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渔村新生,铺垭风景变“钱景” | 一江碧水向东流

排行榜 2025年09月14日 23:57 2 admin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星

长江静如练,碧波倒映着蓊郁的中山杉。忽地,几只白鹭飞出杉林,掠过江面,鸣叫声清脆欢快。

65岁的村民刘国芳站在滨江长廊的观景台上,手扶木栏望向长江消落带,话里满是感慨:“前些年,这儿一脚下去,烂泥能没过膝盖,哪能想到变成现在这般美景!”

她眼前的这片景致,正是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的新生模样。

这个长江边的移民村,昔日荒芜的消落带,已披上连绵的绿装;曾经靠江吃江的渔民,已经吃上“风光饭”。

从捕鱼撒网到迎客卖景,从向自然索取到与生态共生……在生态保护的笔下,铺垭村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

渔村新生,铺垭风景变“钱景” | 一江碧水向东流

荒岸披绿

秋日的铺垭村,朝阳洒在江面,泛起粼粼金光。中山杉随风轻摇,民宿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游客漫步在滨江长廊,悠然自得。

一大早,冯春泉就扛着锄头往江边走去。这位村里的老渔民如今有了新身份——“护林员”。

他蹲在一棵中山杉下,手掌抚摸着树干纹路,转头笑了笑:“从前这地方,芭茅长得比人还高,风一吹哗啦啦响。除了捕鱼的,没人愿意来。”

在冯春泉家的墙角,至今还堆着半人高的旧渔网。“那网跟着我走南闯北好些年,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它说没用就真没用了。”他的嗓门不由抬高,像是想起当年的心慌和迷茫,“靠水吃水的人,靠啥活?”

这迷茫,曾弥散在整个村庄。渔民的生计之困与江岸的生态之困,都亟待破局。

村庄的困局,藏在长江水位的消落之间。村党支部书记赖登华站在175米水位线标识旁,指着宽阔的江滩解释道:“这4.8公里江岸,近半年是消落期,裸露的滩涂像溃烂的疤痕,看着就揪心。”

转机始于2021年。万州区人民法院在铺垭村建立环境司法保护示范林基地,让违法者变为植树人,通过认捐中山杉、参与义务种植,既修复消落带生态,也为村庄添绿。

2万余株中山杉,从此在168米至175米水位线之间的消落带上扎下了根,形成一片蔚然可观的“水中森林”。

“第一批树苗运来时,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看,既有好奇,更有期盼。”赖登华记忆犹新。

树一天天长高,改变悄然发生:根系锁住消落带的泥土,涨水时树干在碧波里轻摇;退水后,林间洼地积着浅水,变成小鱼苗的游乐场。

不知不觉,这片新生的“水中森林”不仅修复了生态,更成为江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22年秋天,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对着杉林连连惊叹,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冯春泉远远看着,忽然明白:原来这绿比渔网还金贵——渔网网住的是鱼,而这绿网住的是长远日子。

渔村新生,铺垭风景变“钱景” | 一江碧水向东流

碧水生金

绿,改换了江岸,生出了风景,更引来了人。村民的思路一下子活络起来:卖鱼不如卖风光!

大周镇乘势而上,借着生态修复的契机,在江岸“绣”起风景——十里滨江长廊串联起日月广场、抚琴广场、古红橘种植园,生态公园与环境司法保护示范林相依,一条“科教亲子”旅游线路逐步成形。

“你看这段长廊,我们特意设计了亲水平台。”大周镇党委书记周建红展开规划图,“我们要的就是‘一里一景一画卷’,让游客步步见景,如行画中。”

规划在纸上,变化在脚下。2022年底,水利部三峡后续项目再度赋能:3000平方米的移民文化中心拔地而起,儿童游乐区装上滑梯、秋千,节点处添设小花坛。原本单调的江岸,一下子生动起来。

变化不只停留在风景里,更悄然发生在村民的院落。

村民张德才家的房子位于长廊入口处。去年,他把老屋彻底翻新:地砖锃亮,墙面雪白,老橘子树围上了木栅栏。

“村里跟公园似的,我家也得跟上节奏!”张德才指着屋内的新桌椅,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笑意,“游客看着舒服,自己住着也舒心,这才是过日子!”

光有景留不住人,铺垭村还积极引入多元业态。2023年,铺垭露营基地破土动工,25个露营平台沿江铺开。同年,铺垭老街的“铺垭印象”民宿群启动建设,通过盘活村民闲置房,打造具有巴渝风貌的特色示范点,目前已改扩建25栋房屋,有房间100间,可同时接待350余人。

如今走在铺垭村,江风里带着草木清香、烧烤焦香和茶香。江水成了“会呼吸的风景线”,把“生态变现”的路铺得更稳、更宽。

渔歌新唱

生态变现,关键是留住人、引来财。

秋意渐浓,铺垭露营基地又热闹起来,帐篷如彩色的贝壳散落在草坪间。

基地负责人郎建军忙得额角沁汗:“周末一天能来上千人!今年春季就接待了1.6万人次。我们正准备推出柴火鸡、自助灶台等体验项目,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不远处的“橘颂”民宿里,冉光连系着围裙穿梭于厨房与餐厅之间。“现在每天平均接待五六十人,周末更是平时的三倍多。”她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道。

冉光连是村里最早返乡开办民宿的那批村民之一。2023年改造老屋时,家人都不理解,甚至说她“疯了”。如今每到周末客房就爆满,大家都感慨:“守着绿水青山吃‘旅游饭’,心里踏实,日子更有奔头!”

在铺垭村,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还有不少。他们把闲置房屋改造成“老街印象”“冉坊”“小岛渔家”等特色民宿,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旅游旺季时,一家农家乐里的小卖部一天营收就能达到3万元。”周建红说道。

数据见证着变化:截至目前,铺垭村已发展民宿、农家乐11家,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预计全年可达11万人次,旅游业年营业额突破500万元。村民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单纯靠捕鱼卖鱼,现在早已转向多种经营、多元增收。

夕阳西下,江面鎏金。日月广场上,村民任开树带着广场舞队跳起新编的《渔鼓舞》。有游客好奇地问:“还唱渔歌吗?”她清清嗓子,即兴哼起新调:“渔网收起喽,青山留下来;客人来了哟,江风送财来……”

江水东流,一如往昔,却不再载着远去的渔船。这个曾被渔网拴住的村庄,如今被江岸的绿意裹着,被游客的笑声围着——

日子不再靠“捕”,而是靠“守”,守着青山绿水,就守着比渔获更踏实的好日子。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