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排行榜 2025年10月09日 09:17 1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真庆幸,我们选了从铁热克提进白哈巴的路——恰逢一年里最闹腾的深秋,全程没堵一次车,这运气实在爆棚。都说白哈巴是被大自然偏爱的地方,“西北第一村”的名头不是虚的,早年《中国地理》评中国最美八个小镇,它也稳稳占了一个位置。

离景区越近,窗外的颜色就跟被人慢慢调浓的颜料似的,一寸寸深起来。起初只是星星点点的黄,怯生生地躲在满山碧绿里;后来那黄像是攒足了胆子,连片儿地铺,还勾着赤金的霞彩,轰轰烈烈把整座山都涂满了。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大巴最后停在临近雪峰的一个斜坡上,这就是白哈巴新村了。抬头望,雪峰顶着皑皑白雪,底下是层林尽染的红与黄,星罗棋布的村居就贴在山脚下。就这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儿。

其实新村也没多“新”,就是比山下河畔的老村位置高些,屋舍散些罢了。我住的山庄邻近新村二路站,在斜坡的东侧,是一栋木头房子,每块木板都透着年头久了的沉静褐色。房间正对着雪山,没有门卡,就挂着一把小铜锁,轻轻一拧就开。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放下行李顾不上打量住处,心里早痒痒着要去传说中的“空中草原”。村里公交班次多,金秋旺季几乎每班都塞得满满当当。在换乘中心搭上往也根得空中草原的景交车,沿途看见些装备齐整的游侠客,正顺着斜坡徒步往上走。路的一侧是陡峭山岩,底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透过车窗往下看,层层叠叠的森林红得像着了火,这浓墨重彩的秋景,再好的画师也调不出这份饱满与酣畅。

到了草原才发现,这是片被群山高高托起来的平地,又宽又平坦。风毫无遮拦地从山后吹过来,带着草叶的干香,还混着远处雪峰的清冽。最先抓住我眼睛的,除了连绵戴雪的峰峦、星星点点像白蘑菇的毡房,就是草原中央那棵孤零零的树。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它就那么站着,离人群不远不近。树干不算多粗,枝叶却舒舒展展的,撑开一把绿中泛黄的伞。树的四周空得很,仿佛天地间所有东西都约好了似的,齐齐往后退,就为给它留出这片完整的舞台。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它身上,影子拉得长长的,斜斜印在草甸上,像一句没说出口的、带着点寂寞的诗。

这就是那棵“孤独的树”了。自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它已成了草原上的“名角儿”,游人从四面八方来,像赴一场早就约好的聚会。大家围着它拍照,年轻恋人偎着树干笑,活泼的孩子绕着它跑,连僵硬的树影子都跟着活了起来。透过树枝望过去,正对着雪峰的背景,它好像早看惯了这喧闹与恬淡,枝叶在风里轻轻颤,像无奈,又像在偷偷欢喜。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我看着看着心里暗自发笑了:这树哪里孤独啊?有这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有草原的清风、日光作伴。它的“孤独”,怕是我们这些心里揣着点孤独的游人,硬生生看出来的吧。

其实它自在得很。春天发芽,秋天落叶,风吹雨打都受着,独自立在这苍茫里,早和这片天地融在一起了。说到底,觉得孤单的,是我们自己罢了。

这倒让我想起《我的阿勒泰》里李娟写的,草原上的人总说“人和自然是一伙的”。此刻这树,不就和这些游人成了“一伙”?它不再是孤立的风景,倒像个容器,装着人们的欢喜、惊叹,还有对这片土地的好奇。有个穿冲锋衣的男生,拍完照蹲在树旁摸了摸树干,小声说:“原来你就是那棵网红树啊,比我想象中亲切多了。”树没说话,但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在点头应着。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草原另一边是大片毡房,白色的毡房顶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像撒在草原上的云朵。毡房外的店铺边,几个图瓦汉子围着铁架子烤肉,签子上的羊肉滋滋冒油,香味顺着风飘过来,馋得人直咽口水。

远处的彩林更热闹,红枫、黄桦、绿松层层叠叠,像上帝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有游人骑着马,沿着彩林边的小路走,马脖子上的铃铛叮铃叮铃响,和远处雪峰的融水声混在一起,成了草原的背景音乐。我顺着草甸往前走,脚下的草软软的,偶尔踩到几株干枯的花,却一点不觉得萧瑟——身边的一切都鲜活着,雪峰在发光,彩林在“燃烧”,树在热闹,人在欢喜。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原来“一脚踏四季”真不是夸张。站在草原上,脚边是春天的草,抬头是夏天的雪峰,远处彩林是秋的浓墨重彩,风里却已经有了冬天的凉意。这种奇妙的叠加,让草原成了个时光的容器,把四季的美都装在了这里。而那棵树,就是容器的中心,它见过春天抽芽、夏天葱郁、秋天绚烂、冬天寂静,现在,又见过了无数人的笑脸。它哪里孤独?它是草原的眼睛,看尽了四季,也看尽了人间的热闹。

从空中草原下来,心还飘在那片高远的空旷里。景交车把我们放在白哈巴老村村口,一脚踏进去,像从一幅雄浑的油画,跌进了一首田园抒情诗里。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老村沿着一条潺潺的溪流建着,雪山水融下来的溪水,清得见底,凉得刺骨,叮叮咚咚的,像在絮絮叨叨说着些古老的故事。水边是大片桦树林,这里的桦树和山上的不一样,树干更修长白皙,像一柄柄擦亮的银烛台。叶子是纯粹的金黄,一片片、一簇簇明晃晃的,晃得人眼睛都有些花。风一吹,叶子簌簌落下来,像一场安静的、金色的雨。

一座座原木垒的房子,散落在溪流与桦林之间。屋顶压着厚厚的木板,有些上面还长着绒绒的青苔。家家都有宽大的院子,用木栅栏松松围着,院子里堆着齐整的柴木,开着几朵不知名的小花,空气里满是阳光和植物混合的好闻气息。我看见一位图瓦族老妇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做着针线,头都不抬,仿佛周遭来往的游人,都和她没关系。她脸上的皱纹像山里的沟壑,藏着说不尽的年月。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后院有几匹马,没人看管,在一家民宿后的空地上悠闲踱步,偶尔低下头啃点草根,尾巴懒懒地甩着,驱赶趴在它身上的蝇虫。这景象,让人心里生出一种妥帖的安宁,好像时间在这里也变得缓慢、从容了。

顺着村里的小路往上走,到一处高地,便是刻着“白哈巴”石碑的打卡地,这儿是俯瞰全村最好的地方。村子静静卧在谷地里,木屋尖顶错落着,像一盘散落的棋子。炊烟袅袅升起,是那种浅浅的、带着柴火香的蓝白色,在金色桦林与墨绿松林间缠绕、飘散,背景是如屏障般覆雪的山峦。这画面太完美了,倒像是假的一样。难怪游人们都排着队,要在石碑前和这“最美背景”合张影。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白哈巴有不少出片的观景台,来的路上我们在边境观景台停过一会儿。脚下就是深邃的中哈边境大峡谷,谷底幽暗,岩石肌理狰狞,被岁月风雨切割成明暗分明的大块。可两岸山坡上,又是泼天泼地的秋色,金黄、赤红、赭褐的林木,像几条华丽的巨毯,从脚下一直铺到视线尽头。秋的绚烂与岩的冷硬,就这么毫不妥协地撞在一起、融在一起,生出一种悲壮又辉煌的美。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观景台上遇见几位打太极拳的游客,穿着白色绸衫,在苍茫天地间缓缓起手、转身、推掌。她们的动作那么慢、那么圆融,和峡谷的险峻、秋色的奔放,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风吹起衣袂,飘逸的身影映着流云远山,美得像一幅有古意的画。不少游客围过去,举着相机静静拍,那一刻没有喧哗,只有风声,还有一种关于美与时间的默契,在空气里慢慢流淌。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住在白哈巴的民宿里,我最贪恋的是这里的早晚。黄昏时,夕阳余晖把最远最高的雪峰,染成一抹娇羞的胭脂红。那红不刺眼,是温润的,像和田玉里透出的光,又像少女酒后脸上淡淡的红晕,粉融融的,直暖到人心里去。这时,牵着马的村民从景区慢悠悠走回来,马儿驮着空鞍子,蹄声得得敲在碎石上,格外清脆。人影马影在斜阳里拉得长长的,融进暮色,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些“牧归”的老歌,心里软乎乎的。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入夜后的村子,除了偶尔几声不知从哪儿传来的狗吠,再没别的声响。那寂静里带着种原始的、神秘的气息。天上没有一丝云,墨蓝绸缎似的天幕上,星星密密麻麻地眨着眼,一点都不吝啬光亮。我被这星空勾着,凌晨披上冰凉的冲锋衣就往外跑。夜风像浸了冰水的小刀,刮在脸上,和白天的和煦完全是两种感觉。可仰头望着星空,那浩瀚的样子像有磁吸力,要把人的魂魄都吸进去似的。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来白哈巴之前,我总觉得它是沾了喀纳斯的光,像个看了“大女主”后顺带瞧一眼的“小弟”。可此刻站在这高地上,才知道自己错得厉害。喀纳斯的美,是仙境般不食人间烟火的,是“湖光山色”的极致;而白哈巴的美,是人间的、有烟火气的。它把壮阔的雪山、斑斓的森林、宁静的村落和人的生活,天衣无缝地缝在了一起。这美是厚实的,能摸得着、闻得到、听得见的,它不必依附谁,自己就是一篇完整的、动人的故事。

写点生活|白哈巴的那棵树不孤独

离开白哈巴时,车子往喀纳斯走,又经过也根德空中草原。我回头望那棵“孤独的树”,它还高高站在那儿,沐着新的阳光,接待着新的游人。它从来就没孤独过,哪怕世界斗转星移,它自岿然不动。

白哈巴的树不孤独,白哈巴本身也从不孤独。它有自己的魂,有自己的美,有自己的故事,在中哈边境的雪峰脚下安静绽放着,等待每一个懂得欣赏它的人,来赴一场与自然的约会。那木屋里的炊烟、溪流的歌唱、雪峰的静默、星空的神秘,早把这儿酿成了一个丰盈圆润的小天地,自成一派,热闹又安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