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转身——从深山秘境到文旅热土

排行榜 2025年08月26日 10:17 2 admin
“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转身——从深山秘境到文旅热土

远处蓝天白云与近处飞檐吊脚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土家族活态文化景观图。

文/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黄新媛 图/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永顺县九龙山巅,双凤村静卧于云雾缭绕的山顶。今年3月,随着双凤土家探源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这个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古村落,迎来了历史性转折。

返乡的回响:云雾深处的山乡蜕变

8月6日上午7时50分许,双凤村的城乡通勤班车抵达双凤村停车场,身着土家族传统服装的工作人员走下汽车,开始准备今天的工作。从停车场向上望去,古老的吊脚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路变好了,这是旅游开发带给双凤村最直观的变化。”双凤村村支书彭华指着路旁“双凤土家探源文化旅游区”的仿木指示牌,激动地说。

“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转身——从深山秘境到文旅热土

村民变员工,她们是双凤村依靠文旅改变生活的第一受益群体。

彭华是土生土长的双凤村人,也是今年新上任的双凤村村支书。

这位曾在重庆承包40亩菜地的“归乡书记”,从菜地老板成了回归家乡的办事人。8年前,彭华在重庆承包了40亩菜地,靠着种植上海青、小白菜,年收入约15万元。

“不是我要回来,是双凤村的云雾在呼唤我。”彭华在异乡创业的日子里,时常想起老家双凤村那些被云雾缠绕的吊脚楼——那里有他从出生就熟悉的石板路,有父亲教他种苞谷的梯田,有土家山歌的回音。

彭华虽在重庆,但始终关心着双凤村的发展,总是回村里参与事务。今年,他当选村支书后,在笔记本上记满村民的期盼:修路、建停车场、让年轻人回来。

活力的焕新:文旅融合的薪火相传

百寿堂的青石地坪上,彭书珍带着游客跳摆手舞时,总会想起7岁那年参加全县摆手舞比赛的情景。那时她穿着母亲缝制的土家族服饰,从“种苞谷”跳到“打粑粑”,评委说“这娃娃跳得好,有股土家族妹子的拼劲儿”。

“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转身——从深山秘境到文旅热土

鱼干满室飘香。

如今,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摆手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村里还多了演艺部主管的身份。

“现在跳摆手舞、毛古斯舞要注意观赏性,但祖先流传下来的舞蹈范式和内核不能改。”除了教公司演艺部的年轻人们跳摆手舞、唱山歌,熟悉土家语的她还在每周六晚坚持土家语教学。

“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转身——从深山秘境到文旅热土

腊肉总是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蕾。

在双凤村大力开发文旅产业之前,村里的游客多是来此开展研学、田野调查的民俗学师生,而她的听众也多是拿着录音笔的学者和学生。

“现在来找我学摆手舞、土家语的人越来越多了。”令彭书珍感到变化最大的就是“学生”变多了,她最有成就感的是教出了一名优秀的接班人。彭书珍“05后”的儿子彭宇,身高一米九左右,不仅从母亲彭书珍这里学会了土家族摆手舞和打溜子,作为大学生的他还把土家族文化玩出新花样:用短视频教网友唱《土家迎客歌》,录制土家族摆手舞的短视频,将土家语歌词写出“网感”,收获了不少点赞。

振兴的蓝图:共同致富的路径与梦想

双凤村曾以“种田无饱饭、杀猪图过年”的贫困状态延续千年,如今的双凤村村民却成了手拿工资和分红,家中还有产业,让人羡慕的文旅发展受益者。

“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转身——从深山秘境到文旅热土

青瓦木檐裹云烟,百年吊脚楼见证土家智慧。

彭书珍经营的民宿里,5间客房都装饰着土家织锦。2021年,她将闲置的空房间改成了民宿,如今当游客来到双凤村,感叹于这里的环境优雅、居住舒适时,她还会骄傲地指向后山的广袤茶园:“看那片茶园,明前茶能卖到120元一斤,是我们双凤村的新金矿。”

彭家旺2017年率先改造房屋的“吃蟹者”,看着门前新修的4.8公里旅游公路,他说:“以后游客来村里再也不用转车了。”

当村民领到第一笔工资时喜笑颜开,当村里的茶叶供不应求,售价翻倍,当村干部账本上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大增,彭家旺说:“文旅这条路通了,我们双凤村的未来发展才算真的通了。”

旅游公司办公室里,负责人龙飞正在审核分红名单。这位缔造了默戎苗寨腾飞传奇的文旅操盘手,能够凭借其敏锐的市场观察和积累的经验,为双凤村带来更精细的运营:村集体以茶园、古建筑群入股,占股20%;旅游公司投资1.2亿元,占股80%。为村民设置的岗位中,保洁、保安等基础岗位优先录用50岁以上村民,真正实现了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