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赛里木湖——因湖水主要来自大西洋气流的最后眷顾,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湖水清澈湛蓝,湖畔草原四季景色分明,牛羊悠然,宛若仙境。2. 黄...
2025-11-08 3
明末清初之际,龙洞村为求自保,修建了一座坚固的营盘堡垒,营盘之中建一座寺院;清末时期,村民觉得营盘并不险固,又在一个深邃溶洞之中,建造一个洞屯自保......
一、大佛寺遗址
01.龙洞村
龙洞村位于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沙戈村龙洞组,地图导航“龙洞”即可到达。
龙洞村是一个小村寨,不过数十户人家,因为村后山中有一个溶洞,名为龙洞,由此该山名为龙洞山,村寨也得名龙洞村。
途经蜿蜒通组公路,到达龙洞村,村内已几乎全为现代水泥建筑了。
一直往前开,到达老屋处,老屋后面就是龙洞山,在公路尽头停车。
龙洞组老屋
停好车后,前行数十米,在入村巷道边上,还有一户人家住在这儿,于是向屋主大哥打听具体路径。
大哥告诉我:进入村后一直上行,在一栋房屋拐角处有一条小道可以上山。谢过大哥,步入村中上行巷道。
上行巷道
村中几乎都是石木建筑,和安顺一带传统民居并无二致。
一棵数百年古树屹立于堡坎之上,只是屋内已经人去楼空,我想象着数百年来村民在树下乘凉聊天,古村建造历经数百年,村民离去却只是数年之间!
石屋与古树
沿着巷道一路上行,到达一户民居处,看似已经无路了。
由此上行
一户民居
我想到刚才大哥的路径提示,于是从这户民居转角处查看,果然看到了一条上山的小道。随后小道分为两条岔道,我往右侧龙洞山方向前行。
上山小道
右侧前行
02.大佛寺
上山小道辨识度还行,只是一些灌木杂草掩映,需要拨开,一些地方有“藿麻”,需要用木棍劈开,避免接触到身体引起刺痛。
古道
上行不过数百米,就隐约可见到城墙,这是我野外游玩找到目的地相对容易的一次了。
初见城墙
随即就看到了山门和文保碑。
文保碑上写的是“龙洞山大佛寺遗址”,大佛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距今已经近400年历史。
初见山门
山门正面
山门背面
相对而言,石门、城墙不算雄伟高大,工艺也不算精美。
我由此判断,这个营盘并非明朝时期屯堡所建的那种营盘,更像是村民自发所建。当然,这个营盘也是用于防范匪患。
城墙
站在山门之上仰望山顶,大佛寺遗址雄伟高大,屹立于山顶之巅。
仰望大佛寺
此处已无法辨识前往大佛寺的小道,我见左边种有桂花树,桂花树之间尚可前行,于是沿着桂花树与山体交界处前行。
左侧前行
及至大佛寺石墙处,发现石墙已经坍塌了部分,坍塌石墙的上方似乎是一个厢房,但无法攀援而上。
继续往左边走,到达桂花树林尽头,全是茂密灌木,已经无路可走。
石墙坍塌处
无路可走
只好回到山门处,沿右边墙体前行,发现这儿有几座坟茔,再往前同样灌木茂密,无法前行了。
于是从坟茔后方拨开低矮灌木上行,心里想:只要是上行,先到达寺院石墙再说。幸好,低矮灌木间似乎有一条小道,勉强可以通行。
低矮灌木上行
隐约可辨小道
数十米后,小道转而锐角左转,爬上一道堡坎后,就看到了大佛寺寺门。
初见寺门
此处已经完全无路可走,我心里想:之所以登山相对容易,是因为桂花数和坟茔缘故,人们每年均需上山;但如今已无人来大佛寺,因此就难以找到入寺古道了。
我用木棍奋力劈开灌木杂草,走近寺门;寺门外侧为近一米高堡坎,未有台阶,想必是为防御所特设,而非没有石料的缘故。
大佛寺寺门
一米高堡坎
进入寺中,院内已是灌木丛生,中间主道尚可勉强通行,左侧有一较高石制建筑,可能是厢房,但无法到达,再外侧就是我之前所见的坍塌石墙处了。
厢房
继续前行,到达大佛寺主殿。
主殿两侧山墙、后墙保存完好,正门一侧则完全无存,这部分应该是木制建筑,所以无存;殿内全是灌木,完全走不通,也就没法去寻找当初供奉大佛(释迦牟尼佛)的佛龛了。
初见大殿
左侧山墙
右侧山墙
大殿
待了数分钟,由此折返,回到寺门处。
回到寺门
我猜想另一侧应该也有厢房,果然发现一堵石墙。
右侧厢房
走近石墙,发现了一个半圆拱券门,拱门历经风霜,已经有点变形了。
拱门后面是一个过楼,内侧有一间小石屋,外侧又是一个半圆拱券门。
拱券门
过楼
小石屋
外侧拱券门
走出外侧拱券门,发现已经到了石墙外,我随即明白:这个门是大佛寺的侧门。
随后拨开灌木杂草,十几米后就到达大佛寺正门处,就是我进入寺院的那道门。
大佛寺侧门
对大佛寺遗址,我推测如下:
1、明崇祯十一年(1638),龙洞山上建了一个佛寺。
2、明清乱世之际,先是清军进入贵州,而后吴三桂攻打水西,最后又是三藩之乱,村民对大佛寺筑高大石墙,以求乱世自保。
3、大佛寺位于山顶,面积并不是太大,作为防御堡垒来说,相对不易长期坚守,于是人们又在山腰上修建了营盘,以加强防御纵深。
二、龙洞躲匪洞
01.一探龙洞
回到村中,我和一位大嫂聊天。
我问他们是不是屯堡后裔,大嫂也说不上来,只是说世代居住于此,村民多姓杨。
我又问为什么这个地方叫龙洞,大嫂告诉我:整座龙洞山都是空的,山体里面都是溶洞。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我这次来探寻的是大佛寺遗址,之前并未知道这儿有溶洞,于是进一步询问有多深,是否可以进入。
大嫂说:深得很,还准备搞旅游开发呢,可以一直走到暗河边。
我根据大嫂提示路径,从停车处往回走数米,在三岔路口处往石屋下方小路前行。
石屋下方小路
石屋高大雄伟,差不多有5米多高,门上锁无法入内,猜想里面应是合院建筑,这种石屋其实也是一个防御堡垒。
石屋堡垒
林中小道边上,村民围起铁皮栏杆养鸡,见到我经过,一些鸡惊恐跑开。鸡圈的里侧,芋头长得十分高大,苍翠可爱。
鸡圈
不过数米后,就看到了龙洞洞门。
这个洞门修建不过十几年,是当初准备旅游开发时所建,不过开发并未成功。
龙洞洞门
洞门后面是一个狭窄洞道,一些地方还经过了适当扩宽;在扩宽前,这个洞道非常狭窄,几乎只能让一个很瘦小的人只身通过。
狭窄洞道
到达了一个下行台阶处,继续下行,洞道已经变得潮湿起来。
台阶下行
潮湿洞道
洞道尽头右侧是一个小支洞,有一些钟乳石了;左侧是一个高约6米的台阶,自是开发时所建了。
洞道尽头
下行台阶
台阶回望
下到底部,是一个宽阔的洞厅,地面潮湿,或许夏天时有水吧,洞厅内有一些钟乳石,其中一个像极了独瓣大蒜,一个像极了一道石瀑。
独瓣大蒜
一道石瀑
继续往里走,两块巨大的钟乳石形成了一道石门,或者讲是一线天。
继续往里走
一道石门
过了石门之后,发现又是一个洞厅,构成石门的两块钟乳石非常漂亮。
第一块钟乳石
第二块钟乳石
继续前行,就走到了第二洞厅尽头,已经无路可走。
洞厅尽头
于是折返,发现左侧还有一个洞道,这个洞道又通向了第一洞厅,洞道两侧也有漂亮的钟乳石。
回到第一洞厅台阶处,发现台阶左侧又有一个低矮洞道,蹲行入内后,里面又是一个洞厅。
但我这次来龙洞寨是奔着大佛寺遗址来的,事先并未知晓还有溶洞,因此手电筒没有充电,此时已提示电量不足,又没有备用手电筒,于是不再探险,计划下周六再来。
02.再探龙洞
第二周周六,我再次前往龙洞组,到达后直接入洞。
从台阶后的低矮洞口蹲行前进,有两个通道可到达洞厅,里面也有漂亮的钟乳石。
低矮洞道
钟乳石
洞厅里侧有一个竖井,是下一层洞道,可以下行,但我不知道前方还有多远,又是一人探寻,不愿冒险,所以就没有去探索下层洞道了。
下一层洞道
洞厅尽头又转为了狭窄洞道,我记好路后继续前行。
狭窄洞道
不久后到达一土质台阶处,下到洞底,发现又是一个洞厅。
土质台阶
洞底有一池清水,从高度来看,这层平台应该和我之前未探索的竖井洞道是同一平面,两者之间可能相通。
一池清水
这个洞厅为长条行,说是一个大的洞道也行,有许多钟乳石,我发挥了一点想象力,给他们取了名字,就在下面照片里注释吧。
“自由女神”
“汉白玉”
“坐佛”
“莲花宝台”
“大脑”
“蟾蜍”
“蘑菇云”
“水母”
洞厅中有一个钟乳石,犹如从崖壁喷涌而出的泥石流,就形态而言,谈不上多漂亮,但在手电筒照耀之下,却给人一种淡黄色的氤氲之感,特别有一种“玉”度感觉,我很喜欢。
氤氲之感
洞厅尽头是一个门状钟乳石,随后又转入了洞道,不过这个洞道比较大。
“石门”
数十米后,洞道转角处已有微光,看来是到了后洞口或者是一个天窗。
看见微光
转角之后,居然发现是一个洞门,洞门顶部还有一个天窗。
洞门与天窗
出洞后,发现这儿竟然是一个躲匪洞屯,洞墙高约10米;而所谓“天窗”,其实是洞墙刻意不封顶所致。
洞屯
洞屯右侧是一个大的岩洞,里面还有一座石屋,不过已经坍塌了,洞顶上还有两个天窗。
岩洞
石屋
洞前下方是一条河流,看来龙洞暗河之水最后注入了此河。我尝试着下行,数十米后就因灌木茂密无法通行了。
一条河
我不想再从龙洞洞内返回,心想:既然这是一个躲匪洞,必然有路直达龙洞村,而非要从下方数百米外河边上行才可。
于是再次返回岩洞处,发现崖壁上有数处可落脚,小心上行到一平台处,发现果然是一条小道。
崖壁上行
站在崖壁小道上回望,龙洞躲匪洞就可以完整的拍照下来。
龙洞躲匪洞
03.杨哥杨嫂
顺着山腰小道前行,一路还算好走,数百米后走到了龙洞村的耕地。
耕地
到达耕地中间,看见一位大哥大嫂正在收姜,于是敬了大哥一支烟。
大哥大嫂
大哥姓杨,正是龙洞村人。
我问杨哥龙洞躲匪洞建于什么时候,他也说不上来,但确实是老辈子建的,修建时间比大佛寺要晚。
杨哥说:整个龙洞山里面全是空的,有多层洞道,还可一直往上直通到大佛寺;在半山上也有一个洞口,直通龙洞底部。
我尝试着前往半山洞口,不过因灌木茂密,已无法到达。
龙洞山
我问杨哥:岩洞内的石屋是有人在那儿居住吗?
杨哥说:以前有个老人住在石屋里,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
我再问杨哥:我走过的龙洞夏天时是否是暗河。
杨哥说:暗河还在下一层呢,有一个小洞口可到达,暗河流入了山下的石朱水库。
我想起在洞内确实看到一些上侧耳洞或低矮支洞,只是我是一人探险,没有去探索;而我所见的那条河,其实是石朱水库蓄水,所以河面宽阔。
对龙洞躲匪洞,我推测如下:
1、清末时期,佛寺几乎都陷入困境,大佛寺地处偏僻乡野,自然也不例外,或许也被废弃,由此大佛寺作为躲避战乱的营盘,逐渐被废弃。
2、因黄号军长期活跃于黔中一带,各村寨纷纷修建营盘洞堡以自保,龙洞村也不例外;鉴于大佛寺已被废弃,所以村民又修建了龙洞躲匪洞。
我问杨哥:这个姜感觉还没长老,怎么现在就挖了呢?
杨哥说:这个姜就是这个时候挖,不是那种老姜,主要用来炒菜、煲汤,特别特别香!
我说:好像可以用来炒肉,或者做仔姜鸭吧?
杨哥说:是的。
然后杨哥又说:来,我给你装点,带回贵阳吃!
我再三推辞,杨哥坚持要送给我;我打算收一两株姜即可,结果杨嫂找了一个口袋,给我塞了满满的一袋;见数板生姜之间有缝隙,杨嫂又塞进了不同品种的老姜。
送给我的姜
杨哥小孩也在这儿,我请杨哥杨嫂把手机拿出来,准备转微信给小孩买零食或玩具,杨哥杨嫂坚决不肯拿出手机,只是说:就一点姜而已,不值钱的。
非常非常感谢热情的杨哥杨嫂!
向杨哥杨嫂告辞后,走过龙洞山山脚古道,回到了进入龙洞的洞口,然后上车,前往大院村寻访上洞洞屯遗址。
回村古道
回到家后第二天是周日,我用杨哥杨嫂送的姜,以及从老家带来的仅剩半只鸭子,做了一个仔姜鸭,干锅那种。
内子和小孩都说很好吃,内子意犹未尽,说:下周你再拿这个姜,把老家拿来的鸡也炖了吧。
家人之所以同意我周末外出游玩探险,其实并不是我所说的锻炼身体,因为小区内也可锻炼,真正原因是,她们想吃我做的饭菜!
三、上洞屯墙遗址
上洞屯墙位于十字乡大院村四组,原来的村名叫屯脚村。
开车导航“大院村”,到达目的地后继续前行,数百米后快要到达屯脚时,可看到公路里侧有一个土地庙,车辆继续前行数十米可停车,步行返回土地庙处。
土地庙处
从土地庙右侧巨石上攀援而上,土地庙后方有一条上山小道,尚可辨识,不过需要用木棍拨开灌木杂草之类。
上山小道
小道不长,数十米后就可看到一块悬崖绝壁,小道转为往右侧上行,上洞躲匪洞就在崖壁右侧。
初见崖壁
初见上洞
走到上洞前方,可见文保碑,洞屯开一门,洞墙几乎及顶,上有两个瞭望口及两个射击孔,由此判断,这个躲匪洞屯多半建于清末民初时期。
上洞洞屯
要想进入洞屯,需从洞门前方1米多高的堡坎台阶攀援而上,这也是特意为之,可以让进攻之敌变成单兵作战方式,有利于防守。
堡坎台阶
洞门不宽,却特别深,我甚至想:关上洞门,再在门后放置巨石,敌人自是万难攻入。
洞门
进入洞门后,我从洞门左侧崖壁攀援而上,到达墙顶,站在内墙平台上,近距离贴近了瞭望口和射击孔。
左侧攀援而上
瞭望口
射击孔
回到下面继续前行,不过数米后就到了一个洞厅边缘。
洞厅在此陡降3米多,我多处察看,始终没有找到合适落脚的凸出岩石下行,右侧倒是可以下到崖壁一半处,但再往下又有1米多高垂直崖壁,思量再三,决定作罢。
洞厅
崖壁
左侧崖壁上有突出岩石,似乎可行,于是小心翼翼贴着崖壁前行。
由此贴壁前行
然后到达了洞厅里侧上方数平米平台上,左侧是一个狭小洞道,可惜洞底离我所站平台仍有数米高,仍然无法下行。
洞道狭缝
洞道底部
站在平台上,可以看到整个洞厅结构,不算大,似乎躲不了多少人。
我仔细观察后发现,我所站平台下方有一个低矮洞道,连接了洞厅和狭小洞道,来此躲避的村民,下行到洞厅后,沿着洞道可进入溶洞内部,或许里面有更大的洞厅吧。
狭小洞道两侧有一些钟乳石,里面或许更漂亮,我却不愿涉险下行了。
从洞厅内侧平台上往洞门拍了一张照,感觉洞门犹如燃烧的火炬一般。
犹如火炬
四、石朱桥
我第一次寻访大佛寺那天,游玩了一半的龙洞,出洞后前往石朱桥。
石朱桥位于十字乡四甲村石朱桥组,从十字乡导航四甲村,还未到村委时会经过一座新建公路桥,石朱桥就在公路桥的下方。
新公路桥俯视石朱桥
石朱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是一座已有434年历史的五孔古石桥了。
一种说法是,此桥原为当地一石姓人家所建,后因财力不济,又由朱家接着建,所以得名石朱桥,但这种说法只是传闻,未有明确资料。
新桥与古桥
清康熙九年(1670),当地富户朱家对石朱桥进行了重建,当时石甲村属于平坝卫右千户所第十百户所,所以命名为十朱桥,即右千户所第十百户所朱家所建之意。
羊架河
当然,石朱桥或十朱桥都是一种俗称,此桥的正式名称为广济桥,是旧时从平坝卫前威清卫的一条交通要道。
解放后,沿这条交通要道修建了公路,或许是因为长年累月的过往车辆,古桥分水石处已经出现了裂缝。
分水石裂缝
数百年来,一些泥土飘落在分水墩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土壤,偶然飘落至此的种子,最终长成灌木小树,更显古桥沧桑。
古桥沧桑
十朱桥长约28米,宽约6米,桥两侧栏杆尚存,不过原有的石刻雕像却已几乎无存,我只看到一尊残存石像。
桥面
石像
游玩石朱桥后,我去寻找附近两座营盘。
一座位于石朱桥组后山,我沿着清明扫墓所修葺的古道上到山顶,终因灌木茂密未能找到营盘石墙。
另一座位于更远处的一个叫“对门坡”的山上,据村民跟我讲,城门洞尚存,我虽然找到了这座山,却始终没有找到上山的路径。
我常常感叹,寻找乡野遗迹,尤其是位于山林之中那种,找不到才是常态,找到了实属运气,原因无它,这些年森林恢复得实在是太快了。
还好,我去寻找的乡野遗迹,除了个别外,几乎都被我找到了。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大佛寺遗址: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沙戈村龙洞组龙洞山上;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02.龙洞洞屯: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沙戈村龙洞组龙洞山上。
03.上洞洞屯: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大院村四组(原屯脚村);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04.石朱桥:安顺市四甲村石朱桥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相关文章
1. 赛里木湖——因湖水主要来自大西洋气流的最后眷顾,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湖水清澈湛蓝,湖畔草原四季景色分明,牛羊悠然,宛若仙境。2. 黄...
2025-11-08 3
11月4日“运城文物”官方公众号发文推出运城市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这条串联起盐湖、稷山、夏县等6县(市、区)的9处重要革命遗址的红色线路将散落于河东大地的...
2025-11-08 3
当微风拂过青城当枫叶染上红晕大青山的每一级台阶都在等待你的脚步声今天,我们把这满山景色“打包”送到你的面前手指轻点,开启云端登山之旅去哈达门去哈拉沁去...
2025-11-08 3
车到长汀,已是午后。这座卧于闽西的古城,四面青山环抱,汀江水脉脉流淌,将一部厚重的历史,从往昔载到了今朝。我们现地教学的步履,便从这历史的深处开始。长...
2025-11-08 3
“京东第一大码头”通州张家湾的重要关口“李二寺”,是妈祖文化最先传入北京的地方。元朝第一次海漕成功后,南方来的船工水手,为感谢妈祖保佑,在李二寺建了天...
2025-11-08 3
盛夏的阳光灼热刺眼,你是否也在寻找一处既能避暑又能“养眼”的世外桃源?陇中仙境贵清山,用满目苍翠、溪流飞瀑与漫山花海,为你打造一场视觉与身心的双重SP...
2025-11-08 3
真挖到宝了200多年前顶流“文旅博主”乾隆六下江南认证的南湖风物清单才是永不褪色的“真宝藏”能让他放下排场的还不快快码住01 烟雨楼、御碑亭烟雨楼为中...
2025-11-08 3
11月4日孝感大剧院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2025孝感麻糖米酒文化活动暨甜蜜之旅启动仪式在此拉开帷幕在这场以“孝爱”为载体以“甜蜜”为纽带的文旅盛事“甜...
2025-11-08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