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皇塘镇皇塘行政村蒋家村历史

排行榜 2025年10月07日 13:15 3 admin
皇塘镇皇塘行政村蒋家村历史

蒋家村位于皇塘集镇西约2公里处。据传,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蒋姓村民从苏北逃难到此定居,以后,又有其他姓氏人迁徙过来,渐成村落,故名蒋家村,后蒋姓又迁往别处,现该村已无蒋姓。

蒋家村东邻花园村,南靠西野田村,西近里庄四方村,北与陆家村接壤,村庄呈长方形。村中有家化塘,村西有坂上大塘,村西、村北各一条河沟呈丁字形相连,称家化塘弯沟上,沟上有三条坝。皇塘镇1号路由北向南经过该村,与村南的常金公路相接,交通极为方便。丁桥西电灌站的地下管道从村中穿过,灌溉便利。

蒋家村民国时期属导墅区皇塘乡第五保;1951年属张堰区皇塘乡第五行政村;1956年属皇塘乡第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张堰人民公社花园大队;1959年属皇塘人民公社花园大队;1981年属何家庄大队;1983年属皇塘乡何家庄行政村;2001年皇塘、何家庄、青墩3个行政村合并为皇塘行政村,属皇塘镇皇塘行政村;2010年隶属关系未变。

2010年,该村土地总面积360亩,其中耕地260亩,水面90亩,村基地10亩;全村总户数47户,总人口124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59人,90岁以上老人2人。村民姓氏有荆、许、朱等,以荆姓为主,约占85%。村民均系汉族,使用皇塘方言,承袭当地习俗。1964年,常州城市知识青年(女)6人来村插队,镇江市区1户4人下放到该村落户,1978年落实政策,其全部回城工作。

该村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黄豆为主,辅以畜禽饲养。解放前,村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组织村民兴修水利,格田成方,建电灌站,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品种,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水稻亩产超500公斤,小麦亩产20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种田积极性,粮食产量明显提高。2010年,水稻亩产650公斤,小麦亩产350公斤。90年代后,村民转变观念,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大多外出从事瓦工、木工手艺,发展二、三产业。

村民荆祥福、荆锁夫、赵志明承包水面养鱼;王夕龙、周和琴为养鸡专业户;荆夕方从事苗猪买卖;荆辉夫妻俩在云南昆明经营地板;荆仁光夫妻在金坛开瓷砖店,年收入约20多万元;荆金培、荆国方、荆小柱等7名村民在外做瓦工、搞装潢,年收入均有5万元。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至2010年,全村有楼房76间,平房42间;有卡车2辆,小汽车8辆,拖拉机3台;固定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摩托车、电动车已基本普及;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6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2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0人;村内有小商店1家,文娱活动室1个。

2010年,该村有共产党员11人,参军服役9人,大学毕业生13人。

荆爱琴曾任导墅镇副镇长,现在丹阳市政协工作;张洪生,曾任花园大队党支部书记、皇塘镇敬老院院长;荆福海,1944年参军人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荆纪中,1939年参加新四军游击队,并参加过多次战役;荆福林,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在金坛河头被敌人杀害。

蒋家村解放前偏僻、荒凉,交通闭塞。有民谣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蒋家村三条坝,每天晚上鬼作怪”。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军事科长朱福坤带领游击队秘密驻扎在该村。当时村内有20多亩的竹园,新四军藏身的地窖就在竹园中。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