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26天、6700公里、4500米海拔:63岁老两口的“最后一次进藏”

排行榜 2025年09月11日 15:56 2 admin


你以为63岁的退休生活该是什么样?是早上拎着菜篮子去早市砍价,中午躺在沙发上追肥皂剧,晚上跟老伙计在小区里遛弯儿唠嗑?北京的柳云飞和他老伴儿,偏不按剧本走——今年6月,这对加起来126岁的老夫妻,开着一辆老SUV,把“阿里大环线”的路牌挨个踩了个遍,26天跑了6700公里,平均每天都在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里晃悠。

这是他们第三次进藏,也是最后一次。出发前柳大哥跟老朋友们喝酒,说“再不去,身子骨就扛不住了”,酒杯碰在一起,响得像跟青春告别的钟声。

后备箱里的“矛盾”:一边怕死,一边更怕没出发

26天、6700公里、4500米海拔:63岁老两口的“最后一次进藏”

我见过年轻人进藏,后备箱塞的是冲锋衣、露营装备、网红打卡攻略;但柳哥家的后备箱,掀开盖儿能让人鼻子一酸——左边摞着俩氧气瓶,右边放着电子血压计,中间夹着一沓常备药,最底下还压着个旧磁带机,里面装的全是80年代的老歌,邓丽君的、苏小明的,磁带壳子都磨得发亮。

“怕死吗?咋不怕!”大妈跟记者笑,手里还攥着个便携血氧仪,指头上的夹子没摘下来,“每天早上起来先测血氧,低于90就得吸会儿氧,血压高了立马吃药,不敢硬撑。”可转头看柳哥,正蹲在车前擦挡风玻璃,嘴里哼着《军港之夜》,磁带机就放在引擎盖上,歌声飘在海拔4000多米的风里,脆生生的。

“但更怕没出发啊!”老柳接话,声音有点哑,“年轻时候就想去阿里,总说等孩子大了、等退休了、等身体再好点,一等就到63了。现在再等,可能就真等成遗憾了。”

这话戳心——多少人把“想做”变成“等以后”,最后“以后”变成了“没来得及”。这老两口不一样,他们把“怕”揣在兜里,把“想”踩在脚下,从北京出发,经青海入藏,走冈底斯山脉,绕班公湖,穿羌塘无人区,一路走一路停,遇到好看的湖就下来拍两张,遇到牧民的帐篷就凑过去聊两句,血氧低了就吸会儿氧,血压高了就歇半天,不赶时间,不追打卡,就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无人区那段路最险,手机没信号,前后见不着车,白天太阳晒得人发晕,晚上温度能降到零下。有天晚上,他们的车陷进了软土,柳哥下车推车,没走两步就喘得不行,大妈赶紧递上氧气瓶,俩人蹲在车边,看着满天的星星,突然就笑了。“那星星亮得啊,跟撒了一把碎钻似的,”大妈后来跟人说,“那会儿就觉得,再难也值了。”

26天、6700公里、4500米海拔:63岁老两口的“最后一次进藏”

5300米的雪山下,她给逝去的闺蜜写了一封信

最让人掉眼泪的,是在冈仁波齐脚下。那天他们爬到海拔5300米的观景台,风特别大,吹得人站不稳,大妈裹着厚厚的冲锋衣,却从包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蹲在石头旁边,一笔一画地写起来。

柳叔叔在旁边看着,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大妈围在了脖子上。

后来大家才知道,大妈写的是给闺蜜“娟儿”的信。娟儿是大妈年轻时最好的朋友,俩人当年一起在工厂上班,一起聊过要去西藏,要去看冈仁波齐——娟儿总说,“听说那雪山是神山,能让人心里的事儿都变轻”。可去年,娟儿走了,肺癌,没等到退休,更没等到进藏。

大妈写得很慢,手冻得有点抖,字却一笔没歪:“娟儿,我到冈仁波齐了。雪山真白啊,比咱们当年在照片上看的还白,风一吹,雪粒子飘下来,像撒糖。我替你摸了摸这儿的石头,凉丝丝的,你要是在,肯定会蹲下来捡一块带回去。你说的没错,站在这儿,心里真的亮堂,那些不开心的事儿,好像都被风吹走了……”

写完,大妈把信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了一个密封袋里,压在了观景台的玛尼堆下面。然后她对着雪山,双手合十,站了好久,风把她的头发吹乱了,她也没理,嘴里轻轻念着什么,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

柳叔叔用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没发朋友圈,就存在了相册里。后来有记者问起,他才把照片翻出来,说“她这趟来,一半是为自己,一半是为娟儿”。

这张照片后来被发到网上,评论区全是泪目。有人说“我也有个想一起去西藏的闺蜜,明天就约她吃饭”,有人说“我妈也有个老姐妹,去年走了,我要带妈去她想去的地方”,还有人在评论区@自己的闺蜜,写“等咱们老了,也这么酷好不好”——原本是一条旅行新闻,评论区愣是变成了“云祭坛”,全是给老朋友、老闺蜜的心里话。

26天、6700公里、4500米海拔:63岁老两口的“最后一次进藏”

不是所有“最后一次”,都是遗憾

这趟旅程结束,柳哥和老伴回到北京,晒黑了,也瘦了,但精神头特别足。街坊邻居来看他们,他们就拿出相册,一张一张地讲:“这是纳木错,水蓝得能映出云”“这是札达土林,跟外星似的”“这是冈仁波齐,娟儿要是在,肯定喜欢”。

有人问他们,“最后一次进藏,会不会觉得遗憾?”大妈摇摇头,说“不遗憾,该看的都看了,该替娟儿看的也看了,以后坐在家里翻相册,也能想起这趟路,多好啊”。

其实哪有什么“最后一次”,不过是把当下的每一次,都当成最珍贵的一次。63岁怎么了?身体不如年轻时好怎么了?怕高反、怕危险又怎么了?只要还想着“要出发”,就不算晚。

就像大妈放在玛尼堆下的那封信,不是告别,是约定——约定着不管走多远,都别丢了心里的热爱;约定着不管多久,都别忘了身边的人;约定着哪怕到了63岁,也能像年轻时一样,为了一个念想,勇敢地走在路上。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打开微信,给闺蜜发了条消息:“等咱们老了,也去阿里,好不好?”她秒回:“好啊,到时候我带氧气瓶,你带磁带机。”

你看,有些约定,不管隔着多少年,哪怕隔着生死,都能被风带到雪山脚下,都能在心里,一直亮着。

(本文配图均由豆包AI生成)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