更构建起“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闭环,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

“落叶缓扫”留住秋色的同时,也为“绿废”处理埋下伏笔。每到深秋,颐和园、天坛等市属公园内,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铺满地面,游客俯身捡拾落叶制作“标本册”,在社交平台分享“捡秋”乐趣。这一充满诗意的场景背后,是市公园管理中心对绿化废弃物的系统性规划——“落叶缓扫”留住最美秋景,待叶片变色腐烂、失去观赏价值后,便开启资源化处理流程。

在国家植物园里,“藏着”一处绿化垃圾处理厂。这座位于北园西北侧的处理厂,每年可“消化”约2万立方米落叶、枯枝等绿化废弃物,经粉碎、发酵、筛分等工序后,转化为4000立方米富含氮、磷、钾的有机基质。这些基质重新施用于园区改良土壤,每年能为公园节省约100万元肥料采购和运输成本。今年完成升级改造后,该厂新增液压翻抛、静音粉碎等设备,处理能力提升50%,产出基质肥力更稳定,未来还将打造为环保科普基地。

此外,各市属公园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绿废”利用的新路径。例如,百望山森林公园将抚育间伐的树干制成步道护栏、台阶,把枯枝落叶粉碎后,或直接覆盖地面,或用于堆肥还林;玉渊潭公园把废木料经彩绘拼接,制成园林景观;中山公园则将伐除杨树的枝干加工成坐凳,还搭建“昆虫旅馆”为小动物提供庇护,实现生态与观赏价值双赢。

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属公园已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消纳方式,正持续推动“绿废”向可用资源转化。未来将联合科研单位研发有机肥料、生态铺装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以国家植物园为试点,拓展“公园—处理厂—城市绿地”闭环模式,将“绿废”处理服务延伸至周边社区,为城市生态循环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释疑·

忽冷忽热降水多红叶变色晚一周

每年深秋的北京红叶是市民游客热情期盼的秋日美景,然而今年这一美景却“姗姗来迟”——红叶较往年推迟变色一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不理想的气候条件是导致红叶变色延迟的主要原因。

“今年9月以来,前期温度持续偏高,无明显降温过程;进入10月后突然降温,却伴随长时间阴雨天气。这些都对红叶变色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解释说,红叶变色需两个基础条件:一是降温带来的昼夜大温差,二是晴天带来的强光照,二者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变色进程的滞后。直到10月31日,北京才逐步转晴,为红叶持续变色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了短期天气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不容忽视。史军表示,按往年经验,北京9月后降水会显著减少,但今年9月以来降水异常偏多,“这种剧烈的气候波动,植物难以快速适应”。

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田呈明从植物生理角度进一步分析:秋末树叶衰老时,营养输送被阻断,低温晴朗天气会加速叶绿素分解,促使叶片变色。以黄栌为例,其叶片变红依赖叶绿素分解与花青素合成,而今年10月降温伴随的阴雨天气,导致叶绿素分解慢、花青素合成少,“所以前些天黄栌树叶看上去不红”。此外,黄栌白粉病和黄栌枯萎病等病害也加剧了彩叶的“不健康”状态。田呈明透露,本市一直在针对黄栌枯萎病等开展防治工作,目前平原地区防治效果较好,但山区控制难度仍较大。

据悉,北京红叶主要包括黄栌、枫树、五叶地锦、火炬树等植物叶片,而其它彩叶树种则在深秋时节会呈现红、黄、棕、褐、紫等五彩斑斓的景象,市民可抓住秋天的尾巴,前往观赏。

本组文/本报记者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