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在侨乡,寻一缕光

排行榜 2025年09月05日 19:57 4 admin

车过南安金淘高速互通口,山峦便围拢了过来。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远山峰峦起伏,白云缭绕,一片被革命星火浸润过的红色沃土逐渐显现在眼前。

在侨乡,寻一缕光

金淘的山算不得巍峨,境内最高峰金刚山仅913米,却是一座需用心仰望的精神高地。这里走出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战功赫赫的爱国华侨将军——叶飞,唯一一位出生在国外的开国上将。

朝天山下,淘溪之畔,叶飞将军的故里占石村静卧山水之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叶飞故居。这是一座两进五开间、带单列护厝布局的闽南传统民居,与村里其他老宅并无二致。在闽南乡间,这种砖石混建的古厝极为常见,若非门楣上悬挂着“叶飞同志故居”的匾额,它几乎隐入闽南古厝的苍茫序列,与山村的晨昏一同老去。

踏入故居,我肃然起敬。将军汉白玉雕半身像矗立在大堂正中,以沉默的厚重迎候访客,他目光如炬,穿透百年风雨,投向远方连绵的青山。那片无数英魂以血浇灌的山野,如今稻浪翻涌,道路如织,楼宇拔节,恰如当年他所憧憬的模样。

穿过前厅右转,进入“叶飞童年居室”,1919年的中国风雨如晦,5岁的叶飞随父从菲律宾归国,生活在这里。房间不大,仅容下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桌椅的漆皮早已剥落,露出浅黄的木色。我站在屋子中央,下意识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旧时光。透过薄尘,恍惚可以看见年幼的叶飞借着油灯的微光,正伏在桌上夜读,救亡图存的字句灼热滚烫。“皆因母邦羸弱……”父亲在海外饱尝屈辱后发出的叹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私塾教师叶骥才的教诲,犹如火种落进他的心田。1928年5月,这颗火种燃烧起来了!14岁的叶飞毅然加入中国共青团,从此,一条布满荆棘却通向光明的革命之路,在他脚下缓缓铺展。

步入“烽火岁月”的展厅,墙上的战地留影裹着历史的硝烟迎面而来,黑白影像铺成了一条蜿蜒的红色血路,我的思绪瞬间被拽入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

1932年8月,闽东的群山还浸在暑气里,18岁的叶飞从霍童赤溪的崇山峻岭中踏出一条路,直奔闽东福安,在磻溪主持建立了中共安德边委下西区委。后来又创建了闽东红色根据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纵观将军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或清秀儒雅,或和蔼可亲。我的目光落在新四军六团东进江南的合影上:青年叶飞面容清癯,理着军旅中少见的分头,身着戎装,与陈毅等将领并肩而立。难以想象,这位看似温文尔雅的年轻人,竟是令敌人胆寒的中共闽东地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1月,闽东红军游击队于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6团,叶飞任团长,投身抗日洪流。战场上,新四军既要迎击日军的铁蹄,还要防备国民党顽固派从背后射来的冷箭。

皖东半塔集战斗的硝烟未散,叶飞率部在郭村休整,却已嗅到山雨欲来的气息。1940年6月28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挑唆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率13个支队从四面猛攻郭村。陈毅三番五次传来急电:“切不可在郭村孤军御敌。”叶飞攥紧电报,听着窗外渐近的枪声,他猛地一拍桌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他令主力部队固守村寨,另遣突击队潜行到敌军背后,当苏皖支队的增援号角响起,突击队自敌后发起突袭,前后夹击之下,李长江的部队瞬间溃散。激战三天三夜,李长江三次总攻均告失败,只好带着残部仓皇逃窜。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被搬上银幕,拍成了电影《东进序曲》。

叶飞的传奇战绩远不止于此。1938年底阳澄湖的抗日斗争故事,被改编为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1947年在沂蒙山区的孟良崮战役,时任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率部,如钢刀直插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侧翼,则被翻拍成电影《红日》。据说,当时蒋军只要听到“叶飞”的名字,无不心惊胆战。

照片墙上的光影缓缓流转,从烽火战场漫向和平年代,心系海防、建设祖国、余热生辉……小小的房间装不下将军一生的辉煌,而他毕生追寻、播撒并誓死守护的那缕光芒,早已照亮中华大地。

步出展馆,七月骄阳似火,我的胸腔被更炽烈的温度填满。故居右侧的平地上,矗立着叶飞将军的全身铜像,将军身披风衣,左手叉腰,右手微微前伸,似仍在挥斥万马千军向着曙光前进。他身后的柏树枝叶扶疏,随风摇曳,是告别,是叮咛,抑或是永恒的守望?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