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康定的遐想

排行榜 2025年08月20日 13:56 2 admin
康定的遐想

邢台历史文化公园石牌坊

聞鍾記郵(5399)康定的遐想

忠健先生四川游,再一次寄给我一枚明信片,这一次是从康定寄来的。康定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带,是四川甘孜州的首府,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汉藏交汇中心,素以藏卫通衢、川藏要冲著称。当然这些信息都是从公开的信息,只要在网上一查就能得到这样的信息。康定于我而言是非常遥远的,甚至至今都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具体位置,但我依然记得很小的时候学会的一首,这首歌估计很多人都会哼唱,这就是《康定情歌》。

总觉得康定的风景,应该是充满了神秘的藏家风情,到处是青山与草地。还记得那些年听过的一首歌吗?陈美玲的《草原牧歌》,尽管陈小姐不曾去过内蒙古,但凭着想象做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蒙古服装,还有好听的歌曲。其实,这也是我听到《康定情歌》时得心境。想象着那弯弯的月亮之下,跑马山的剪影,还有张家大哥与李家大姐的牵手,到处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后来还曾看过一部同名的电视剧,一位藏家少爷与汉家少女的悲欢离合,却有情人难成眷属。

忠健先生此次游走康定,想必一定很惬意。这个镶嵌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河谷地带的康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因一曲《康定情歌》享誉中外,更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文化积淀,孕育了诸多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这里旧称“打箭炉”,大雪山中段的折多河与雅拉河在此交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这里是内地通往西藏、云南、青海的交通要冲,也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来自内地的茶叶、丝绸,经康定转运至藏区,藏区的马匹、皮毛、药材,则从这里销往内地,商贸的繁荣促成了汉、藏、回、羌等多民族的聚居与文化交融。

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康定始终是川西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中心。从民国时期的“西康省省会”到如今的民族地区中心城市,康定的城市定位虽历经变迁,但其“连接内外、融合民族”的核心功能从未改变。这里既有藏式民居的古朴厚重,也有川西四合院的精巧雅致;既有藏传佛教寺庙的金顶熠熠,也有关帝庙、清真寺的文化共存。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康定“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城市品格,也为《康定情歌》的诞生与北门邮局的兴起埋下了文化伏笔。

地理与历史赋予了康定“形”,《康定情歌》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魂”。这首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民歌,起源于康定民间,是当地藏族与汉族群众在劳作、放牧、赶马时传唱的歌谣,因其旋律悠扬婉转、歌词质朴真挚,逐渐在川西高原流传开来。上世纪30年代,王洛宾先生等人对《康定情歌》进行整理、改编,将其从民间小调推向全国舞台,逐渐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首情歌之所以能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正是因为它扎根于康定“汉藏共生”的文化土壤,成为多民族情感共鸣的纽带。

20世纪初川西邮政事业起步的时期。随着茶马古道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内地与藏区对通信的需求愈发迫切。1910年前后,清政府在川西地区逐步建立邮政网点,康定作为重要节点,率先设立了邮政代办所。民国时期代办所升级为正式邮局,并选址于康定北门片区,这里紧邻折多河,靠近传统商贸街区,既是汉藏群众聚居的核心区域,也是进出康定的交通要道,便于邮件的收发与转运。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已成为主流通信方式的今天,邮局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村子,尤其是当下的双文字邮戳,更体现了地域特色。

汉藏双文字的并存,绝非简单的文字叠加,而是康定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从语言层面看,汉文是全国通用语言,藏文是藏族群众的母语,两者在邮戳上的并列,意味着通信服务对汉藏群众的平等覆盖——无论是汉族商人寄往内地的商贸信件,还是藏族牧民寄给亲友的家庭邮件,都能在邮戳上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字,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通过邮政这一公共服务载体,传递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价值理念。在过去,康定是保卫西南边疆的重要屏障,双文字邮戳还承载着康定的“边疆记忆”。

正因为如此,双文字邮戳对于集邮爱好者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对于康定这座城市而言,汉藏双文字邮戳是“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历史康定”与“当代康定”的纽带。如今的康定已步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但北门邮局与汉藏双文字邮戳依然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它们是康定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正如《康定情歌》跨越民族与地域的界限,汉藏双文字邮戳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将康定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传递给每一个与这座城市相遇的人。

再次感谢忠健先生。

康定的遐想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