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贺州这池温泉,泡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滋味

排行榜 2025年08月22日 19:03 1 admin

【来源:贺州市人民政府_贺州要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古人对温泉的偏爱,早已融入文化基因。如今在贺州,一池露天温泉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公交站的想象,这里不再是匆匆赶路的驿站,反倒成了可品茗、可闲谈、可沉浸式体验的“网红打卡点”。这看似不经意的变化,藏着的正是文旅融合的巧思,更折射出地方发展的创新智慧。

贺州这池温泉,泡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滋味

图为市民游客在公交站免费体验泡温泉

一汪温泉入站来

在姑婆山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站,泡着温泉等公交已成为寻常景象。市民全福妹每周三四次的打卡、广东游客周云燕因此多留两天的决定,道出了这个创新的妙处,那就是让旅途本身变成了风景。

这样的“小切口”,实则是城市治理的“大智慧”。贺州用“引泉入站”的创新举措,将公交站点与温泉资源嫁接,用最少的投入激活了最大的效益。这让人想起杭州的“公交文旅专线”,把西湖十景、龙井茶园串成流动的风景线;也似苏州平江路的“地铁口评弹站”,让乘客一出站就跌入吴侬软语的意境。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搞“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而是在存量资源中做文章,让城市的角落都可能成为文化的展台。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城市发展亦然。贺州的温泉公交站,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游客与市民在一泡一坐间感受城市温度。这种“微创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尊重了人的体验,不管是赶路时的疲惫,还是等待时的枯燥,都会被温泉的暖意化解。交通枢纽有了人文温度,公共服务融入本地特色,城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便由此而来。

贺州这池温泉,泡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滋味

图为游客在姑婆山景区泡温泉

“温泉+”的融合之道

贺州的智慧,不止于把温泉“搬进”公交站。近年来,贺州深耕“温泉+”文章,让一汪泉水串联起文化、体育、农业等多元业态,正在绘就一幅“水脉通而百业兴”的生动画卷。

“温泉+文化”,是让历史活起来的巧劲。露天温泉博物馆里的文化展板,诉说着贺州温泉的千年故事,从古代先民的“汤池祭”到近代的“疗养所”,每一段过往都让泉水有了记忆。这让人想起绍兴的“黄酒小镇”,将酿酒技艺、乌篷船文化融入民宿体验,让游客在品酒时读懂江南。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签,而是要像贺州这样,让游客在泡温泉时触摸历史,在休憩中感知底蕴。

“温泉+产业”,是让效益提上来的实招。贺州开发的温泉鱼、温泉鸭等衍生产业,让“泡温泉”延伸出“带温泉回家”的消费场景;“长寿贺州・森林温泉康养之旅”等线路,更将温泉与周边景区、乡村串联,形成“一日游”到“多日留”的消费升级,最终目的是构建“温泉酒店集群+康养社区+中医药产业园”的全产业链。这种“以点带面”的效应,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温泉+民生”,是让获得感强起来的温度。免费开放的泉池,不仅是游客的休憩地,更是市民的“养生角”。清晨有老人在此晨练,午后有邻里在此闲话,傍晚有孩童在此嬉戏。这让人想到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把绿地变成市民的会客厅;也似厦门的“海边图书馆”,让公共空间成为精神栖息地。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当温泉从旅游资源变成民生福利,这样的融合才更有生命力。

贺州这池温泉,泡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滋味

图为西溪温泉俯瞰图

从“流量”到“留量”

在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贺州的温泉故事给出了一个启示: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高大上”的设施,而在于“接地气” 的温度;真正的可持续,不在于“一次性”的流量,而在于“长流水”的留量。

姑婆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实践,恰是这种理念的延伸。围绕“森林休闲+温泉康养”核心,打造的避暑、运动等业态,没有脱离民生谈发展,而是把游客需求与居民生活有机结合。比如,景区的徒步道同时就是村民的通勤路,这种“共生”思维,避免了旅游开发与民生改善的“两张皮”,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一方百姓。

古人讲“天人合一”,放在今天的发展语境下,便是要找到资源、产业、民生的平衡点。贺州的温泉,既不是单纯的商业开发,也不是孤立的民生工程,而是三者的有机统一:用免费体验吸引流量,用多元业态留住消费,用民生共享巩固根基。这种 “一石三鸟”的智慧,或许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夕阳西下,姑婆山的温泉池边依旧热闹。有乘客踩着公交的末班车来泡“黄昏汤”,有商户借着泉边的灯光摆起小摊,水汽氤氲中,交通的便捷、旅游的惬意、生活的烟火气交织成画。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贺州的温泉能“出圈”,正是因为它泡出了民生的甜滋味,也泡出了发展的新路子。原来文旅融合,不必求远,只需在寻常处下功夫,于细微处见匠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