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青砖石楼藏韵:十间楼与小石楼村的文化年轮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09:30 4 admin


青砖石楼藏韵:十间楼与小石楼村的文化年轮

踏上滕州柴胡店镇的土地,往小石楼村深处走,脚下的路会从现代乡村的水泥路,慢慢过渡到嵌着碎石的老巷——那些石子被岁月磨得温润,踩上去偶有细微的咯吱声,像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转过一道爬满藤蔓的土墙,一座青灰石楼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墙是整块的青砖石条垒砌,缝隙里凝着百年的霜尘,檐角的砖雕虽有些风化,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门口一方红底鎏金的牌子,“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九个字庄重醒目,与石楼的斑驳相映,倒像是给这段沉睡的历史,盖了一枚鲜活的印鉴。这,便是张畊与他的十间楼。

清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1786年,当这片土地还浸在农耕文明的悠然里时,国学音韵大师张畊已在此处埋下了第一块基石。那时的他,或许还带着中年人的意气,目光却已越过眼前的砖瓦,望向了更辽远的时光——他要建一座楼,一座能装下他毕生所求的楼。这一建,便是三十年。三十年里,他看着石匠们将青石凿成条、青砖砌成墙,看着木梁架起檐角、窗棂雕出纹路,看着楼内的书架从空荡到满溢;三十年里,他或许曾在晨光中校对典籍,在暮色里规划藏书的格局,甚至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披着蓑衣去查看楼体的稳固。等楼终于落成时,他的鬓发已染霜,可当五万卷典籍整齐地码放在十间屋子的书架上时,那目光里的亮,定比楼外的日光还要炽烈。

这座楼最初的名字,是文雅的“石楼别墅”,透着文人雅士的闲逸;可在当地百姓心里,“别墅”二字远不及“十间楼”来得真切——只因那十间屋子装满的五万卷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分量。那些书,或许有泛黄的经卷、批注细密的文集,有手写的音韵考辨、刊印的地方史志,它们在楼内呼吸,与木架的年轮、青砖石墙的气息交织,渐渐酿成一股独特的味道:那是墨香,是纸韵,是一个文人对文化传承最执拗的坚守。后来,即便岁月流转,楼内的典籍或因战乱散佚、或因保护入藏博物馆,可“十间楼”这个名字,却像一粒种子,在小石楼村的土壤里扎了根,再也拔不掉。

而小石楼村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乡土史,藏着与十间楼难分难解的缘分。翻检《柴胡店镇志》,那泛黄的纸页上清晰记载着:最初,这里住着石姓人家,他们盖起一座小巧的石楼,村名便随了这楼与姓,唤作“石家楼”。那时的石楼,或许只是寻常百姓的居所,却为这片土地埋下了“石楼”的基因——仿佛是一种伏笔,等着后来的张畊,在此续写关于“楼”的故事。

当张畊带着他的文化理想来到这里,建起占地百亩的张家大院,那座十间藏书楼便成了村里最醒目的存在。大院的青砖黛瓦、高门大院,与村民的土坯房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真正让村民心生敬意的,不是院落的气派,而是楼里那五万卷书——他们或许看不懂书里的内容,却知道那是“有学问的东西”,是张畊先生用一辈子心血守护的宝贝。于是,“石家楼”的名字渐渐被淡忘,“十间楼”成了村名的新注脚。村民们去镇上赶集,会说“我是十间楼来的”;孩子们在大院外玩耍,会指着那座石楼说“里面装着好多好多书”。“十间楼”不再只是一座建筑,它成了村子的标识,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悄悄融进了村民的日常与记忆。

再后来,村后不远处的庄子也盖起了一座青砖石楼,规模比这里的更大,人们便称那庄子为“大石楼”。为了区分,“十间楼”村便渐渐有了“小石楼”的称呼。这一字之改,看似是简单的方位与规模区分,实则藏着乡土社会的智慧与温情——它既保留了与十间楼的关联,又与邻村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像两棵相邻的树,枝丫交错,却各有根系。如今,当你问村里的老人“为啥叫小石楼”,他们会先讲石家的老楼,再讲张畊的十间楼,最后提一提后庄的大石楼,语气里满是对这段历史的熟稔,仿佛这些故事不是听来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如今的十间楼,已不再是藏书的秘境,却成了触摸历史的窗口。楼内的书架虽已空荡,可站在其中,仍能想象出当年典籍满架的盛况:阳光从雕花窗棂里漏进来,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空气中似有若无的墨香,仿佛是那些典籍留下的余温。村里的老人常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指着墙壁说“这是张畊先生盖的楼”,指着空书架说“这里以前放着五万卷书”;外来的访客则会循着历史的脉络,在青砖石墙的肌理里读取乾隆年间的风雨,在村名的变迁里感受人文的流转。

十间楼终究是老了,青砖石墙上的裂纹、檐角的残砖,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可它又从未老去——它承载着张畊的文化理想,记录着小石楼村的变迁,更延续着一种精神:对文化的敬畏,对历史的珍视,对岁月的从容。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十间楼的石墙上,将它染成温暖的金红色时,你会忽然明白:所谓文物,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活着的历史;所谓乡土,也从来不是简单的居所,而是藏着故事、载着记忆的根。

离开小石楼村时,再回望那座十间楼,它静静地立在暮色里,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这片土地,守着那些与书、与楼、与村有关的往事。而那些往事,早已与小石楼村的烟火融为一体,成了滕州大地上一道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