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蔡元培写在日记中的Bed

排行榜 2025年09月05日 20:00 4 admin
蔡元培写在日记中的Bed蔡元培写在日记中的Bed蔡元培写在日记中的Bed

贝德克旅行指南之《君士坦丁堡与小亚细亚》

缩写词是对名词或词组进行简化而形成的新词,比如UNESCO是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缩写,Dr是Doctor(“博士”)的缩写,特点是取首尾字母合成,而Interpol则是International Police(“国际刑警组织”)、Gestapo是Geheime Staatspolizei(“国家秘密警察”,中文音译为“盖世太保”)的缩写,特点是取特定音节组成多音节新词。这些常见的缩写,意思尽人皆知,不需要格外解释。新的、不常见的、特别是学术界使用的缩略语,则需要有说明。为此,很多行业有约定俗成的作法和表单,大家遵循。在学术著作中一般有“缩略语与参考文献”一部分供读者查阅。

在现代中文写作中,作者因特定语境要写一些外文字词句,有时也会出现外文缩写词,也是各有特色。

《蔡元培日记》就有一个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好例子。

1923年夏天,蔡元培携妻子周养浩作越洋旅行,前往欧洲,乘船途中停靠港口之处,往往都登陆稍作观光游览。8月22日,船抵亚欧船运的重要枢纽——埃及塞得港:

九时到Port Said,登陆,购鞋子、领结、胰子、带子,购埃及皮袋、风景册、他物。午后三时船行。见书铺有Bed,地中海、埃及、巴尔干半岛、印度旅行书。(北大版333页/商务版569页)

Bed一词,如果是英文,那么意思就是“床铺”,但这个词出现于一家书店陈列销售的“地中海、埃及、巴尔干半岛、印度旅行书”当中,理解为床具卧具,显然不是很合情理。

根据整句话的语境推测,这个词在蔡元培日记稿本里原来也许写的是“Bed.”,代表一个德文缩写词(蔡元培懂德文,会德语),原词为Baedeker,即德国出版家卡尔·贝德克(Karl Baedeker)的姓氏,其人创办的国际观光指南书Baedeker Reiseführer风行天下,老板的名字就成了品牌的代称。至今依然如此,比如威尔逊(Edmund Wilson)战后不久出版的文评名作Europe without Baedeker(New York 1947),此书似乎还没有中文译本,有人在文章里把书名译为《不循 指南的欧游》,字面意思正是“一场不作攻略说走就走的欧洲游”的意思,但威尔逊用这个词恐怕有多重用意,“不为游山玩水的欧洲游”“没有了名胜的欧洲”“德国缺席的欧洲”等等,都涵括在他这本观察、分析、批评、沉思的壮游录里。很多非德语词典里收录这个德语名词,就是因为它已经是个驰名老字号。

Baedeker这种书的版式为掌中袖珍型(长宽尺寸为16.5×10.5公分),内容以资料准确、体例精当、配图丰富、方便检索著称。这套书开始的时候只出版德文版,后来扩充语种,也出版法文、英文版,出版社几易主人,丛书还在出版。

把Bed.理解为《贝德克旅行指南》,与蔡元培日记中的主题词“旅行书”是合得上的。贝德克系列中的确有蔡元培所述的四种。《地中海》一册,当时有1909年的第一版;《埃及》初版于1877年,此后多次再版重印,1920年版为埃及、苏丹两国同册。巴尔干包括在《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塞浦路斯》一册(1914年第二版)。《印度》卷,当时通行的是1914年第一版。蔡元培夫妇1923年在塞得港见到的,大概就是以上这四个版次的贝德克。

在外国逛书店,蔡元培注意到有这四种外文的导游书籍。这一敏感来自他的旅欧经历,其中以在德国居留的时间为最长,对生活细节有切实的经验。他把丛书名用简写写出,透露出他有可能经常用到这类书,为避免频繁重复而使用缩略形式。在回到中国生活后,直到晚年,蔡元培还使用贝德克指南,甚至当作学术工具书一样引用。《蔡元培日记》1938年12月27日:

凡尔赛式之宫殿,在Boedeker《旅行指南》各卷中皆有之,见韦尔斯《世界史纲》译本七一七页。(北大版594页/商务版1059页)

在这里蔡元培完整地写出了这个词,但拼写Boedeker有一个字母之误(o、a)。这不见得是蔡元培的笔误。若有条件核对存在上海蔡氏故居的日记原本,当可确认是蔡氏笔误还是日记整理者的误识。

提到贝德克这种工具书的国人不少,当中有两位值得一说。一是清华大学的吴宓教授,1930年夏天,他趁清华学术休假,将赴欧旅行游学,准备行装之间,在8月15日有一次书店之行:

偕(陶燠民)至北京饭店Vetch君之书店,购Baedeker旅行指南及小字典等书,共费30元。(《吴宓日记》,三联书店,1998年,第5卷第94页)

Vetch君之书店,即旅华法国人魏智(Henri Vetch)开设的“法文图书馆”书店(The French Bookstore)。

另一位是吴宓的学生钱锺书。他在小说《纪念》中曾打趣过“必得过(Baedeker)和没来(Murray)两公司出版的大城市指南”。Murray是伦敦的John Murray出版社,其旅行指南系列总名为Murray’s Handbooks for Travellers。吴、钱两位都在国外生活过,与蔡元培一样,有机会结识这类实用指南。

编译局曾与Baedeker有缘,译名为“贝德克尔”,因为列宁在书信中提到过这种导游指南。在旅居瑞士期间,列宁使用这个手册:“明早四点钟我们将背上行囊到山里去作两周左右的旅行。先到因特拉肯,再到卢塞恩,现在正根据贝德克尔旅行指南详细地制定旅行计划。”(《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和列宁致玛·亚·乌里扬诺娃》,《列宁全集》第53卷,第285页)这里要略微跑题,讨论一个翻译问题:中文音译词“贝德克尔”中那个尾音节“尔”,在德语里是不存在的,Baedeker的发音是/bε:dəkɐ/,相当于er音节的/ɐ/是德语中常见的非重读元音,介于/a/和/ə/之间,r不单独发音。英语特别是美国英语中元音+r,带很重的“尔”音。但Baedeker是德语词,发它的音应该名从主人。另外可以参考对德语Hitler“希特勒”的译法,以前还有“希特拉”,都是不译r。本人以前读书时,听德国哲学专家熊伟教授讲课,他提到当年的老师Martin Heidegger的名字,从来都是说“海德格”,在他早期的海氏作品翻译里也是题作“海德格”(见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的第八部分存在主义:海德格《形而上学是什么?》《存在与时间》《林中路》,商务印书馆,1964),不带“尔”字。“海德格尔”来自英语式发音,如今在中文出版中是唯一译名,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明白熊伟先生为什么写“海德格”。有关Baedeker,本人仿照熊先生的正确读法和译法,译成“贝德克”。

也有国人对这种欧洲出版的旅行指南书持批评态度,如郁达夫,他受邀撰写游记,准备刊入旅行指掌,意图是“以资救济Baedeker式的旅行指南之干燥”(《杭江小历纪程》,1933)。言外之意是中国的出版商认为贝德克那种纯旅行指南没有文采,导游手册应有美文保驾护航,方有销路。但是,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对贝德克文体却有完全不同的评价。晚年他回溯自己一生钻研写作之道的来时路,说他曾经一度以数学式的简洁精炼为写作的圭臬,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也莫如Baede ker式的“以尽可能少的字把事情说明白”。的确,“数学美”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来的。但蔡元培也看好贝德克小书,拿它当欧洲史简明读本用,跟罗素高度评价委实是声应气求,那就是这种实用信息手册既冷静干净,又真实可信。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原标题:《蔡元培写在日记中的Bed》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李纯一 陈韶旭

来源:作者:王丁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