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逐个盘点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各个村庄(3):白塔街

排行榜 2025年07月25日 12:08 2 admin

临沂河东区太平镇白塔街(现属汤泉旅游度假区)是鲁南民俗文化的活态标本,以雹神庙会为核心,融合自然生态、历史传说与乡村商贸,形成跨越三百年的文化传承:

一、地理与历史脉络

1. 自然生态基底

白塔街位于沂河东岸,坐拥万亩古板栗公园,林木参天;紧邻沂河万亩水面,形成“栗林叠嶂—烟波浩渺”的生态画卷。其距临沂市中心仅15分钟车程,兼具乡村静谧与交通便利。

2. 千年聚落起源

①唐代白塔寺:村名源于唐代所建白塔寺,寺内塔林耸立,最高白塔成地标。明清增建佛爷殿、关帝庙、雹神庙等,香火鼎盛。

逐个盘点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各个村庄(3):白塔街

②建村沿革: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建村,初名“白塔寺”,后演变为“白塔街”。现存汉画像石刻、清代碑铭印证其悠远历史。

二、雹神庙:信仰传说的文化磁极

1. 秃尾巴老李的护佑神迹

雹神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供奉主神“雹神老李”(秃尾巴老李)。传说康熙年间此地遭特大雹灾,庄稼尽毁,洪水肆虐。后秃尾巴老李(黑龙化身)显灵护民,百姓免于冰雹之苦,遂建庙祭祀。

逐个盘点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各个村庄(3):白塔街

2. 战火重生与文化符号

原庙毁于近代战乱,仅存石狮、残碑。2005年村民自发捐资40万元重建雹泉殿、神马殿,复原红墙碧瓦的庙宇群,现存三尊泥塑神马及“泥马吃草”传说村民几乎人人皆知。

神迹记忆:1939年庙会中,日军哑弹落入化金池爆炸却未伤一人,村民立碑感念“李老爷显灵”,强化信仰凝聚力。

三、三月三庙会:三百年的民俗史诗

1. 时空坐标与活动内核

①双会传承:一年两度庙会,农历三月初三“春会”与十月二十九“秋会”,延续300余年。春会规模最盛,单日人流达数万。

②三位一体结构:

-祭祀:民众祭雹神祈福五谷丰登,香火缭绕中传承禳灾信仰;

-商贸:糖球、麻花、年糕等小吃云集,套圈、射箭等民俗游乐遍布,短期贸易额可破亿元;

-演艺:白塔大戏楼连演三日柳琴戏,《屠夫状元》等剧目引中老年观众自带马扎沉醉其中。

逐个盘点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各个村庄(3):白塔街

2. 当代功能转型

2018年起由旅游公司专业化运营,注入“好客山东·亲情沂蒙”品牌元素,融合滨河生态园、“树上餐厅”等文旅项目,从乡土集会升级为文化消费场景。

四、乡村振兴的民俗实践

1. 社区驱动的发展模式

①村两委主导古迹修复与旅游开发,建成高标居民楼改善民生,获“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临沂新农村百强示范村”称号。

②科普赋能:配套建设“奇观博览苑”,陈列古生物化石与3D科技展,免费向学生开放,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逐个盘点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各个村庄(3):白塔街

2. 文化认同与经济循环

①庙会是村民的“自我放假日”,赶会听戏成为情感纽带,深化“白塔街社区之歌”铭刻的集体记忆。

②通过民宿、生态栗园饭店等,村民年均增收显著,庙会经济激活乡村产业链。

结语:乡土中国的韧性传承

白塔街以一棵古栗、一座雹庙、一场庙会,编织出农耕文明应对自然灾害的信仰智慧与社区互助网络。其价值不仅在于清康熙石碑上的禳灾传说,更在于:

①生态伦理:依沂河而居的聚落,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雹神崇拜,暗合“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逐个盘点临沂河东太平街道的各个村庄(3):白塔街

②文化韧性:战火中残存的石狮与重建的庙宇,彰显民间文化自我修复的顽强生命力;

③时代对话:从村民捐资复庙到旅游公司运营,传统庙会正以开放姿态融入现代文旅浪潮,成为鲁南乡村振兴的民俗样板。

正如庙会老人所言:“赶一会,盼一年。” 白塔街的烟火气里,藏着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对安宁的祈愿,以及对生活最本真的欢庆。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