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砥砺深耕结硕果 文旅融合再出发——潼关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排行榜 2025年08月26日 10:19 5 admin

渭南日报 记者 高娟

砥砺深耕结硕果 文旅融合再出发——潼关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年陕西省群众文化暨陕西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优秀单位奖、渭南市全面深化改革“稳增长抓落实创新实践案例”、七项非遗列入市级保护名录、3件旅游商品在市级大赛中摘得奖项……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潼关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2025年上半年,潼关县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打好“八场硬仗”为突破口,秉持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旅游发展的热忱,步履坚定地推动各项工作,在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优化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全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创新宣传 讲好潼关文旅故事

“刷到潼关的非遗表演视频,立刻就想带着家人来看看!”来自西安的游客刘亚丽说。春节期间,《大美潼关迎新春》等系列短视频全网浏览量突破200万次,让“潼关年”成为现象级文化IP,这正是潼关县文旅宣传创新的生动写照。

潼关县以“新媒体+文旅”为突破口,激活文旅传播新引擎,打造立体化、沉浸式宣传格局。依托“潼关文旅”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图文稿件180余篇,阅读量达300余万次,制作宣传视频260余期,让潼关的文旅魅力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潼关县紧扣各个重要节点,精心策划打造传播热点。春节期间,《大美潼关迎新春女团翩跹福满门》《我在潼关和您一起过大年》等沉浸式年俗视频刷屏网络,总浏览量达200万次,点赞量70万次,成功将“潼关年”打造成全网热议的文化IP,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潼关浓郁的年俗文化氛围;清明假期聚焦“志愿服务”“游客话潼关”等亲民视角,发布短视频播放量80万次,点赞10万余次,以小见大,展现了文旅服务的“大温度”;“五一”假期更是火力全开,推出160余条优质内容,实现500万次浏览、200万次点赞,借新媒体的东风实现了“声量”与“流量”的双突破,让潼关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优化服务 文化惠民暖人心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业剧团的演出,这样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城关镇居民王大妈在看完“大地欢歌幸福潼关”惠民演出后赞不绝口。今年以来,潼关县把“文化惠民”作为重中之重,让群众共享文旅发展成果。

惠民活动遍地开花,举办“凤舞金潼关花开秦王寨”系列月季文化活动,浪漫的月季花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了文旅新热点;“大地欢歌幸福潼关”文化惠民演出一场接一场,为群众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截至目前,开展“同赴潼村同兴乡村”“四送六进”等惠民活动530余场次,惠及群众45万余人次,其中戏曲下乡活动26场次,公益电影放映160余场次,送图书8场次,开展培训60课时,“大地欢歌幸福潼关”惠民演出55场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打造代字营镇文化驿站新型文化空间1处,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集阅读、休闲、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场所。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升级,完成图书整理编目,在城关镇顺丰社区设立乡村妇女儿童活动室图书服务点,构建“15分钟阅读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深化艺术普及,推进书香潼关建设,构建“图书流动服务车+临时借阅点”服务体系,实现城乡阅读资源精准覆盖。在啤酒广场推出“阅读+休闲”服务,为滨河小学配送优质读物200余册,向28个村(社区)更新配送图书1680册,夯实基层阅读基础。开办“金城百姓艺术学堂”,举办绘画、书法、葫芦丝等5类培训,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同时,线上推出“金城艺术学堂”培训30期,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零门槛”文化惠民,让艺术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资源整合 产业发展促富民

“潼关肉夹馍不仅是美食,更是能带动增收的文旅IP。”潼关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潼关县深挖资源潜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释放富民动能。

深挖文旅资源“富矿”,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全域文旅资源数据库,目前共收录文化资源1104条、旅游资源634条,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设施“骨架”不断完善,完成潼关古城、水坡巷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方案,重点优化游客服务中心及导览系统,让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游览景区。对景区周边4处智慧停车场进行改造升级,解决游客停车难题。有序推进“潼关肉夹馍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工作,将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旅消费场景。

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培育特色“IP”。开发古城文创伞、黄金万两书签、香薰灯以及古渡口景区鱼化龙布偶、祈福币、通关文碟等10余类特色文创商品,让游客能够将“潼关记忆”带回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培育“潼关肉夹馍”“黄河鱼宴”“豆腐宴”等特色美食品牌,打造“舌尖上的潼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其中,潼关锅烧浆水豆腐作为新入选的市级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豆腐宴”中的亮点,其采用传统酸浆点制,让豆腐保留原始豆香的同时,增添了一抹清爽的酸味,深受游客喜爱。

点亮夜间“经济”,聚焦“白+黑”全时段消费。古渡口景区实景演艺《上马潼关》、古城景区情景演绎《潼关吏》,以历史典故为脉络、以实景舞台为载体,通过“文化+演艺”模式,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潼关历史风云,也为夜间经济注入了活力。

创新业态“矩阵”。策划推出“潼关古城探秘游”等6条精品线路,目前已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让游客在游玩中增长知识。古城景区、古渡口景区新增2处露营基地并投入试运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举办“关河之约,清凉一夏”2025年潼关夏季文化旅游消费季、“5·19中国旅游日”暨夏季文旅消费季活动,推出景区门票减免、住宿折扣等惠民政策,配套完善交通接驳、应急救援等服务保障体系,让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尽心、消费放心。举办无极机车宠粉节暨新品发布活动,创新打造“骑行+文化+娱乐+消费”深度融合的文旅新业态,为全域旅游注入年轻化、潮流化动能。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82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传承保护 守护文化根与魂

文物和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

潼关县健全文物保护责任体系,全面压实文物安全责任,县政府与各镇(街)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将保护责任延伸至基层。严格落实文保员管理制度,推动文保员规范使用巡查系统,确保文物巡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对松间酒店、金城商住小区等建设项目严格把关,确保地下文物安全,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续补充工作,完成720度全景照片采集与更新,系统补充文物点基础信息,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奠定坚实数据基础。设立省保以上文物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安全公告公示牌,明确责任主体。召开消失文物(公庄村门楼)核准工作会,通过实地复查,完成文物状态认定。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在非遗传承方面,积极推进非遗项目申报。全力做好潼关肉夹馍国家级非遗前期筹备工作,让这一特色美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跟着非遗游渭南”活动中,潼关县《金银铜细工錾刻技艺》《潼关瀵井锣鼓》《潼关袁氏蛋雕》《潼关锅烧浆水豆腐》《潼关黄河鲤鱼宴》《芥草园膏药》《米氏引正贴》七个项目成功跻身渭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挖掘整理潼关面酱、潼关黄河鲤鱼宴、潼关黄河老腔等6个项目,全力申报陕西省第八批非遗保护名录。拓宽非遗传播路径,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两次赴京,亮相“村晚大舞台”展演及汇报演出,让潼关非遗声名远扬。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深入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展演活动33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荣誉加身时的初心不改,到实干笃行中的步履铿锵;从文化惠民路上的温暖守护,到产业兴县征程的勇毅开拓,潼关县始终以使命为笔,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潼关县今后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更实举措深化文旅融合,既要让潼关古城的斑驳砖墙讲好千年故事,让黄河岸边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让惠民演出走进田间地头,也要以项目为翼激活旅游动能,用特色线路串联山水人文,靠品牌打造提升县域吸引力。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中,潼关县将持续深挖文旅资源,不断拓展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为建设现代化潼关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旅力量,让潼关的文化更富底蕴、旅游更具活力。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