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染黄的树叶轻唱着秋天的歌。金色的银杏叶与古朴的城楼相映成趣。市民游客在雁南公园观赏美丽的红叶。湖边拍照的游人与公园的风景融合成秋天的画。粉黛乱子草...
2025-11-01 5
如今,科技正从多维度赋能文旅,让“诗与远方”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2025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文旅市场交出了8.88亿人次出游、超8090亿元消费的亮眼答卷。神州大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城乡经济因“烟火气”而愈加繁荣,科技的光影也正以灵动姿态融入文旅场景,勾勒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新图景。
文物数字化重构历史对话场景,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这个假期,西安博物院推出的《西博宝藏》数字艺术项目引发参观热潮,游客通过手势互动便能唤醒千年编钟的乐声,三彩腾空马从展柜中“跃出”落入掌心,鎏金走龙在虚拟山水间灵动飞腾。这种数字化场域技术打破了文物与观众的物理隔阂,使静态展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12K超清光影加持的VR体验区让游客“一步入画”,唐墓壁画《马球图》中的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扑面而来,“00后”游客直言“仿佛真的穿越回大唐”。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Rokid AR眼镜导览服务更具突破性,通过空间识别与SLAM定位技术,让万年前的炭化稻米重现生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在实体展厅中精准“运转”,使年轻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增加1.5小时。

@新华社
场景沉浸化打造虚实融合生态,让景观表达更富张力。科技不仅唤醒了文物,更让自然与人文景观完成了从“观赏”到“参与”的蜕变。重庆巫山“三峡之光”以崖壁为幕,激光与全息投影将神女传说娓娓道来,使江面夜色成为“可阅读的艺术”;广东潮州广济桥的夜间非遗文化秀中,灯光勾勒古桥轮廓,潮乐与工夫茶香的数字化调度,让千年古桥变身可品可玩的活态空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则上演了海陆空联动的科技盛宴,超600台无人机编队变幻出鲸鲨、企鹅等造型,配合无人船与360度烟花效果,构建起沉浸式光影秀,成为家庭游客的必选项目。就连上海徐汇滨江的百年水泥厂“大砼仓”,也通过光影与音乐改造成为“赛博建筑”,工业遗产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新华社
数智化服务构建高效运营体系,让旅游体验更趋品质。当技术优化前端体验的同时,后端的智慧管理正成为保障假期文旅品质的关键支撑。丽江古城的“智慧大脑”在假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时监测各街巷人流,提前预判拥挤点并通过智能广播引导游客避堵,配合指路机器人与5G无人机巡护,实现了热闹与安心的平衡。沈阳棋盘山景区的智慧票务系统让购票、验票速度大幅度提升,游客仅凭手机或身份证即可快速入园,彻底破解了排队痛点。甘肃陇南的“乐游武都”小程序更实现了全周期服务覆盖,从游前规划、酒店预订到游中导航、游后反馈,一部手机即可满足所有需求,成为“数智化服务+在地文化”融合的典范。

@新华社
从元梦大世界的3000平方公里元宇宙生态,到上海博物馆《封神前传》VR大电影的历史还原,科技赋能文旅的边界仍在不断拓展。科技赋能文旅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技术-文化-人”的深度协同。当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语言”、体验优化的“工具箱”、运营管理的“智慧脑”,文旅经济便能够获得跨越周期的持久活力。
相关文章
秋雨染黄的树叶轻唱着秋天的歌。金色的银杏叶与古朴的城楼相映成趣。市民游客在雁南公园观赏美丽的红叶。湖边拍照的游人与公园的风景融合成秋天的画。粉黛乱子草...
2025-11-01 5
人民网太原10月26日电 (记者王帆 深秋时节,山西省太原市晋祠景区秋意正浓,两株拥有逾五百年树龄的连理银杏褪去翠绿、换上金黄,与红墙灰瓦的古建相映成...
2025-11-01 5
上海十大必游景点排名 1、上海十大必游景点外滩·陆家嘴 亮点:5公里滨江长廊,52栋百年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摩天大楼(如上海中心大厦)隔江相望,夜景尤为...
2025-11-01 7
蔡 红探寻废墟的“特种旅游者”,也被称为“废墟爱好者”,过去是一个独特且小众的群体。在他们眼中,废旧的工厂、公共建筑等,带有一种遗弃之美、荒凉之美、孤...
2025-11-01 7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30日电(孙权 唐娟 10月28日至29日,“锡山秋叙·脉承古今——文化锡山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无锡市锡山区开展,各级媒体代表围绕“...
2025-11-01 7
30日,“旅居云南 航旅相伴”冬春季暨暖冬德宏宣传推广活动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启幕。来自全国航空、文旅领域的300余名代表齐聚中缅边境,...
2025-11-01 8
广大市民朋友们:秦岭,是我国重要的中央水塔和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其核心保护区生态地位尤为特殊和关键,保存着...
2025-11-01 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