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排行榜 2025年08月28日 10:01 5 admin

继博物馆之后,又一类城市文化场所开启“人从众”模式。

这个暑期,全国多地城市展览馆人气高涨,不仅成了中小学生研学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社交媒体上的游玩攻略也纷纷提醒:“暑期高峰人挤人,建议至少提前3天预约……”

在青岛,这个形似“大贝壳”的城市展览馆,每日接待游客一两千人次。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在各城市展览馆的打卡攻略

大家为什么喜欢逛城市展览馆?在这里,我们能寻到怎样的惊喜与共鸣?

翻开城市的“扉页”

“如果看一座城市的历史,就去博物馆;如果看一座城市的未来,就去展览馆”,城市展览馆常与博物馆相提并论。

而今,两者早已超越“历史与未来”的简单分野,成为互补共生的文化“双子星”。

“一眼千里”的“城市客厅”。

各个城市的“展览馆”定位相同,称谓则略有差异,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等,一般都是集规划、国土和城市文化综合展示于一体,立体而生动地反映城市建设发展脉络,呈现城市未来愿景。

博物馆是“一眼千年”,城市展览馆则是“一眼千里”——人们在全域的版图中,将城市的当下与远方尽收眼底。

如在青岛城市展览馆,中央区域“城市舞台”2000多平方米的下沉式沙盘,将青岛全域风貌完整复刻,再辅以巨幅影片和光影技术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青岛城市展览馆内的“城市舞台”,像是一个“微缩”青岛

馆内二层设有环廊、规划客厅、发展客厅、开放客厅等展区,主要展示青岛城市发展历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城市建设等,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会客厅”。

“一馆知城”的“速读空间”。

读懂一座城,人们可以用脚步慢慢丈量,也可以在城市展览馆中“速读”,像是推开一扇穿越时空的门,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城市发展的立体切片。

上世纪末,巴黎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开馆,一般认为这是城市展览馆建设的源起。2000年,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成开放,则标志着中国城市以专业化展馆讲述自己发展故事的开端。青岛城市展览馆于2012年12月29日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如今,已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上: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卢文 摄

“一步到位”的“反向旅游”。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的“青岛反向旅行”攻略中,会提到青岛城市展览馆——只需走进一座展馆,便能完成对城市的立体认知。

当下,“反向”体验正逐渐转化为大众认可的“正向”选择。如青岛城市展览馆今年策划推出新的展览内容,吸引了超10万人次的参观者,“门庭若市”的热闹里,彰显了人们对“有内涵、有温度、有效率”的文旅体验的向往。

“馆藏”的流量密码

在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城市展览馆从曾经的“小众场馆”,一跃成为热门打卡地,背后有何“出圈”密码?

视听盛宴,技术驱动带来“沉浸式体验”。

在青岛城市展览馆,参观者通过CAVE影院技术既可以在海拔升高中感受不断攀登的“青岛高度”,也可以乘坐“深海云舱”探索海底奥秘;身处360度环幕影院仿佛亲自驾驶飞机俯瞰青岛全景;在沉浸式互动光影艺术中领略“只此山海见”的岛城壮美……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青岛城市展览馆内的“青岛高度”影片体验

借助VR/AR、数字孪生、光影互动等技术,城市的历史脉络、当下活力与未来愿景被浓缩成可触摸的场景,原本枯燥的图纸、数据变得生动有趣。城市展览馆便成为研学教育与文旅融合的双重载体,成了游客快速感知城市气质的“第一站”。

情感共鸣,个体与城市缔结“心灵联结”。

这个暑期,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热门打卡地,馆内的“北京湾”青铜模型、中轴线模型、故宫全貌木制模型等实体模型,让人们随手可触摸古都的文化脉动;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新近设置的城市实验室,可以引导公众探索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

另外,在各展览馆中,一些老街区的变迁影像、老字号的传承故事、民生工程的细节呈现等,都能使观众找到城市中鲜活的生活印记,人与城的联结在具象化的场景中愈发紧密。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暑假期间,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图源:北京日报

双向奔赴,官方叙事与公众关切“同频共振”。

一张张发展蓝图、一幅幅生动图景,一帧帧文字说明,展览馆多维呈现的,是过往的总结也是未来的擘画,城市的明天是什么样的?这个迷人的议题成为公众了解城市规划、参与城市治理的桥梁。

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这个完整的“时间轴”立体呈现在公众面前,展览馆自然会唤起人们对城市未来的关切,点燃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拓展更多“城市说”

“出圈”的展览馆,是一扇更生动的叙事窗口,能够发出城市“好声音”。未来,如何让“城市之窗”持续焕发活力,激发旅游者、居住者的“共情”?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依山傍海的青岛城市展览馆,是认识青岛的一个窗口

比如,让“在地说”更精彩,扎根街巷丰富“沉浸式叙事”。

走出展馆物理空间,将展陈延伸到城市肌理中。如青岛城市展览馆,今年成立了采风队,系统收集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建设成果等素材资源,为展项更新提供鲜活素材支撑。

再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在“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上,通过视频、实物、特色场景等沉浸式展陈,将沪派江南村落的鲜活写真铺展眼前。

比如,让“跨界说”更多元,融合业态的“场景化传播”。

与文旅、教育、艺术等领域跨界联动,让城市故事在多元场景中“说”出来。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展览馆或联合学校开发“城市研学课程包”,将展馆内容转化为课本外的实践课题,或与文创品牌合作推出“城市记忆盲盒”,用手办、文具承载地标故事等。

为什么说“博物馆看城市历史、展览馆看城市未来”?

青岛城市展览馆吸引众多研学团 图源:青岛同安路小学

这个暑期,青岛城市展览馆还组织多期“艺启趣·暑期行”活动,将规划原理、啤酒节等内容融入研学体验中,让展馆成为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的“活课堂”。

比如,让“线上说”更灵动,打通社交平台互动链路。

近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沪小U”入驻某社交平台,以可爱形象讲好展馆故事、发起互动话题,让城市发展变得生动可感,形成“线下体验+线上讨论”的长效互动。

瞄准人们的“兴趣价值”“情绪价值”,在展馆内营造更多社交互动空间,打造新场景、推出新项目、拓展新服务,成为不少城市展览馆的“共同选项”,既能提高城市展览馆的线上传播声量,又能激发公众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有空来坐坐”,城市展览馆始终敞开着温暖的怀抱,等你推门而入。从“读懂一座城”到“爱上一座城”,或许,就隔着这样一个“城市客厅”。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和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